索 引 号 SM06101-0300-2023-00014 文号 宁政办〔2023〕12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3-04-27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有效 失效 废止
索 引 号 SM06101-0300-2023-00014
文号 宁政办〔2023〕12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3-04-27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28 12:11
| | | |
政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三明市宁化生态环境局

二〇二二年十月

目  录

前  言 7

第一章  深刻把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 8

第一节  “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 8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18

第二章 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总体目标 23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3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4

第三节  规划依据 25

第四节  规划范围 27

第五节  规划期限 27

第六节  规划目标 27

第三章 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31

第一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31

第二节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制度 33

第三节  实施森林康养产业融合行动 34

第四节  构建良性循环的新型生态产业 36

第四章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美丽新宁化 39

第一节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39

第二节  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42

第三节  守护土壤环境安全 49

第四节  加强声环境保护 53

第五节  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 54

第六节  应对气候变化 55

第五章  强化风险预防管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58

第一节  完善环境风险管控机制 57

第二节  严格危险化学品管理及危险废物管理 58

第三节  加强水源地风险防范工作 62

第四节  产业园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63

第五节  提升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监测与指挥水平 64

第六节  提升辐射环境监管水平 65

第六章  整顿人居环境 建设绿盈乡村 66

第一节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整治 66

第二节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67

第三节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69

第四节  全面建设水美乡村绿盈乡村 71

第七章  坚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75

第一节  筑牢生态安全格局 75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76

第三节  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77

第四节  建设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79

第五节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79

第六节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创建 81

第八章  打造生态海丝建设样板推动区域合作 82

第一节  打造宁化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82

第二节  探索宁台生态环境合作发展新路 85

第三节  联动提升南北翼农业生态发展区 86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生态文明改革 88

第一节  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88

第二节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89

第三节  激发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活力 92

第四节  改善人居环境 93

第十章  明确环境规划目标继续推动重大工程 96

第一节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6

第二节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6

第三节  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6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97

第五节  环保能力建设工程 97

第六节  绿盈乡村创建工程 97

第十一章  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98

第一节  强化思想引领 98

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98

第三节  注重分工协作 98

第四节  夯实队伍建设 99

第五节  完善投入机制 99

第六节  加强科技支撑 100

第七节  强化社会监督 100

第八节  开展评估考核 100

附表: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101

前  言

“十四五”(2021-2025),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奠基期,是宁化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定位、分析形势、研究指标、谋划任务,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动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新宁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保持战略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起好步、开好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生态环境基础。规划主要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战略部署以及县委的决策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源头防控、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工作重点,使之成为全县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遵循。

 

第一章  深刻把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

“十三五”期间,宁化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新宁化。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宁化县着力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和水源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创建。在全县的一致努力下,我县生态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生态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城镇污水处理率等32项建设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2020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一节  “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1.行政区划及人口结构

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中部,武夷山脉中南段东麓,是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县域面积2407.46平方公里,辖11镇、5乡(其中1个民族乡),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0个建制村。

2020年末,宁化县常住人口26.16万人,比2019年末减少2.64万人,下降9.2%。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25%,比2019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37.20万。2020年计生年度(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宁化县申报出生人口3565人,出生率9.1‰ 。

2.经济发展现状

2017年和2019年,宁化县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2019年在全市“五比五晒”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比学赶超竞赛活动中,宁化县位列分组第二名。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97亿元,按2015年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2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00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75亿元,增长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13亿元,比上年下降5.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67亿元,可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7亿元,同比下降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79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04元,增长6.7%。

“十三五”以来,全县逐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23.5∶44.3∶32.2调整为“十三五”末的15.6∶44.8∶39.6,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6.9%、8.5%,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鸡公岽风力发电、河龙贡米产业园、石壁家具产业园等项目投产,行洛坑钨矿、福特科光电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全县共有24家企业的28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家企业3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1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60万亩。全力推进“两米两茶一稻种”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种植河龙贡米5万亩、油茶15万亩,薏米3万亩,培育无公害生态茶园2万亩,发展杂交水稻制种3万亩。

生态工业支撑有力,积极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推动转型升级。全县1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综合能源消费仅4.28万吨标准煤,仅为全年控制目标的71%;鸡公岽风能发电项目投产发电,年发电量近1.13亿度,工业增加值近4000万元,年节约标煤3.6万吨。城南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顺利投产。

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推进全县旅游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天鹅洞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客家祖地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加快“一地一院一旧居一线路”红色旅游品牌培育。举办“骑聚红土地·重走长征路”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红色追行·客家寻源”自驾游等系列活动,“宁化客家寻源-探石壁·访苏区”线路入选全国36条精品自驾游线路,全省红色旅游工作暨首届自驾游发展大会在我县举办。

3.主要资源能源利用现状

土地矿产资源。宁化县县域总面积2407.4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45.6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4.36%;林地1807.1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75.0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0.9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2.1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8.9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62%。宁化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聚宝盆”,是福建省17个重点矿产县之一。全县发现金属矿16种:钨、锡、铜、铅、锌、银、钼、铋、钴、铁、锰、金、铌、钽、铍、稀土等;非金属矿有:煤、萤石、石灰岩、大理石、滑石、重晶石、高岭土、硅石、花岗岩、辉绿岩、硫铁矿、钾长石、白云母、磷、建筑用砂、粘土(页岩)矿等。主要矿产分布情况:钨、锡矿主要分布在济村、湖村、石壁、河龙一带,WO3(三氧化钨)保有储量近30万吨,锡保有金属量近9000吨;锌矿主要分布在济村,锌保有金属量3.2万吨;稀土矿分布广泛,含矿面积约占全县土地面积60%,全县储量20万吨以上;萤石矿主要分布在中沙乡和安远镇,保有储量约50万吨;石灰岩矿主要分布在湖村、泉上、安乐、曹坊等镇,储量3.2亿吨以上;氧化钙(CaO)含量48%以上。

森林资源。宁化是全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279万亩山地中有林地260万亩(其中毛竹32万亩),森林覆盖率74.97%,先后获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省森林县城称号。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万立方米以上。境内山地土质松软肥沃,适宜培育种植竹木、茶果、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大宗林产品有松香、松节油、杉木、毛竹、笋干、山苍子、玉扣纸、黑木耳、中药材等。拥有野生药用植物1005种,有闽西“草药王国”的美誉。

农业资源。宁化是农业大县,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2019年获中央财政产粮(油)大县奖励。自古以来盛产粮食、茶叶、茶油、辣椒、薏米、魔芋等,莲子、辣椒、薏米、茶叶、食用菌、水果、猕猴桃、魔芋等农副土特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宁化牛角椒名扬海内外,其中辣椒干为闽西“八大干”之一,河龙米、延祥茶曾是进献给朝廷的贡品。“河龙贡米”“淮土茶油”“宁化糯玉米”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化米仁”“孔坑茶”“河龙贡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宁化是全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是全国烤烟生产基地之一,种植面积、产量等居全省首位。烟叶质量好,已进入多种名牌卷烟的配方。《烟苗剪叶机》地方标准(编号DB35/T1440-2014)是宁化县制定的首个工业类福建省地方标准。

能源消耗。宁化县的能源消费以电力和柴油为主,2019年,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18.4568万吨标准煤,其中电力源消费总量达到7.5656万吨标准煤。

4.坚持生态建设

坚持高位推进。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年与三明市党政签订《宁化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签订《乡(镇)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完成示范创建。先后制定《宁化生态县建设规划》《宁化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荣誉称号。

5.坚决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组织实施了“禁燃区”燃煤锅炉煤改气升级改造项目,完成了23台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整治,全县32家加油站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制定并落实《宁化县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完成市下达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年度治理任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落实施工工地围挡、喷淋、车轮冲洗等扬尘防治措施,对全县20余个施工工地安装扬尘侦测、进出口监控系统,对PM2.5以及噪声监测等方面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加大城市道路冲洗和清扫频次;投资76万元新购一台多功能雾炮车,有效降低城区扬尘浮尘;制定了《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强化渣土运输源头管理。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10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1.98,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十。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组织开展了城乡污水垃圾、工业企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涉砂企业及小水电等五项攻坚专项治理行动。开展寨头里水库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投资70余万元开展隆陂水库坝上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隆陂水库作为城区第二水源相关建设工程;完成湖村镇、中沙乡、水茜镇、安远镇、城南镇等五个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2020年宁化肖家国控断面各项均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达到省政府“水十条”考核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均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省控小流域断面水质各项指标均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成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2万亩,推广面积40万亩,2017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通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等措施;制定下发《宁化县2018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宁化县2018年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计划》《宁化县2018年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监管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全县281家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统一由三明绿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集中规范化处置;完成土壤污染点位及污染地块核查工作,确定污染控制点位51个,污染控制地块3块;全县完成了县乡14个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388家企业入户调查、数据收集整理。

持续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在主城区划定并实施机动车喇叭禁鸣,出台烟花爆竹燃放相关规定;建筑工地噪声监测方面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加强对KTV等娱乐噪声、建筑施工作业噪声、社会噪声污染的日常监管巡查,对群众投诉及时进行查处,群众满意率达100%。2020年宁化县城区163个区域噪声监测点位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4分贝,比上年下降0.5分贝,属一级(好)等级。2020年宁化县城区11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7分贝,比上年上升0.5分贝,属一级(好)等级。

6.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和“一革命五行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房整治和农村公厕新建改造、农户标准三格化粪池改造等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石壁客家文化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初步建成县级安乐笋竹小镇等7个特色小镇,集镇建设更具特色。扎实推进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曹坊镇下曹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龙乡下伊村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庄。石壁镇和10个村分别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特色镇和试点示范村。完成旧村复垦2021亩,整治农村裸房及实施客家风格立面改造1186栋,危房改造400户,拆除一批闲置破旧附属房。培育蛟湖生态农庄、南山溪谷、畲族风情文化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新建10个乡(镇)集镇和17个行政村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新改建三格化粪池1万户,全县100%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农村公厕84座、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达80%。74个行政村垃圾治理实现“五有”标准,完善“户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新建农村公路55公里,乡村面貌更加靓丽。

7.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17年,新建了城区第二座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城区饮用水源64项指标监测;开展各项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全县组织了9家企业参加市级、20家企业参加县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联合惩戒机制;在全县环境高风险行业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行洛坑钨矿等5家企业参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先后修订印发了《宁化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宁化县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宁化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三明市宁化生态环境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包括领导机构、应急工作组、应急救援小组、专家组等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应急管理机制,对重点污染企业、存在较大以上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把好环境管理关,督促企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工作,全县重点企业全部完成了预案备案工作;同时,指导企业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状态下各部门协调、配合,全面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表1  宁化县“十三五”生态环境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2020年完成值

完成情况

1

总量

控制

化学需氧量削减率(%)

10.2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2

氨氮削减率(%)

13.1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3

二氧化硫削减率(%)

不增不减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4

氮氧化物削减率(%)

不增不减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5

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100

100

完成

6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7

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8

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9

城市区域昼间环境噪声值(<)

55 dB

55 dB

完成

10

城市区域夜间环境噪声值(<)

45 dB

45 dB

完成

11

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值(<)

70 dB

70 dB

完成

12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13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14

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5

完成

1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5

95.71

完成

16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98.93

完成

17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率(%)

100

100

完成

18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90

92

完成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突破、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要抓住历史机遇,妥善应对环境风险与挑战,着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主要机遇表现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对三明发挥生态优势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指导和推动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画好山水画”等生动实践,是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竭动力源泉,为做好新阶段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宁化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在全省58个县级市中综合排名前十,全市排名前八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安全生态水系,至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0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为宁化县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提供了强大力量源泉。

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融合优势。党中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闽西老区发展,202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到2035年要实现革命老区与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新局面。新时期的宁化县将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统筹红色文化发展,保护革命史料、进一步挖掘红色史料、保护革命遗址、争取苏区政策、建设长征品牌、创新宣传模式、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红旅融合。形成“红色文化舞龙头,绿色生态驱动力”的新格局,将中央苏区优势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动力,打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促进我县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客家祖地的亲缘优势。宁化是文明海外的“客家祖地”,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从这里衍播的客家后裔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人。宁化拥有世界首座客家公祠,是全球客家人的总家庙。客家祖地的亲缘优势助力宁化持续推进国家“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唱响“宁化客家祖地”“好客之乡”等品牌,为招商引资、文旅宣传推介、对外文化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总体而言,新时期宁化的机遇巨大,县委县政府将积极推动“生态、苏区、客家”三大旅游品牌的蓬勃发展,以驱动生态和经济的协同进步。仍然需要注意的是,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加之疫情影响深远,宁化县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不小:

1.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

我县产业结构不优、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数量少,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我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可以预见的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保障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来自周边各县市间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等将日趋加剧。

2.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压力持续增加

我县生态环境质量长年高位运行,继续保持现有环境质量的压力持续增加。污染物削减空间越来越小,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提升难度大,臭氧污染日益凸显;肖家断面水质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又新增了中沙练畲断面和治平大屋背断面两个国控断面,东溪、西溪、翠江流域及其他小流域治理成效还不稳固。

3.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自我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存在问题较多,后续整治仍需持续发力。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不科学使用农药、农膜以及过量施肥方式依然存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仍较严重;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还需持续跟进;近年来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得到控制,但选址不合理、违规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加强监管,杜绝不合理的养殖布局,禁养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污染治理尚需加快进度,鳗鱼养殖污染问题需深入推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

4.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近年来宁化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要求全面实施,进度总体良好,但由于城区建设进程迅速,老城改造新城扩建,部分产业外迁,城区的扩大导致区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保基础设施的要求仍不完全适应。县城东北部及西南部区域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还不够完善、雨污分流还不够彻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道路交通状况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5.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按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资源损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仍需加强,生态环保责任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保差异化考核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进一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机 制有待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需进一步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机构改革后转隶到生态环境部门的新职能基础薄弱,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等工作短板依然突出。

 

第二章  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将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路贯彻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

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贏全球观的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主动融入省和国家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伟大浪潮中。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完善生态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生态生活、弘扬生态文化为主要任务,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市场化的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绿色产业发展引导机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区域开发机制以及社会治理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宁化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增强经济实力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绿色发展,全面融入

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以绿色发展评价为导向,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3.空间优化,分类指导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要遵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的空间开发格局,依据环境功能来约束和指导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按照分区、分类、分级的差异性管控要求,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

4.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远景与近期、整体与局部、城镇与乡村等关系,问题导向、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宁化县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5.全民动员,制度保障

强化政府引导、全民动员,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弘扬生态文化,激发公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着力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4月29日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8月26日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实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年10月26日修改;

11.《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2016年5月28日;

12.《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16日实施;

1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3年9月10日;

14.《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3月29日修订;

15.《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2月1日施行;

16.《福建省绿盈乡村建设技术指南》,2020年12月;

17.《福建省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年7月1日;

18.《福建省工业固废(危废)排查整治工作方案》,2019年11月;

19.《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1年10月;

20.《三明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1年12月;

21.《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5月;

22.《宁化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2019年4月。

 

第四节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宁化县行政区域(包括现辖11镇、5乡,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0个建制村),面积2407.46平方公里。

 

第五节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六节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碳中和”“碳达峰”工作成势见效。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全市前列。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臭氧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小流域综合治理达成分阶段目标,城乡污水问题逐见成效;土壤污染得到全面遏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顿力度,建设“绿盈乡村水美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苏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幅提升,力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新宁化打下坚实生态环境基础。

展望2035年,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素质全面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成为自觉和时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基本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规划指标:

——环境治理,到2025年,全县环境质量得到进步巩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9.7%,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不超过18μg/m3,重污染天气比率为0;主要流域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主要流域地表水国控断面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为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绿色低碳,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重、单位GDP能耗下降比重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不低于5吨,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不低于200吨,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不低于20吨。

——环境风险防控,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不低于3412.16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下达目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不超过1.3起/万枚。

——生态保护,到2025年,全县生态质量指数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森林覆盖率完成市下达指标;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降低。

 

表2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

现状值(2020年)

目标值(2025年)

类型

环境治理

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100

≥99.7

约束性

2

细颗粒物年均浓度(μg/m3

16

≤15

约束性

3

主要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4

主要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6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95

预期性

绿色低碳

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8

单位GDP能耗下降(%)

/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9

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号)

/

[5]

约束性

10

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200]

约束性

11

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20]

约束性

环境风险防控

12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亩)

/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13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90

有效保障

约束性

14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

(起/万枚)

0

1.3

预期性

生态保护

15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新EI)

/

完成市下达指标

预期性

16

森林覆盖率(%)

75.06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17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

确保不降低

约束性

说明:“[  ]”为五年累计目标。

 

第三章  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依托生态优势,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持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第一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以绿色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壮大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现代种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升级建材领域工艺技术,推进建材行业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将生态管理纳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推行企业生态化标准和标志管理,实现管理生态化。推动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广高效节能减排水泥生产工艺技术;推进水泥行业原料、燃料低碳化替代,以熟料生产环节减排为重点,鼓励利用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原辅料生产水泥;鼓励研发推广新品种低碳水泥,加快开发新型绿色建材产品。坚持差别化、功能化和细分领域,补齐产业用纺织品、高新技术纤维等领域关键环节短板,积极推广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培育壮大现代种业,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持续推进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支持宁化县列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范围,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循环、生态加工、生态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六大类相互联系的标准体系,通过该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农产品品牌,衍生就业岗位,吸引人力资源,进而助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动宁化县茶叶产业化项目,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5万亩,其中绿色茶园示范基地2万亩,建设茶园道路100公里,改造清洁化加工厂房15家,购置全自动不落地生产线1条、加工设备20套。加速安乐绿色生态循环水泥抗裂剂生产项目和低碳环保餐具设备及产品生产项目的建设。着力开展省级重点项目宁化融翔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规划投资约2.1亿元,分三期建设生猪养殖场、特色园林苗圃、大棚果蔬基地。

2.强化生态产业科技支撑

强化关键人才引进、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区域特色产业,积极组织区域内行洛坑钨矿、福特科光电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开展技术研究,争取政策支持,为绿色生态产业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此基础上,促进三产融合,建立并完善利益联动机制,优化产业融合产业链,确保农民主体参与生态产业经营,在优先考虑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主体的合作共赢。

3.培育新型多元化经营主体

以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为基础,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多元化的经营和参与主体,加大农村现有人口的教育、培训力度,把人口留在家门口,为新型生态产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4.强化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意识

加强农村干部与村民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环保等相关教育培训,增强发展生态农业意识,提升运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和产业需要的能力,形成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制度

1.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体系

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加强自然资源的产权登记和产权转化,建立明晰的资源产权关系和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统筹协调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护,明确管理和监管部门分工,监管的数量、范围和用途,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重点推进土地、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等各类资源管理的协调,增进自然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自然资源监管体系。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

2.开展自然资源价值核算

以宁化县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为基础,以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价值以及生态系统的管理维护成本等为表现形式,通过影子价格、意愿支付、替代成本法等手段,实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化估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将资源自身的价值、资源开采成本与使用资源造成的环境代价等均纳入资源价格体系。以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森林、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基础,探索构建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限和职责权限,对其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明确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依法准确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3.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进一步探索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参与服务和管理。

第三节  实施森林康养产业融合行动

1.打造“客家康养·红绿相映”森林康养品牌

利用客家美食开发并推广“古法食疗养生”,大力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学习台湾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经验,打造“客家康养·红绿相映”森林康养品牌,开发特色森林康养产品,提升森林康养服务水平。复制聚龙阁森林康养基地的成功经验,重点推进蛟湖小镇、天鹅洞洞天福地森林康养精品项目的开展,规划期间每年至少新增1个县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或森林人家,逐步实现森林康养产业全域覆盖。

2.加强宁台森林康养合作

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林博会以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对台交流平台的重要优势,向两岸民众大力推介我县森林康养品牌,展示展销森林绿色食品、道地药膳产品等,带动吸引更多的台胞到我县康养休闲。邀请台湾有经验、有实力的森林康养企业与机构来宁考察,组织条件较成熟的森林康养基地或森林人家赴台开展招商推介互动,吸引更多台胞台企来宁投资,着力推动天鹅洞洞天福地、南岭清秋等有建设基础的森林康养基地融入台湾元素。

依托闽台人才交流计划,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共同培养森林讲解员、森林疗养师、森林康养产业服务管理等人才。

3.森林康养项目规划

仍需完善项目。进一步完善蛟湖小镇综合体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康养技术培训中心。完成福地天鹅洞景区电缆入地等电力线路改造、天鹅湖及周边景观工程、旱洞水洞连通、森林康养步道花海药园等项目建设。在聚龙阁森林康养基地新建、康养餐厅,改建康养宾馆、修复客家人南迁走马古道5公里、垂钓园休闲栈道2公里、火参果采摘基地20亩、生态停车场2000平方米。

规划中项目。在已建成森林康养项目的基础上,统筹县林业局、文旅局、各乡镇开展包括南山温泉森林康养中心、东华山森林康养中心、湖村佛隐寺·石林景区、“苏区乌克兰”绿色康养等项目的规划。

 

第四节  构建良性循环的新型生态产业

1.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以园区产业链为支撑,以高标准特色农林产品为方向,以绿色文化旅游为助力,以“一城四区”建设为主导,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强调节约资源,注重适度增值、力争整体优化、提倡相对公平。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完善和高效的生态产业链体系是宁化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生态县的重要经济保障。构建环保型生态经济体系,依托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农业、工业等,根据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相应的产业体系,并加强产业体系内的联系和整合提升。

2.强化基本生态保护和监管

突出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把关新上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建生态示范园区。注重空间保护,构建生态环境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森林培育与管护,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以生态水系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水生态修复,以河长制为抓手,切实加强水生态保护,以日常监管为突破口,切实加强水生态环境执法管理力度。实施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3.深度融合三次产业

促进生态产业化集群融合,以生态产业化组织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为支撑,集聚出高度分工、密切协作、有机融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做强生态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循环、生态加工、生态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循环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品牌建设,构建农业各领域及生态加工制品标准体系,推动县域内知名品牌的打造和统一生产标准的建立,以知名生态产品品牌为突破口,以标准化生态产业产品为基础,整体提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产业层次。以林业生态高颜值、林业产业高素质、林区群众高福祉的新时代“三高”林业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我县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年度评价机制,深化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将生态建设的红利反哺城乡居民。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建设绿色矿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打造生态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县城,建设美丽乡村。

 

第四章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美丽新宁化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围绕“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第一、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为契机,深入开展餐饮油烟扰民、矿山复绿、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燃煤锅炉整治等环境影响突出问题整治,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一节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1.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严格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加大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新建工业企业应向开发区和有环保基础设施的工业区集中。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按照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规划调整,推进现有大气重点防控企业优化重组、升级改造,实现装备升级、产品提档、节能环保上新水平。

以清洁、高效、环保为发展方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随着鸡公岽风电、园区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效补充宁化整个能源系统,维护宁化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满足城市未来的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继续推进鸡公岽风电项目的发展,优化推进相关输送电网的延伸供电,并逐步拓展风力发电园区的建设,加强风电场的监管、管理与后续维护保养措施;推进园区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土流失区集中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打造省级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结合生态建设工程,营造生物质能原料林基地,既可为生物柴油工业提供可再生资源,又可提升林业经济效益,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2.积极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深化工业炉窑和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全面建立工业炉窑管理清单,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深入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不达标工业炉窑淘汰力度,大力整治环保、能耗、安全等落后的燃煤锅炉,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实施水泥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开展宁化金牛水泥有限公司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

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以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纺织印染和油品储运销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对标升级改造,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三率”(收集率、运行率、去除率)治理效果评估。持续推行“一厂一策”制度,明确原辅材料替代、工艺改进、无组织排放管控、废气收集、治污设施建设等全过程减排要求,推进相关行业实施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有条件的装备制造、电机生产、家具制造、工艺品制造等工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喷涂工程中心,配备高效治污设施,替代企业独立喷涂工序。

强化其他大气污染物管控。以垃圾焚烧发电等行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和污染防控水平,加强垃圾焚烧二噁英等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管控;强化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加强工业粉尘治理力度,提高粉尘去除效率,降低工业粉尘排放总量;深入推进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建筑行业规范化管理水平,改进建筑施工、建材运输和防尘技术及设备;继续加强道路运输扬尘污染和建筑施工粉尘治理,减少道路和施工扬尘;加强餐饮门店油烟净化器安装、油烟净化达标等督查。

3.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

积极稳妥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清洁高效发展煤电,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投产时序,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完善园区集中供热设施,积极推广集中供热。

推进天然气利用和电能替代。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在工业燃料、交通和民用领域进一步扩展天然气产业链,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现代清洁能源的主体之一。以交通、工业、农业、建筑、餐饮、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电能替代工作。

开展烤烟房煤改电工程。试点推行全县烤烟房“煤改电”工程,以全电烘烤替代以前燃媒烘烤方式,推动绿色烤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

全面完成露天开采矿山摸底排查,在采露天矿山,应按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植被恢复方案等要求加强修复绿化,减尘抑尘;对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关闭;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整治完成并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依法强制关闭。对责任主体灭失的废弃露天矿山,要按照“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对人口集中区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及水土流失严重、且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以人工修复为主,对其他部位的废弃矿山,加强修复绿化、减尘抑尘。

 

第二节  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1.保障生态水量,推动水电站清理整治

开展水电站生态治理攻坚行动,加快农村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整改实施工作,切实保障生态下泄流量。按照退出、整改、完善三类,实施水电站分类清理整治行动,推动水电站绿色发展。

2.持续提升水源地保护水平

以县级集中式水源地为重点,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深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摸底排查,梯次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边界标志设立和生态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工作。建立巡查监管、日常防控、水质监测、信息公开等全过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实现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覆盖。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能力。

3.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

继续将东溪、西溪、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全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实施“两溪一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宁化县东溪、西溪、泉湖溪流域内养鳗场尾水整治提升工程。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建立与清流县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控、预警系统,对县界断面水质进行严格的监控,密切关注县界断面水质;对排入县界断面河道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县界断面附近河道的纳污总量。

计划治理9条中小河流河段47.9千米,包括泉上镇泉湖溪泉永段、水茜镇水茜溪沿口段、安远镇永跃段、安乐镇丁坑口溪、湖村镇泉湖溪邓坊陈家段、治平畲族乡长潭河邓屋段、方田乡西溪方田段、城郊乡西溪城郊段、石壁镇西溪石壁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防洪堤、护岸及河道清淤,新建生态景观步道等,保护河流自然生态,提升河流健康水平。

明确排查整治对象、范围与内容,形成排污口清单,按照取缔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实施入河(湖)排污口分类整治,主要河流、排污口、污染源做到“一河一策、一口一策、一源一策”。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流域干流、重要支流、重点湖泊排污口“查、测、溯、治、管”五项主要任务。强化源头减排,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因地制宜加强总磷、总氮排放控制。

4.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能力

建立全县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协同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污染防治,推进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建立地下水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制度,督促定期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和自行监测。

5.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

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档工作和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重点抓好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启动治平畲族乡、方田乡、淮土镇、中沙乡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工作。推进“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市为民办实事相关任务。通过三格化粪池改造和对三格化粪池截污纳管的方式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研究制定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长效机制。

按照“点-线-面”的推进方式,以点促线、以点带面,通过建设示范点促进水系线的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主干和支流全面整治,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岸景观。

西溪流域石壁段: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包括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建设亲水景观、划定河道岸线保护等),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全面治理石壁镇江家村、石碧村、杨边村、禾口村、红旗村、溪背村、陂下村的生活垃圾以及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沿河水土流失治理;建设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其他村建设人工湿地或微动力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镇休闲广场和生态河道美丽乡村示范点。

西溪流域方田溪段:围绕生态水系建设目标,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建设亲水景观,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抓好沿线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治理,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

西溪流域城郊段:治理城郊镇社下村、茶湖江村、瓦庄村的生活垃圾污水。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生活污水采用人工湿地或微动力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西溪流域县城区段:做好农贸市场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实施活畜禽宰杀场地的异地搬迁;做好城区工程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规范莲塘食品加工园污水处理;整治翠江镇、城郊镇在城市规划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源等,清理莲塘食品园至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橡皮坝河段垃圾漂浮物以及实施护岸修复、河道景观绿化项目等。

翠江河流域安乐马家围段:围绕生态水系建设目标,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建设亲水景观;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抓好安乐村防洪堤建设;治理马家围村、安乐村、谢坊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河水土流失;建设马家围新村、河道景观示范点。

曹坊镇石牛溪段:实施河道清淤、河面垃圾漂浮物清理、河床整治、生态护岸建设、亲水景观工程等项目,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示范点品味。

治平乡治平溪段:清理河面垃圾漂浮物,整治河床,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建设河道景观、生态护岸等示范点。

东溪渔潭段: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练畲村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保留两岸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右岸生态护坡和景观小品,打造天然浴场。

淮土凤山溪: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河床改良、河堤修复;建设节点岸景工程,进一步提升红军长征出发地乡村品味。

湖村梅溪河段:实施河道清障、河面垃圾漂浮物清理、生态护岸建设等工程项目,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维护自然景观风貌,打造流域水系多功能利用典范。

安远镇流域治理:实施河道清淤、河面垃圾漂浮物清理、河床整治、生态护岸建设、亲水景观工程等项目,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开展流域范围内18个建制村主要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

6.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遏制污染事件发生。建立重金属污染基本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更新。划定重金属重点防控区,重点防控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加大对现有涉重金属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含重金属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加强重金属污染监管,涉重金属企业全部纳入重点污染源进行管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加强日常监控,逐步安装重金属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工业园,工业企业应向园区集中。加强现有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污染源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继续巩固和深化工业废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提高达标排放的稳定性,督促企业实施污水深度治理。抓好矿山采选、林产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产品、技术装备、生产管理和污染控制水平,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个别经治理仍无法达标的企业,责令其搬迁或关闭。严格执行项目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建设,密切关注规划期内原子科学产业园基础设施、城南亿联海绵制品生产、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青塘化工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污水配套设施建设。

7.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畜禽养殖场选址规范化。全面禁止禁养区内新建或重建生猪规模养殖场(户),一经发现,一律依法拆除。在可养区内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建设;未经审批的,一经发现,一律依法拆除。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落实《宁化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作方案》,支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宁化县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建设全县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池、日处理粪污1200吨污染治理设施、沼气发电站1座、有机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购置粪污运输车辆20辆。全全面开展宁化禽畜粪污整县推进项目,到2023年前建设有机肥厂2家,建设种植业示范基地10家,养殖场示范基地20家,建设蛋鸡粪收集发酵处理设施3家。

 

第三节  守护土壤环境安全

    1.开展农用地土壤评估及分级

开展污染土壤及场地环境调查工作,结合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农产品污染物超标等情况,通过详查工作,重点摸清耕地、果林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掌握受污染农用地面积、空间分布和污染程度,进行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评估。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建立档案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管理的依据。对清洁的农用地实行优先保护。以耕地为重点,建立严格的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和奖惩机制,确保其质量不下降、面积不减少。

2.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

实施空间管控。加强农用地周边空间规划管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结合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情况、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加强建设项目布局论证,科学布局涉重金属企业、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等重点污染源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严控新增污染源。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对划定为优先保护类耕地要加大优先保护类农用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的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

科学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探索。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鼓励优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轮作、间作等措施,阻断或者减少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作物可食部分。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断源措施,开展受污染土壤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试点项目。

严格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的风险管控。制定严格管控类耕地用途清单,划定特定农产品的禁止生产区域;制定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强化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周边区域环境风险管控,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实施长期跟踪监控。

3.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根据辖区内重污染行业分布、土壤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专项调查。定期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每年至少开展1次重点监管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检查,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非正常工况。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开展调查评估。对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市场化机制。出台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市场化机制。鼓励并培育土壤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鼓励实施以区为单元整体推进区域内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及治理修复“打包”搭配治理申报项目的区域综合服务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土壤环境治理中去;支持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等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发展,引导第三方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水平,产生社会共治的效果。

推动实现土壤环境“一张图”管理。各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打通共享渠道,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土壤污染普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农用地详查、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隐患排查、污染地块调查、重点企业在线监测、重点危废企业视频监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大气自动监测站等多源数据,实现天地一体、上下协同、责任明确和数据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实现信息化大集成、大共享的全过程“一张图”管理。

4.推进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开展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强化重点企业监管,推动企业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和重点区域、重点设施隐患排查。动态更新涉重金属全口径清单,实现涉重金属固定源“一张网”监控,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实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减量置换”。

5.强化工业、矿山土壤污染管控

结合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场地特别是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开展矿山专项整治行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全面清理和有效遏制,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到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得到提高,绿色矿山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清洁和安全生产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矿山。

 

第四节  加强声环境保护

1.完善城市布局

加强建成区规划控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规划布局。大力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全面实施畅通工程。严格控制城市道路与声环境敏感目标的规划距离。加大重点路段噪声监测体系建设。实施建筑声环境质量状况告知制度,推动物业单位参与声环境管理。加强乡村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改善乡村声环境质量。

2.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

全面加强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机动车船噪声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以及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禁止在噪声敏感区域内新上高噪声项目,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控制,严格执行建筑施工项目环保审批制度,规范建筑施工环境监理机制,加强环境监察。

加强交通噪声治理。经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架路、快速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道路两边应配套建设隔声屏障,在有条件的交通干道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绿化隔声带,严格实施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城市新建道路路面采用改性橡胶沥青,对城区已有道路继续进行拓宽、路面改造,增加在高架桥、绕城高速等临近敏感目标道路两侧设置景观声屏障的路段长度;交通干道两侧的敏感建筑物逐步进行功能置换,加快推进道路路面降噪改造工程。建设环境噪声功能达标区,在城区中山路以北、新桥路及中环北路以西建设环境噪声功能达标区,在北大街、中山路、中环北路设立噪声电子显示屏。

严格实施《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加工、维修、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它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有效治理冷却塔、电梯间、水泵房和空调器等配套服务设施造成的噪声污染,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积极推行城市室内综合市场,取缔扰民的露天或马路市场。明确限制室内装修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居民住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作业。加强中高考等国家考试期间绿色护考工作,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开展“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整治城市夜间娱乐场所噪声污染问题。

 

第五节  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

  1.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置

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督。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源头管理,制定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间加强废物交换利用。规划期内完成宁化行洛坑钨矿梅子甲尾矿库工程的改扩建,着力解决矿山开采堆存的尾矿渣处置问题。加快推进机制砂生产、钨矿尾砂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发利用机制砂、钨矿等尾砂,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尾矿伴生矿综合利用,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经济和政策的手段,进一步鼓励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宁化宁兴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进行,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2.规范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

利用现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对污泥先预处理干化后,送垃圾场规范填埋。积极推广资源化利用方式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处置。

3.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和管理

实施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强化危险废物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和费用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乡镇、村医疗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实现医疗废物按时统一收集,统一委托有资质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置,实现医院临床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4.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

健全化学品的行业准入标准,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控制生产、加工和使用总量。完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制度,新化学物质生产、使用许可制度及危险化学品排放、转移登记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禁止在环境敏感区域新建或扩建危险化学品项目。

第六节  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依托生态优势,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持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1.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加快重点领域低碳转型。推进传统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新产品,加强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管理。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绿色建材等低碳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创新发展,发展低碳物流。

控制农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有机环保农药替代、新型肥料应用,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积极推广低排放高产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规模化养殖,控制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对具有填埋气体收集利用价值的填埋场,开展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及再处理工作,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加强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节能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LED照明、新型建材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重点支持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等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设备研发与制造。重点推动宁化日昌升资源环保循环综合利用项目、三明国新新能源有限公司园区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宁化鸡公岽风能发电项目、宁化中节能东华山风力发电项目、宁化中核风力发电项目。环保领域重点发展废气、垃圾处理、脱硫脱硝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

2.开展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制度

开展低碳城镇建设和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两高一低”(经济高增长、高碳生产力、低人均碳排放)的新路子。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积极策划森林经营CCER项目,研究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操作办法。 

 

第五章  强化风险预防管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第一节  完善环境风险管控机制

  1.完善环境风险发生全过程监管

严格源头防控,深化过程监管,强化事后追责,落实排污者主体责任。开展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为重点,全面调查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研究环境风险的产生、传播、防控机制。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调查,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事后追责。加强排污者环境监管,强化排污者环境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

2.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与结构

从布局和结构入手,改善环境安全总体态势。转方式、调结构、优布局、评风险,从源头降低突发和累积性环境风险。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大气环流特征、资源禀赋,结合城市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实现健康发展与环境安全。切实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完善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应急及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出台环境风险物质名单,强化环境风险物质监督管理。实施环境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严格高风险企业监管,提高管控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对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3.强化应急防范处置能力

健全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县级环境应急机构指挥系统,保持与福建省、三明市应急指挥中心及环境应急组成单位的沟通,健全指挥协调机制。宁化县将逐步完善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建设。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强化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和预案演练评估制度,推进环境应急管理规范化。

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优化宁化县内应急物质储备,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先进实用的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企业、部门、地区间环境应急物资、环境风险防控设施的共享共用。

4.积极配合环境健康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研究

积极配合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环境风险评估,完成福建省、三明市下达的环境与健康分析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应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健康问题的管控体系。

 

第二节  严格危险化学品管理及危险废物管理

  1.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与安全处置

开展危险废物专项调查。推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登记制度和登记信息法人承诺制,全面调查危险废物的产生、转移、贮存、利用和处置情况,切实摸清底数。到“十四五”初期,全面摸清我区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建立我区危险废物重点单位清单并动态更新。

实现危险废物信息化、跟踪管理。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危险废物年度申报、危险废物转移等业务,建成“一企一档”数据库,建立环保、公安、交通、安监和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信息交换,联合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

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立完善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危化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强化地方监管力量。化工园区(集中区)、危化品贮存量大的工业园区应建立监管责任制和长效机制,落实落细监管执法责任,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2021年底前做到危险废物执法监管工作“有队伍、有经费、有装备、有制度、有台账、有信息平台”。强化危险废物执法监管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严格危废处置执法。建立废弃危化品等危险废物处置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等部门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定期会商,信息共享;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并“回头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化品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

2.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调查与登记。针对我区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开展基础调查,建立数据库。推进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在生态环境部开展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的基础上,分类实施化学品环境管理,对化学品开展环境风险程度评估,确定并动态更新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清单。到“十四五”初期,确定我区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的“四个”重点,即重点防控化学品、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区域、重点防控企业,推进化学品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

提升危化品专业人员能力素质。一、加强安全人才培养。要根据宁化县危化品安全风险状况、企业数量和执法难度等监管需求,加强危险化学品、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力量,做好在职监管人员的再培养、再提升;科学合理配备专业监管力量,加强监管人员队伍业务能力培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二、加强在职人员安全培训。实施危化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班组长三类重点人员的轮训制度,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危化品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一、落实全生命周期监管。运用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危化品企业“线上一企一档”;以国家危化品登记系统升级改造为契机,推进危化品企业实施“一企一品一码”管理,为实施全生命周期精准监管提供基础支撑。二、打通危化品监管全链条。以省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为契机,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动态监测预警常态化机制,区分特别管控、重点关注和一般监管。推动跨部门危化品监管信息共享,县、园区与企业上下贯通、联网管控,打通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执法监管+信息化平台”全链条。三、开展危化品安全互联网试点。逐步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建立信息平台,开展线上隐患自查、自纠、自改,推进特殊作业许可与作业过程管理、人员定位、智能巡检等应用场景建设。

加强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督促企业传达部署到所有员工,实现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对治理走形式、责任不落实、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等突出问题公开曝光。要学典型、抓短板、促提升,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推广创新性制度措施,强化班前会制度,使安全生产理念真正在一线落实落地。

 

第三节  加强水源地风险防范工作

依据《宁化县县级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各应急环节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物资储备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严格地表水型水源地上游和地下水型水源地集水区高污染高风险行业环境准入。组织对沿河1000米范围内工业企业区开展环境与健康检测、调查和风险年度评估,落实防控措施。执行国家公布的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要求,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实风险防范责任,推进政府、污染源单位和供水单位“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强水源地关联区域事故性排放和交通风险源等防控,建设完善保护区防撞栏、事故应急池、路面径流导排系统等防护措施。

 

第四节  产业园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机制

建立环境体检、责任保险、专业服务、风险防范、损害理赔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信息透明度机制和能力建设。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管控,有序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融合,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及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动态管理机制,提升环境风险智能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

2.实施环境风险“一家一策”

 优化调整产业园区布局及园区内不同行业的布局,提出准入产业类型和环保标准,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根据各企业环境风险特点,督促企业按要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明确针对性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制定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3.强化重点区域风险防控

开展重点工业园区(城南工业园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编制园区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落实有效的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开展危化品生产企业运行十年以上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综合大型装置、高危装置、服役年限等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等级,督促建立“一装置一策”,分类实施淘汰退出、改造提升、严格管控等措施,加强安全运行监控,分步完成老旧消防设施改造。

 

第五节  提升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监测与指挥水平

通过不断提高县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能力,为了实现对县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在线、连续监测并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实时监控,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三级标准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加大对流域支流水质动态监测,指标异常情况溯源,进一步掌握各支流水质变化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责任明确、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积极构建“横向资源共享、协调配合,纵向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全县建立以乡镇为一级网格,街道、村(居委会)为二级网格,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通过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对各自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切实将全县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六节  提升辐射环境监管水平

提升辐射安全监管能力,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确保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做好辐射事故风险防范与事故应急准备。持续开展放射源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收贮废旧闲置放射源,对移动放射源实施有效管控,开展应急监测,日常例行巡测。照规范修订宁化县辐射事故和实施程序。定期开展辐射事故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章  整顿人居环境 建设绿盈乡村

坚持“绿化、绿韵、绿态、绿魂”建设理念,分级实施、分类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绿盈乡村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样本”。

 

第一节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整治

  1.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按照“优先采用截污纳管,不具备纳管条件采用分散式”处理的总体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因村施策、远近结合、工艺合理、资源利用的原则,全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收集处置。按照“修复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建设思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在满足治理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利用已建设施及管网,综合考虑修复和改造成本,经简单修复可继续投入使用的要尽量修复,需提升改造的尽量在原设施基础上提升改造。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处理水质监测平台,依托数字化,加强农村生活污水运维管理。

2.完善长效运维机制

坚持建管一体化,大力培育实施主体,统一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投、建、管、运”一体化运营。探索供排一体化,统筹考虑区域协同、肥瘦搭配,鼓励将城乡供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整体打包委托国有全资公司统一负责建设运维。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智慧监管模式,建立“以效付费”机制,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智慧化的长效运维机制。

 

第二节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

落实“以地定产、以产定肥”,探索实施化肥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优化施肥施药方式,持续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格局,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方案,实施冬种紫云英、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提倡稻草返田等措施,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推进不用化肥农药绿色示范茶园建设。继续开展农药减量增效专项行动,推广绿色防控、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强化科学用药指导、促进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广替代,积极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深入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等行动,探索以“遏制增量、消化存量、统一回收、集中处置”为模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探索建立秸秆、农膜、农药包装物等种植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大力推广秸秆生物质炭、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技术,推动形成农业废弃物低碳循环产业链。

2.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按照“生猪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依据“适度控制、以地定养、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布局、结构、养殖模式,合理控制规模,清退不符合规划的养殖。以种养结合为主,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深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逐步推广“资源-粪污-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链条监督制度,加强信息化监管。推动畜禽农业生态循环化源头减量,畜禽规模养殖场实现按标生产,降低面源污染风险。大力培育发展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市场主体。新建农村生态公厕,完成三格化粪池改造升级,清理生活垃圾、村内塘沟、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畜禽粪污。畅通还田渠道,支持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

3.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大力推广水稻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机械化翻压还田、马铃薯稻草包芯、果茶菜园秸秆覆盖控湿保湿控草,以及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生产和秸秆过腹还田等技术,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健全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服务体系。

4.推广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

减少农田残膜污染,大力示范推广厚地膜(布),积极开展可降解地膜应用示范;在烟草、蔬菜等大田作物生产上,开展农田残膜回收示范;重点设施农业项目,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鼓励发展“旧膜抵(换)新膜”模式。推进聚源牧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基本解决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

 

第三节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考虑村庄的分布特征,发展需求、规划定位、未来发展目标等因素,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配置方式、未来发展做出统筹考虑。

1.供水工程

县域给水设施布局,采取分级、分片等灵活的布局方式,以适应因村镇分散难以实现统一给水系统的问题。由城区水厂区域集中供水;由镇区水厂区域集中供水;连片村庄,且地形标高相近,考虑采用连片村庄统一供水模式;相对较为独立,地势较高的村庄考虑采用单村集中供水模式,单村集中供水模式又分为一处或多处集中供水设施集中供水。宁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取水工程、输水工程、配水工程、信息化工程和高远独立村庄供水工程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取水工程18处;新建输水管道116km;规划1000m³/d以上水厂14座,其中新建8座(在建3座),重建1座,改扩建5座;建设配水管道总长1115km,配水提升泵站32座。新建数字水务软件系统1套(其中包含新建智能水表24000只);新建调度中心大楼;实施小型农村供水(>100人以上)工程159处,实施分散式供水(≤100人)工程48处。改造净水设备74座,新建净水设备133座。

2.排水工程

镇区在主要排水口加装污水处理设施,各中心镇镇区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在工业冷却循环、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景观生态等领域,加大再生水资源使用比例。推进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统筹园区及企业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在部分旅游村建设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乡镇及中心村应配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生活、生产污水的处理,选择受纳水体或者灌溉农田集中排放。规划各村庄配备简易污水处理设施,达到处理标准后允许排入水体或者灌溉农田。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

3.综合防灾

村庄建设须综合考虑火灾、洪灾、震灾、风灾、地质灾害和雷击等灾害影响,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灾害综合防御、群防群治的原则,综合整治、平灾结合,保障村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命安全。

4.环卫设施

推进厕所革命,加快乡镇和行政村公厕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管理维护,提高乡风文明、农村洁净水平。建立垃圾统一收集,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远期2035年,实现村庄总体环境卫生水平达到城市正常标准。每个乡镇都建有垃圾转运站,相邻乡镇和周边村庄可共建共享。逐步改善、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垃圾收集设施。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推广水冲式卫生公厕,按相关配件标准设施公厕,满足村庄需求。

5.推行生态垃圾分类治理

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提高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在农村开展“变废为宝”环保行动,鼓励将可回收垃圾分拣后卖给废物收购站。合理确定农村生活垃圾烧、填、堆比例,使生活垃圾在源头输出端按照资源化利用渠道分类输送。以垃圾中转为依托,加强机械分类收集、运输配套设施建设,直接回收废旧原料,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置。

 

第四节  全面建设水美乡村绿盈乡村

1.开展水美乡村建设

坚持“绿化、绿韵、绿态、绿魂”建设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绿盈乡村”建设工作指南》文件精神,全面深化推进“一革命四行动”,重点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制定整治实施内容,并采取分级实施、分类建设的策略。持续推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开展产业振兴、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公共服务短板等建设,鼓励对标先进、试点先行,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水美乡村示范村“三位一体”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2.持续推进绿盈乡村建设

统筹部门资金项目,对标找差,服务基层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依托生态云平台建设绿盈乡村服务平台,引导村民自我检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推动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比例,为绿盈乡村建设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到2025年底,全县大部分村庄达到绿盈乡村标准,打造一批八闽特色的乡村生态振兴样板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行动

3.实施乡村振兴绿化工程

重点推进村内绿化、环村绿化,充分利用山体、水系、通道、公园、庭院以及闲置地进行植树造林,推动村民房前屋后多种树、种果树乔木,采用园艺手法形成菜地果林“微田园”。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特色景观带。

4.打造美丽乡村融合样板

开展“宁台建筑师联合驻村行动”,支持引进台湾建筑师、文化创意团队参与我县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农村新型住宅小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乡村建设项目,提升宁台村镇融合水平,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宁台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为核心,突出客家特色,在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分别打造1条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例如,南片打造城南镇上坪村(省级试点村、市级精品村)—安乐镇黄庄村(县级试点村)—安乐镇谢坊村(省级试点村、市级精品村)—曹坊镇下曹村(省级试点村)—曹坊镇黄坊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每个乡镇至少打造1条乡级美丽乡村精品路线,辐射带动沿线村庄整体提升。

5.提升农村建筑风貌

注重农房个性设计。鼓励集中连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加强农村建房的管理和引导,建房一定要符合村庄规划要求,禁止新建“火柴盒”式民房,必须按照“客家风情”要求建设坡屋顶,以达到美观、适用的效果。2025年,每个乡镇需完成中心村农房整治,形成“镇镇有示范”的带动效应。通过以点及面,带动全县农村建筑风貌明显改观,农房使用功能全面提升。

6.积极开展特色村、主题村建设

以“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为原则,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的要求,突出乡土、体现特色、因村而异、打响品牌,建设生态美、环境美、经济美、人文美融合发展的“四美”精品示范村。结合国、省道沿线、河流域沿线、村庄道路沿线、传统村落、农村旅游景区、精品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推动全县美丽乡村工程建设。

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进行叠加提升,突出产业支撑发展,推动田园乡村建设,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渔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省级森林城镇、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水乡渔村、省级森林村庄等创建活动。推进石壁镇溪背村、河龙乡河龙村、泉上镇谢新村、石壁镇杨边村、湖村镇巫坊村、城郊镇夏家村、安乐镇谢坊村等乡村旅游精品村和连线成片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形成具有宁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带。

 

第七章  坚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第一节  筑牢生态安全格局

宁化县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牙梳山自然保护区、寨头里水库、各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地等区域。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及全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统一部署和工作安排,宁化县主要做好配合推进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衔接国家即将出台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围绕落实“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目标,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思路,建立监督管理制度、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

2.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依据《福建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中关于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具体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的绩效考核纳入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考核结果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予以体现,并作为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资金的直接依据,形成长效环境追责机制。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以乡镇人民政府为基本单元。考核重点包括本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变化、红线区内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生态功能保护成效、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情况,以及管理政策落实情况等。

3.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

研究制定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针对不同类别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管控要求,将列入准入清单的开发建设项目,划分为允许准入类项目和禁止准入类项目。未列入准入清单中的开发建设项目,应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建立联合多部门审查的工作机制及责任追究办法,从区域规划、项目立项、用林用地审批、环评审批以及相关行业审查等各相关方面审查建设项目是否触碰侵占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域,评估项目性质对红线保护范围内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坚决禁止任何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服务功能和生产产品产出的建设活动。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完善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富屯溪流域西北部河源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沙溪流域河源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等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保护区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和名木古树的保护,保存和发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地带植被和珍稀野生动物,切实保护好林木植被和动、植物种的生长、栖息条件,构建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的保护管理体系。规划建设闽西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及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城南“石林寨”珍惜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点;河龙乡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果树群落,宁化水茜下付古银杏树群防护工程、宁化古杉木王群保护工程。

 

第三节  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1.提升生态修复能力

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推动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构建生态循环的田园生产体系。着力修复和完善防护林、灌溉渠系等生态廊道,提高田园系统内部的关联性。对多种生态区分类施策,提高各生态区发展的平衡性。

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推进重要水系修复。重点抓好河流综合治理和河岸水土生态整治、湿地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完善县域水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以及损毁土地山体矿山废弃修复。持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全覆盖。继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完成重要河流湖泊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核定工作,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利用强度,保障河湖生态用水。

2.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

严格按照《福建省生态公益林条例》《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要求,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对全县生态公益林中的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以及生态区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地域,按禁伐林施策,禁止一切方式采伐和破坏土壤、植被的活动,确保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对生态公益林中的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科学实验林和生态公益林中的天然林,按生态疏伐施策,以采伐后保留林分郁闭度0.5为最低下限,林分中的阔叶树为保留木,同时确保林下植被不受破坏。对生态公益林中除了Ⅰ级保护和Ⅱ级保护区域以外的人工林,按林分改造施策,将第一代林分按梯度经营模式进行采伐针叶林,更新阔叶林,逐步将林分诱导形成针阔混交的复层林,增加生,态防护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

同时,禁止擅自调整经批准公布的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占用征收生态公益林地。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地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活动;禁止采用炼山等破坏生态公益林地植被的森林经营活动;禁止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设立木材经营加工点。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收公益林地。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林权单位,对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经营区的宜林地和林中林缘空地等,限期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针对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林分或林地进行补植和封育,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功能等级。

鼓励各类企业、个人、社会团体通过工程建设、认养树木、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纳入信誉评级体系。

 

第四节  建设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1.建立统一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监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监测监管体系,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实时、全天候监管。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活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台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

2.加快建设生态保护监测网格体系和评估体系

充分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加快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数量、质量、结构、服务功能四位一体、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自然生态监测网络。整合生态保护监管数据平台,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保护地监管、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融合和统一,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云”平台管理软件系统和野外核查系统。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开展生态状况评估,通过遥感手段,全面评估我市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

 

第五节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加强城市生态用地保护

加强城区内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

加强森林抚育,持续推进城市、村镇、交通干线两侧、主要江河干支流及水库周围等区域的造林绿化,优化树种、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次生灾害。

3.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配置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轻、中度流失区,采取封禁治理、结合补植和解决农村能源的办法;对强度以上流失区,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坡改梯、造林、种草等措施;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综合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行节水灌溉。

全面落实县内水土流失的治理,推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省级重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县城乡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规划区域总计249km²,建设安全生态水系20km,工程综合治理河长86.2km,新建护岸75.8km,河道清淤86.2km。

建立水土保持科教基地。规划建设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康养基地项目,建设罗坑、周坑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小型水土保持示范园。

  第六节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创建1.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提出改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绩效考评制度,包括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要求。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和推进机制,制定差别化的引导、激励政策。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政策。

2.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以生态县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鼓励各乡镇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建立一批重点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第八章  打造生态海丝建设样板推动区域合作

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宁化地缘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海丝核心区的号召,全力打造宁化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新路,增进两岸心灵契合和生态福祉。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全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南北翼农业生态发展区协同发展。

 

第一节  打造宁化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1.组建先行区管委会,统筹科学谋划先行区建设

借助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契机,组建以福建省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现代农业先行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现代农业先行区管委会,发挥宁化现代农业发展优势,积极吸引优质企业参与先行区管委会建设。按照农业经济管理模块进行科学谋划部署,通过“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创新运用,为“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建设增加强劲动能,加速宁化踏上农业国家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新征程,推动“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实现弯道超车,为整个“海丝”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示范和引领。

2.创新建立福州自贸区宁化片区合作模式,推动山海大协作、城乡融合

福建特色农业资源相对集中在闽西地区,但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消费端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创新建立福州自贸区宁化片区合作模式,实现山海协作、城乡统筹、联动发展的模式,深化优势互补,推动挂钩帮扶,合力建设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创新模式能够引导福州自贸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闽西地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流动;将自贸区政策倾斜到先行区,推动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对口帮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闽西部协同注入新动能,推动闽西地区跨越式发展。

3.发挥先行区支点作用,强化互联互通和科学错位发展

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将打造闽西南经济协同区的重要支点,促进福建“两极两带六湾区”建设,区内地市通过协同形成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海丝核心区”的整体联动、协作和对接作用,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态势,深化与内陆省份合作,实现“海丝”“路丝”更好衔接,挖掘更广领域的合作空间。福建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先行领域,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打造海上、陆上、空中、信息“四位一体”的“海丝”大通道。补齐闽西地区互联互通薄弱环节,实现由沿海市场扩展到腹地市场,再扩大到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的互联互通,下活交通“一盘棋”,编织运输“一张网”。

4.参与海外农产品物流体系合作建设,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

先行区充分发挥福建特色农业和区位优势,积极组织区域内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参与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农产品检疫检验等项目建设,为我国农产品“走出去”和所在国农产品“走进来”提供支持,畅通国际间优势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继续利用好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渊源深厚的有利条件,加强开展海峡两岸农业深入合作交流,确保闽台农业合作在两岸农业合作中持续先行,实现闽台农业合作跨越发展。

5.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探索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新模式

践行“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海丝核心区”(宁化)先行区与福建自贸区的合作模式,先行区享受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建立自由贸易区宁化功能片区现代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采取O2O、B2B和保税展示等模式,加强与国内电商巨头的合作,建立“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全球购展示中心。宁化先行区主动对接福建自贸区、“海丝核心区”诸多海外资源,积极参与海外农产品物流体系合作建设,开展对东南亚等国家的农业技术援助,打造一个“生态优、效益好、技术强”的现代特色农业国际示范区,做好“一带一路”合作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先行者。

第二节  探索宁台生态环境合作发展新路

  1.深化宁台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加强宁台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苗栗县交流合作力度,开展宁台乡镇交流合作,各乡镇积极争取与台中市石冈区乡镇(村里)进行深度对接,争取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营销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上与台湾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力争在乡村治理、客家文化、生态茶产业、文旅康养产业等方面培育交流合作新亮点。引进台湾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借鉴台湾地区农村社工成熟模式和经验,吸引台湾地区优秀人才,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提升乡村自治水平。优化台企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国31条”,“省66条”,开展“台农台企服务年”活动、通过“一企一策”挂钩服务等方式,倾听台农台企意见建议,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十四五”期间宁台合作重大项目

城南宁台合作特色农业研发基地。项目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4800㎡,主要建设台湾特色蔬果种植大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办公室、育苗研发中心、包装车间等,建设道路、生态步道、排水渠等配套设施,建设年产山苏、甜龙笋等台湾特色农产品研发基地。到2021建设蔬菜种植大棚100亩,预计2022年竣工。

宁化济村台湾农民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打造1200亩台湾优质水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台湾水果采摘观光园,台湾微生物酵素肥料研发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宁化湖村台湾现代特色农业采摘园。项目占地850亩,引进台资,一期打造800台湾凤梨基地,其中智能温控大棚200亩;二期引入果味食品生产线,建设生产车间、库房、办公楼等及相关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2024年完成项目建设。

 

第三节  联动提升南北翼农业生态发展区

北翼特色农产品与养生度假休闲区,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与休闲农业有机发展,依托牙梳山、客家祖地森林公园、东华山、大洋梯田等自然生态资源,主要承担生态服务与系统维护功能,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等,重点打造养生度假休闲区。

南翼优势农产品与林竹特色区,功能定位为多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集聚发展,依托竹林苗木、特色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以及畲族乡、古村落等乡居特色和“三江源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农村生活功能,以及生态产业发展等,重点做足山的文章,打造优势明显的林竹特色区。

强化南北两翼主要发展功能定位,推动片区乡镇结合实际,发展服务业、工业和城镇等辅助功能,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轴集聚带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1.协调发展中心乡镇与美丽乡村

南翼片区以曹坊次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推进安乐镇、治平畲族乡、方田乡、淮土镇等周边乡镇特色发展;北翼片区以安远镇建设为重点,推进水茜镇、中沙乡、济村乡、河龙乡等周边乡特色发展。大力加强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特色村、中心村功能。

2.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产业

北翼片区,安远镇主要发展生态旅游、边界贸易、水稻制种、特色农产品等,其他乡镇以发展河龙贡米、果蔬茶和经济作物为主。南翼片区,曹坊镇主要发展设施农业、商贸物流等,其他乡镇以发展竹林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3.布局完善城乡对接的重点基础设施

北翼片区配合浦建龙梅铁路、莆炎高速公路建设,完善以省道、县道为主体的公路路网;南翼片区着力加快乡镇交通设施建设。统筹布局两片区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及污水管网建设、客家元素美丽乡村改造提升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4.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空间布局

划定禁止开发区,推进生态功能小区合理划分及建设。加强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实施保护。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生态文明改革

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完善,推动生态文明改革,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制约宁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处的制度性障碍,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1.健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地方立法权,积极探索环境治理领域地方立法,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等方面立法先行。严格执行《宁化县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福建省河道保护管理条例》《福建省关于修订<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地方性实体法规,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鼓励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等,有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2.推动生态环境司法联动

推进生态环境地方立法,完善生态环境司法和执法“两法”衔接制度。建立生态司法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无缝衔接制度。健全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联动,深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探索环境司法与生态审计、保险制度、绿色金融等领域的融合衔接,构建共建共治的生态保护执法体系。

3.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

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规定》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查整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4.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

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生态环境日常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持续做好排污许可证换证或登记延续动态更新,开展排污许可专项执法检查,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推动重点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监管执法全闭环管理。做好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执法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衔接,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

 

第二节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领导责任体系

积极响应三明市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的指示,实化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运作机制,确保环境治理投入增长不低于本级一般性公共收入增长幅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

2.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

深化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尽职免责、职业风险保障等机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辖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配备调查取证、移动执法、数据分析等装备,保障一线生态环境执法用车。乡镇(街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健全乡镇(街道)网格化生态监管体系。

3.构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

加强重要河段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实行“谁考核、谁监测”,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监测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力度,推动监测装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培育规范社会化监测机构,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监督和责任追究。

4.建立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

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绘制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生态环境风险“一张图”,整合相关监测和应急处置资源,补齐短板领域和环节,建设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信息化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显著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5.建立精准智慧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

深入实施“生态云”工程,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金山银山”平台建设为抓手,全力拓展“生态云”平台应用功能,全面提升改造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会商平台(三期),拓展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综合分析、自然生态监管、“绿盈乡村”等系统应用,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6.构建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继续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重要领域和环境污染治理重要问题的科研投入。鼓励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增强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能力,支撑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

7.建立创新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支撑体系

加强关键节能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环保产业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健全差别化电价、污水垃圾处理收费等价格机制,保障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合理收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

 

第三节  激发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活力

1.推行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引导规范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

2.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拓展“林票制”、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探索建立林权轮候抵押制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试行林票市场化交易。做好宁化国有林场商品林的赎买与停伐管护工作,保障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林农的基本利益。

3.加强财税支持

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保护任务重点,完善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对生态环保重点任务支撑。创新绿色债券,支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绿色金融服务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落实促进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

4.健全价格收费机制

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按照补偿处理成本并合理盈利原则,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动制定鼓励中水回用的水价政策。综合考虑企业和居民承受能力,落实差别电价政策。

5.强化环保产业支撑

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动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应用,培育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带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能“走出去”。

 

第四节  改善人居环境

1.饮水安全工程

建设闽西中央苏区宁化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新建检测实验室,配备实验人员、检测设备等。开展城区饮用水源64项指标监测,完成湖村镇、中沙乡、水茜镇、安远镇、城南镇等五个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

完成隆陂水库作为城区第二水源相关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县级饮用水源寨头里水库及备用水源隆陂水库的防护网、防撞墙、宣传牌,开展水库周边环境整治,建立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机制,逐步完成水源地周边住户搬迁。

建设布地、案湖、大寨、石门、寨上、高阳水库,对洋畲水库、双溪口水库进行提升改造,积极推动宁化县“五库三溪”引调水工程的建设,保障规划区内饮用水的供应量和质量。

2.城镇污水治理工程

加紧提升宁化城区污水运营提升工程,新建污水管网60公里,管网溯源、疏浚、修复,社会化运营管护。

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率,开展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污水管网延伸工程。推进湖村、济村等13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泉上、湖村等14个乡镇的15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优先解决各乡镇已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问题,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

开展东溪西溪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到2025年,完成对东溪西溪流域污水管网(含沟道)75公里,雨水管网115公里,沟渠箱涵约8.5公里,共198.5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溯源排查清淤,并根据溯源排查成果进行问题管道改造、新建25公里雨污管线。

推动翠江流域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到2025年,完成对翠江流域污水管网60公里,雨水管网88公里,沟渠箱涵约3.5公里,共151.5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溯源排查清淤,并根据溯源排查成果进行问题管道改造、新建35公里雨污管线。

3.环卫工程

垃圾收运处理。在全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边远村庄垃圾尽量就地减量处理),逐步推行农户垃圾“干湿分类”,加快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根据“五有”标准,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治理常态机制。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收集车辆和保洁员,建立完善日常保洁机制和节假日垃圾清运应急保障机制。

规划项目的配套环保项目。“十四五”期间,所有项目在规划时,须评估其在建设期间及运营期的环境风险,并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实现“项目零排放,应急有保障”。

 

 

第十章  明确环境规划目标继续推动重大工程

围绕规划重点任务,以大的工程带动大治理,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能够对环境保护有巨大推进效益、操作性强的重大工程。主要包括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环保能力建设、绿盈乡村创建等六大重点工程。每个重点工程由若干重大项目组成,是保障“十四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的重要支撑手段。

 

第一节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水源地保护、流域综合整治、内河环境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改造和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二节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集中供热工程、燃煤锅炉整治、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移动污染源整治与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三节  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建设、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等三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水土流失系统治理、自然保护区保护升级、地质灾害点综合治理、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五节  环保能力建设工程

包括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应急能力建设、生态红线划定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六节  绿盈乡村创建工程

包括全县全面推进乡村流域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三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十一章  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思想引领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地落实。

 

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将规划各项目标分解落实到位。各级党委、政府对保持并改善本行政辖区内环境质量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三节  注重分工协作

做好规划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提高对规划实施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规划各项任务落实。生态环境部门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统一评估。发改、商务、工信、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要按各自职能推进规划实施。

 

第四节  夯实队伍建设

全面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提供坚强组织和队伍保障。

 

第五节  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区域均衡、科学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推动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和监管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优化创新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支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财税政策,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生态转移支付、地方债、PPP等多渠道资金合力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落实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推进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环境保护基金。鼓励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和社会捐赠资金增加生态环保投入。

 

第六节  加强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生态云数据,整合各部门有关生态环境信息化、数字化资源,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提升生态环境决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聚焦生态环境难点,开展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风险防控等领域研究,加大对龙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七节  强化社会监督

健全举报反馈、听证、舆论监督等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参与体系。畅通“12369”“12345”监督渠道。引导、支持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

 

第八节  开展评估考核

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在2023年、2025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把规划主要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政绩考核和环保责任考核内容,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府和部门审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

 

附表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推进单位

一、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

项目拟建设一条45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及配套的矿山,10MW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具备年产熟料148.5万吨、水泥20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21-2025

工信局

2

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项目

对全县加油站、化工、涂装、家具制造、人造板等行业开展综合整治,安装相应污染治理设施。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

宁化行洛坑钨矿梅子甲尾矿库工程

总库容8000万立方米,坝高276米,建设初期坝、排洪系统、堆积坝面排水、排渗系统、监测设施、尾矿输送系统、尾矿库回水系统、入库道路等

2019-2021

工信局

2

宁化县城区东溪西溪流域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

对城区140公里雨污水管线进行清淤溯源排查,结合排查成果,新建改造修复雨污管网60公里。

2021-2025

城管局

3

宁化县城区翠江流域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

对翠江流域污水管网60公里,雨水管网88公里,沟渠箱涵约3.5公里,共151.5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溯源排查清淤,并根据溯源排查成果进行问题管道改造、新建35公里雨污管线。

2021-2025

城管局

4

宁化县养鳗场尾水整治提升工程

养鳗厂鳗鱼养殖废水治理,达标排放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5

深化汀江流域(宁化段)综合治理

建设生态缓冲带106.5亩,边坡整治及水源涵养175.6亩,水生植物种植31200m2,水生动物投放112400条;河道清淤疏浚合计12500m³,水环境巡护便道9800m,环保宣传设施60套。实施奄香溪南凤塅至赖家山段,高峰村村部后支流段至富载窝段河道生态护岸工程2453m。

2021-2025

治平畲族乡

三、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

宁化日昌升机制砂生产项目(300万吨)环保空心砖生产项目

项目用地300亩以上,建设精品机制砂、陶土瓷土、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解提取、加气砖或环保空心砖等4条生产线。

2021-2025

城郊镇

2

宁化县方田乡方田-朱王-大罗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在方田乡大罗、朱王、方田村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旧村复垦20亩,新增耕地500,修复厉年损毁的农业基础设施及整治符合立项条件的山垅田约1000亩,完成所有连片10户以上居民点的房屋立面改造;把方田村大寨、大罗村张家山、刘孔地、朱王村雷鸣寨自然村整体搬迁到中心村或乡镇所在地居住,在集镇增设一个20亩的安置点。新建防洪堤8.8公里,改造河道5公里,河道清淤疏浚10公里。

2021-2025

方田乡

3

钨矿尾砂综合利用项目

项目占地150亩,项目分为3个区域建设。总建筑面积约80000㎡,利用钨矿尾砂制备各种规格新型建材,建设厂房、破碎车间、生产车间、研究中心、运输道路及尾砂输送管道等,建设年产20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生产线,年产80万立方米干粉砂浆生产线及水、电、路、消防等基础配套设建设。

2021-2025

湖村镇、工信局

4

宁化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

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装机10MW垃圾焚烧发电厂

2021-2025

城管局

5

宁化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1.建设覆盖全县16个乡镇运转体系,涵盖保洁道路面积约731.76万㎡,211座公厕,6座垃圾压缩中转站,10座垃圾收集站,870个垃圾箱的环卫一体化项目;

2.新建及改建部分环卫基础设施,并购置车辆及环卫设施设备;

2021-2025

城管局

6

宁化城市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

建设全县垃圾废物回收再利用及交易物流市场,建筑面积10000㎡,建设配套的水、电、消防、环保、物流等设施设备

2021-2025

城管局

7

宁化建筑垃圾回收及再利用建设项目

1.建设一条日处理200吨建筑垃圾、工业废渣、煤渣、建材非金属固体垃圾生产线;

2.建设回收率用率达80%以上,日生产5万块砖的制砖生产线

3.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及配套的水、电、消防、环保等设施

2021-2025

城管局、生态环境局

8

宁化餐厨垃圾建设项目(二期)

改扩建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做到日处理餐厨垃圾20吨

2021-2025

城管局、生态环境局

9

宁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建设有机肥厂2家,建设种植业示范基地10家,养殖场示范基地20家,建设蛋鸡粪收集发酵处理设施3家

2021-2025

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四、应对气候变化

1

燃煤烤烟房电能替代改造项目

完成3000座烤烟房煤改电改造工作

2021-2025

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局

五、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工程

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防控提升项目

寨头里水库综合整治,更新监控视频,围网设施修缮和水库上游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安装增氧曝气装置设备提升水质。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2

辐射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三明市宁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补充更新辐射监测设备。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和防护装备。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六、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

1

宁化县城乡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km²,实施封禁、造水保林(经济林)、坡改梯、机耕道、排水沟以及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等。工程综合治理河长86.2km。新建护岸75.8km,河道清淤86.2km等

2021-2025

水土保持中心

2

宁化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km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15km

2021-2025

水土保持中心

3

宁化县省级重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km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5km

2021-2025

水土保持中心

4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施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地力提升、路、沟、渠及拦河坝、生态防护工程等

2021-2025

农业农村局

七、绿盈乡村创建工程

1

宁化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购买分类垃圾桶,垃圾斗,村庄种植绿化树种,新建农村生态公厕,完成三格化粪池改造升级,清理生活垃圾、村内塘沟、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畜禽粪污、各建制村主要居民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2021-2025

有关乡镇,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八、生态文明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程

1

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 项目

实施综合执法装备能力建设项目: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增加环境执法装备,主要包括取证设备、执法信息化设备和辅助执法设 备。开展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完善环保网格化监管,加强网格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维,配备网格员必要的日常巡查装备。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三明市宁化生态环境局

二〇二二年十月

目  录

前  言 7

第一章  深刻把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 8

第一节  “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 8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18

第二章 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总体目标 23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3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4

第三节  规划依据 25

第四节  规划范围 27

第五节  规划期限 27

第六节  规划目标 27

第三章 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31

第一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31

第二节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制度 33

第三节  实施森林康养产业融合行动 34

第四节  构建良性循环的新型生态产业 36

第四章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美丽新宁化 39

第一节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39

第二节  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42

第三节  守护土壤环境安全 49

第四节  加强声环境保护 53

第五节  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 54

第六节  应对气候变化 55

第五章  强化风险预防管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58

第一节  完善环境风险管控机制 57

第二节  严格危险化学品管理及危险废物管理 58

第三节  加强水源地风险防范工作 62

第四节  产业园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63

第五节  提升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监测与指挥水平 64

第六节  提升辐射环境监管水平 65

第六章  整顿人居环境 建设绿盈乡村 66

第一节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整治 66

第二节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67

第三节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69

第四节  全面建设水美乡村绿盈乡村 71

第七章  坚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75

第一节  筑牢生态安全格局 75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76

第三节  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77

第四节  建设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79

第五节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79

第六节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创建 81

第八章  打造生态海丝建设样板推动区域合作 82

第一节  打造宁化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82

第二节  探索宁台生态环境合作发展新路 85

第三节  联动提升南北翼农业生态发展区 86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生态文明改革 88

第一节  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88

第二节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89

第三节  激发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活力 92

第四节  改善人居环境 93

第十章  明确环境规划目标继续推动重大工程 96

第一节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6

第二节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6

第三节  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96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97

第五节  环保能力建设工程 97

第六节  绿盈乡村创建工程 97

第十一章  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98

第一节  强化思想引领 98

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98

第三节  注重分工协作 98

第四节  夯实队伍建设 99

第五节  完善投入机制 99

第六节  加强科技支撑 100

第七节  强化社会监督 100

第八节  开展评估考核 100

附表: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101

前  言

“十四五”(2021-2025),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奠基期,是宁化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定位、分析形势、研究指标、谋划任务,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动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新宁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保持战略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起好步、开好局,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生态环境基础。规划主要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战略部署以及县委的决策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源头防控、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工作重点,使之成为全县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遵循。

 

第一章  深刻把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

“十三五”期间,宁化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新宁化。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宁化县着力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和水源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创建。在全县的一致努力下,我县生态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生态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城镇污水处理率等32项建设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2020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一节  “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1.行政区划及人口结构

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中部,武夷山脉中南段东麓,是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县域面积2407.46平方公里,辖11镇、5乡(其中1个民族乡),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0个建制村。

2020年末,宁化县常住人口26.16万人,比2019年末减少2.64万人,下降9.2%。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25%,比2019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37.20万。2020年计生年度(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宁化县申报出生人口3565人,出生率9.1‰ 。

2.经济发展现状

2017年和2019年,宁化县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2019年在全市“五比五晒”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比学赶超竞赛活动中,宁化县位列分组第二名。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1.97亿元,按2015年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2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1.00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75亿元,增长1.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13亿元,比上年下降5.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67亿元,可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7亿元,同比下降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79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04元,增长6.7%。

“十三五”以来,全县逐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23.5∶44.3∶32.2调整为“十三五”末的15.6∶44.8∶39.6,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6.9%、8.5%,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鸡公岽风力发电、河龙贡米产业园、石壁家具产业园等项目投产,行洛坑钨矿、福特科光电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全县共有24家企业的28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家企业3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1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60万亩。全力推进“两米两茶一稻种”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种植河龙贡米5万亩、油茶15万亩,薏米3万亩,培育无公害生态茶园2万亩,发展杂交水稻制种3万亩。

生态工业支撑有力,积极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推动转型升级。全县1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综合能源消费仅4.28万吨标准煤,仅为全年控制目标的71%;鸡公岽风能发电项目投产发电,年发电量近1.13亿度,工业增加值近4000万元,年节约标煤3.6万吨。城南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顺利投产。

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优势,推进全县旅游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天鹅洞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客家祖地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加快“一地一院一旧居一线路”红色旅游品牌培育。举办“骑聚红土地·重走长征路”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红色追行·客家寻源”自驾游等系列活动,“宁化客家寻源-探石壁·访苏区”线路入选全国36条精品自驾游线路,全省红色旅游工作暨首届自驾游发展大会在我县举办。

3.主要资源能源利用现状

土地矿产资源。宁化县县域总面积2407.4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45.6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4.36%;林地1807.1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75.0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0.9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2.1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8.9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1.62%。宁化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聚宝盆”,是福建省17个重点矿产县之一。全县发现金属矿16种:钨、锡、铜、铅、锌、银、钼、铋、钴、铁、锰、金、铌、钽、铍、稀土等;非金属矿有:煤、萤石、石灰岩、大理石、滑石、重晶石、高岭土、硅石、花岗岩、辉绿岩、硫铁矿、钾长石、白云母、磷、建筑用砂、粘土(页岩)矿等。主要矿产分布情况:钨、锡矿主要分布在济村、湖村、石壁、河龙一带,WO3(三氧化钨)保有储量近30万吨,锡保有金属量近9000吨;锌矿主要分布在济村,锌保有金属量3.2万吨;稀土矿分布广泛,含矿面积约占全县土地面积60%,全县储量20万吨以上;萤石矿主要分布在中沙乡和安远镇,保有储量约50万吨;石灰岩矿主要分布在湖村、泉上、安乐、曹坊等镇,储量3.2亿吨以上;氧化钙(CaO)含量48%以上。

森林资源。宁化是全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279万亩山地中有林地260万亩(其中毛竹32万亩),森林覆盖率74.97%,先后获省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省森林县城称号。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万立方米以上。境内山地土质松软肥沃,适宜培育种植竹木、茶果、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大宗林产品有松香、松节油、杉木、毛竹、笋干、山苍子、玉扣纸、黑木耳、中药材等。拥有野生药用植物1005种,有闽西“草药王国”的美誉。

农业资源。宁化是农业大县,是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县,2019年获中央财政产粮(油)大县奖励。自古以来盛产粮食、茶叶、茶油、辣椒、薏米、魔芋等,莲子、辣椒、薏米、茶叶、食用菌、水果、猕猴桃、魔芋等农副土特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宁化牛角椒名扬海内外,其中辣椒干为闽西“八大干”之一,河龙米、延祥茶曾是进献给朝廷的贡品。“河龙贡米”“淮土茶油”“宁化糯玉米”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化米仁”“孔坑茶”“河龙贡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宁化是全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是全国烤烟生产基地之一,种植面积、产量等居全省首位。烟叶质量好,已进入多种名牌卷烟的配方。《烟苗剪叶机》地方标准(编号DB35/T1440-2014)是宁化县制定的首个工业类福建省地方标准。

能源消耗。宁化县的能源消费以电力和柴油为主,2019年,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为18.4568万吨标准煤,其中电力源消费总量达到7.5656万吨标准煤。

4.坚持生态建设

坚持高位推进。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年与三明市党政签订《宁化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签订《乡(镇)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完成示范创建。先后制定《宁化生态县建设规划》《宁化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荣誉称号。

5.坚决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组织实施了“禁燃区”燃煤锅炉煤改气升级改造项目,完成了23台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整治,全县32家加油站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制定并落实《宁化县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完成市下达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年度治理任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落实施工工地围挡、喷淋、车轮冲洗等扬尘防治措施,对全县20余个施工工地安装扬尘侦测、进出口监控系统,对PM2.5以及噪声监测等方面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加大城市道路冲洗和清扫频次;投资76万元新购一台多功能雾炮车,有效降低城区扬尘浮尘;制定了《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强化渣土运输源头管理。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10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1.98,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十。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组织开展了城乡污水垃圾、工业企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涉砂企业及小水电等五项攻坚专项治理行动。开展寨头里水库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投资70余万元开展隆陂水库坝上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隆陂水库作为城区第二水源相关建设工程;完成湖村镇、中沙乡、水茜镇、安远镇、城南镇等五个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2020年宁化肖家国控断面各项均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达到省政府“水十条”考核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均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省控小流域断面水质各项指标均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成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2万亩,推广面积40万亩,2017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通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新农药等措施;制定下发《宁化县2018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宁化县2018年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计划》《宁化县2018年遏制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监管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全县281家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医疗废物统一由三明绿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集中规范化处置;完成土壤污染点位及污染地块核查工作,确定污染控制点位51个,污染控制地块3块;全县完成了县乡14个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388家企业入户调查、数据收集整理。

持续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在主城区划定并实施机动车喇叭禁鸣,出台烟花爆竹燃放相关规定;建筑工地噪声监测方面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加强对KTV等娱乐噪声、建筑施工作业噪声、社会噪声污染的日常监管巡查,对群众投诉及时进行查处,群众满意率达100%。2020年宁化县城区163个区域噪声监测点位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4分贝,比上年下降0.5分贝,属一级(好)等级。2020年宁化县城区11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7分贝,比上年上升0.5分贝,属一级(好)等级。

6.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和“一革命五行动”,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房整治和农村公厕新建改造、农户标准三格化粪池改造等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石壁客家文化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初步建成县级安乐笋竹小镇等7个特色小镇,集镇建设更具特色。扎实推进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曹坊镇下曹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龙乡下伊村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庄。石壁镇和10个村分别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特色镇和试点示范村。完成旧村复垦2021亩,整治农村裸房及实施客家风格立面改造1186栋,危房改造400户,拆除一批闲置破旧附属房。培育蛟湖生态农庄、南山溪谷、畲族风情文化园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新建10个乡(镇)集镇和17个行政村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新改建三格化粪池1万户,全县100%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建农村公厕84座、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达80%。74个行政村垃圾治理实现“五有”标准,完善“户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新建农村公路55公里,乡村面貌更加靓丽。

7.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17年,新建了城区第二座大气自动监测站;开展城区饮用水源64项指标监测;开展各项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全县组织了9家企业参加市级、20家企业参加县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联合惩戒机制;在全县环境高风险行业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行洛坑钨矿等5家企业参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先后修订印发了《宁化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宁化县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宁化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三明市宁化生态环境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包括领导机构、应急工作组、应急救援小组、专家组等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预防与预警、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应急管理机制,对重点污染企业、存在较大以上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把好环境管理关,督促企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工作,全县重点企业全部完成了预案备案工作;同时,指导企业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状态下各部门协调、配合,全面防范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表1  宁化县“十三五”生态环境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2020年完成值

完成情况

1

总量

控制

化学需氧量削减率(%)

10.2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2

氨氮削减率(%)

13.1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3

二氧化硫削减率(%)

不增不减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4

氮氧化物削减率(%)

不增不减

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完成

5

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100

100

完成

6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7

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8

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9

城市区域昼间环境噪声值(<)

55 dB

55 dB

完成

10

城市区域夜间环境噪声值(<)

45 dB

45 dB

完成

11

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值(<)

70 dB

70 dB

完成

12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13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100

100

完成

14

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5

完成

1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5

95.71

完成

16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98.93

完成

17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率(%)

100

100

完成

18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90

92

完成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突破、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要抓住历史机遇,妥善应对环境风险与挑战,着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主要机遇表现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对三明发挥生态优势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指导和推动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画好山水画”等生动实践,是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不竭动力源泉,为做好新阶段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宁化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在全省58个县级市中综合排名前十,全市排名前八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安全生态水系,至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0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为宁化县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提供了强大力量源泉。

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融合优势。党中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闽西老区发展,202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到2035年要实现革命老区与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新局面。新时期的宁化县将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统筹红色文化发展,保护革命史料、进一步挖掘红色史料、保护革命遗址、争取苏区政策、建设长征品牌、创新宣传模式、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红旅融合。形成“红色文化舞龙头,绿色生态驱动力”的新格局,将中央苏区优势转化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动力,打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促进我县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客家祖地的亲缘优势。宁化是文明海外的“客家祖地”,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从这里衍播的客家后裔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亿人。宁化拥有世界首座客家公祠,是全球客家人的总家庙。客家祖地的亲缘优势助力宁化持续推进国家“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唱响“宁化客家祖地”“好客之乡”等品牌,为招商引资、文旅宣传推介、对外文化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总体而言,新时期宁化的机遇巨大,县委县政府将积极推动“生态、苏区、客家”三大旅游品牌的蓬勃发展,以驱动生态和经济的协同进步。仍然需要注意的是,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加之疫情影响深远,宁化县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不小:

1.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

我县产业结构不优、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数量少,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我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可以预见的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保障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来自周边各县市间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等将日趋加剧。

2.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压力持续增加

我县生态环境质量长年高位运行,继续保持现有环境质量的压力持续增加。污染物削减空间越来越小,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提升难度大,臭氧污染日益凸显;肖家断面水质呈下降趋势的同时,又新增了中沙练畲断面和治平大屋背断面两个国控断面,东溪、西溪、翠江流域及其他小流域治理成效还不稳固。

3.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自我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存在问题较多,后续整治仍需持续发力。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不科学使用农药、农膜以及过量施肥方式依然存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仍较严重;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还需持续跟进;近年来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得到控制,但选址不合理、违规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的现象时有发生,应加强监管,杜绝不合理的养殖布局,禁养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污染治理尚需加快进度,鳗鱼养殖污染问题需深入推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

4.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近年来宁化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要求全面实施,进度总体良好,但由于城区建设进程迅速,老城改造新城扩建,部分产业外迁,城区的扩大导致区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保基础设施的要求仍不完全适应。县城东北部及西南部区域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还不够完善、雨污分流还不够彻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道路交通状况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5.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按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资源损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仍需加强,生态环保责任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保差异化考核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进一步深化,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机 制有待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需进一步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机构改革后转隶到生态环境部门的新职能基础薄弱,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等工作短板依然突出。

 

第二章  科学确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将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思路贯彻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

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贏全球观的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主动融入省和国家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伟大浪潮中。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完善生态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生态生活、弘扬生态文化为主要任务,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市场化的生态补偿与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绿色产业发展引导机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区域开发机制以及社会治理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宁化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增强经济实力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绿色发展,全面融入

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以绿色发展评价为导向,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3.空间优化,分类指导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要遵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的空间开发格局,依据环境功能来约束和指导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按照分区、分类、分级的差异性管控要求,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

4.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远景与近期、整体与局部、城镇与乡村等关系,问题导向、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宁化县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5.全民动员,制度保障

强化政府引导、全民动员,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弘扬生态文化,激发公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着力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4月29日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8月26日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实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年10月26日修改;

11.《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2016年5月28日;

12.《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16日实施;

1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3年9月10日;

14.《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3月29日修订;

15.《福建省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2月1日施行;

16.《福建省绿盈乡村建设技术指南》,2020年12月;

17.《福建省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年7月1日;

18.《福建省工业固废(危废)排查整治工作方案》,2019年11月;

19.《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1年10月;

20.《三明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1年12月;

21.《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5月;

22.《宁化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2019年4月。

 

第四节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宁化县行政区域(包括现辖11镇、5乡,1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0个建制村),面积2407.46平方公里。

 

第五节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六节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碳中和”“碳达峰”工作成势见效。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全市前列。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臭氧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小流域综合治理达成分阶段目标,城乡污水问题逐见成效;土壤污染得到全面遏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顿力度,建设“绿盈乡村水美乡村”;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苏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幅提升,力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新宁化打下坚实生态环境基础。

展望2035年,产业结构全面优化、素质全面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成为自觉和时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生态产品供给体系基本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规划指标:

——环境治理,到2025年,全县环境质量得到进步巩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9.7%,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不超过18μg/m3,重污染天气比率为0;主要流域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主要流域地表水国控断面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为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绿色低碳,到202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重、单位GDP能耗下降比重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不低于5吨,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不低于200吨,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不低于20吨。

——环境风险防控,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不低于3412.16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下达目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不超过1.3起/万枚。

——生态保护,到2025年,全县生态质量指数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森林覆盖率完成市下达指标;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降低。

 

表2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

现状值(2020年)

目标值(2025年)

类型

环境治理

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100

≥99.7

约束性

2

细颗粒物年均浓度(μg/m3

16

≤15

约束性

3

主要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4

主要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6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95

预期性

绿色低碳

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8

单位GDP能耗下降(%)

/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9

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号)

/

[5]

约束性

10

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200]

约束性

11

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吨)

/

[20]

约束性

环境风险防控

12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亩)

/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13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90

有效保障

约束性

14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

(起/万枚)

0

1.3

预期性

生态保护

15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新EI)

/

完成市下达指标

预期性

16

森林覆盖率(%)

75.06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17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

确保不降低

约束性

说明:“[  ]”为五年累计目标。

 

第三章  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依托生态优势,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持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第一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以绿色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壮大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现代种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升级建材领域工艺技术,推进建材行业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将生态管理纳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推行企业生态化标准和标志管理,实现管理生态化。推动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广高效节能减排水泥生产工艺技术;推进水泥行业原料、燃料低碳化替代,以熟料生产环节减排为重点,鼓励利用转炉渣等非碳酸盐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原辅料生产水泥;鼓励研发推广新品种低碳水泥,加快开发新型绿色建材产品。坚持差别化、功能化和细分领域,补齐产业用纺织品、高新技术纤维等领域关键环节短板,积极推广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培育壮大现代种业,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持续推进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支持宁化县列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范围,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循环、生态加工、生态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六大类相互联系的标准体系,通过该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农产品品牌,衍生就业岗位,吸引人力资源,进而助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动宁化县茶叶产业化项目,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5万亩,其中绿色茶园示范基地2万亩,建设茶园道路100公里,改造清洁化加工厂房15家,购置全自动不落地生产线1条、加工设备20套。加速安乐绿色生态循环水泥抗裂剂生产项目和低碳环保餐具设备及产品生产项目的建设。着力开展省级重点项目宁化融翔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规划投资约2.1亿元,分三期建设生猪养殖场、特色园林苗圃、大棚果蔬基地。

2.强化生态产业科技支撑

强化关键人才引进、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区域特色产业,积极组织区域内行洛坑钨矿、福特科光电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开展技术研究,争取政策支持,为绿色生态产业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此基础上,促进三产融合,建立并完善利益联动机制,优化产业融合产业链,确保农民主体参与生态产业经营,在优先考虑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主体的合作共赢。

3.培育新型多元化经营主体

以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为基础,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多元化的经营和参与主体,加大农村现有人口的教育、培训力度,把人口留在家门口,为新型生态产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4.强化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意识

加强农村干部与村民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环保等相关教育培训,增强发展生态农业意识,提升运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和产业需要的能力,形成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制度

1.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监管体系

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加强自然资源的产权登记和产权转化,建立明晰的资源产权关系和多样的所有权体系。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统筹协调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护,明确管理和监管部门分工,监管的数量、范围和用途,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重点推进土地、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等各类资源管理的协调,增进自然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自然资源监管体系。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

2.开展自然资源价值核算

以宁化县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为基础,以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和服务功能价值以及生态系统的管理维护成本等为表现形式,通过影子价格、意愿支付、替代成本法等手段,实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化估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将资源自身的价值、资源开采成本与使用资源造成的环境代价等均纳入资源价格体系。以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森林、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基础,探索构建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限和职责权限,对其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明确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依法准确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发现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3.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进一步探索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参与服务和管理。

第三节  实施森林康养产业融合行动

1.打造“客家康养·红绿相映”森林康养品牌

利用客家美食开发并推广“古法食疗养生”,大力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学习台湾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经验,打造“客家康养·红绿相映”森林康养品牌,开发特色森林康养产品,提升森林康养服务水平。复制聚龙阁森林康养基地的成功经验,重点推进蛟湖小镇、天鹅洞洞天福地森林康养精品项目的开展,规划期间每年至少新增1个县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或森林人家,逐步实现森林康养产业全域覆盖。

2.加强宁台森林康养合作

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林博会以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对台交流平台的重要优势,向两岸民众大力推介我县森林康养品牌,展示展销森林绿色食品、道地药膳产品等,带动吸引更多的台胞到我县康养休闲。邀请台湾有经验、有实力的森林康养企业与机构来宁考察,组织条件较成熟的森林康养基地或森林人家赴台开展招商推介互动,吸引更多台胞台企来宁投资,着力推动天鹅洞洞天福地、南岭清秋等有建设基础的森林康养基地融入台湾元素。

依托闽台人才交流计划,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共同培养森林讲解员、森林疗养师、森林康养产业服务管理等人才。

3.森林康养项目规划

仍需完善项目。进一步完善蛟湖小镇综合体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康养技术培训中心。完成福地天鹅洞景区电缆入地等电力线路改造、天鹅湖及周边景观工程、旱洞水洞连通、森林康养步道花海药园等项目建设。在聚龙阁森林康养基地新建、康养餐厅,改建康养宾馆、修复客家人南迁走马古道5公里、垂钓园休闲栈道2公里、火参果采摘基地20亩、生态停车场2000平方米。

规划中项目。在已建成森林康养项目的基础上,统筹县林业局、文旅局、各乡镇开展包括南山温泉森林康养中心、东华山森林康养中心、湖村佛隐寺·石林景区、“苏区乌克兰”绿色康养等项目的规划。

 

第四节  构建良性循环的新型生态产业

1.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以园区产业链为支撑,以高标准特色农林产品为方向,以绿色文化旅游为助力,以“一城四区”建设为主导,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强调节约资源,注重适度增值、力争整体优化、提倡相对公平。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完善和高效的生态产业链体系是宁化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生态县的重要经济保障。构建环保型生态经济体系,依托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农业、工业等,根据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相应的产业体系,并加强产业体系内的联系和整合提升。

2.强化基本生态保护和监管

突出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把关新上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建生态示范园区。注重空间保护,构建生态环境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加强森林培育与管护,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以生态水系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水生态修复,以河长制为抓手,切实加强水生态保护,以日常监管为突破口,切实加强水生态环境执法管理力度。实施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3.深度融合三次产业

促进生态产业化集群融合,以生态产业化组织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为支撑,集聚出高度分工、密切协作、有机融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做强生态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循环、生态加工、生态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循环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品牌建设,构建农业各领域及生态加工制品标准体系,推动县域内知名品牌的打造和统一生产标准的建立,以知名生态产品品牌为突破口,以标准化生态产业产品为基础,整体提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产业层次。以林业生态高颜值、林业产业高素质、林区群众高福祉的新时代“三高”林业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我县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拓展生态经济增长空间。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年度评价机制,深化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将生态建设的红利反哺城乡居民。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建设绿色矿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打造生态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县城,建设美丽乡村。

 

第四章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美丽新宁化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围绕“水净、河清、天蓝、地绿、居怡”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第一、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为契机,深入开展餐饮油烟扰民、矿山复绿、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燃煤锅炉整治等环境影响突出问题整治,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一节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1.优化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严格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加大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新建工业企业应向开发区和有环保基础设施的工业区集中。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按照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规划调整,推进现有大气重点防控企业优化重组、升级改造,实现装备升级、产品提档、节能环保上新水平。

以清洁、高效、环保为发展方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随着鸡公岽风电、园区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效补充宁化整个能源系统,维护宁化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满足城市未来的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继续推进鸡公岽风电项目的发展,优化推进相关输送电网的延伸供电,并逐步拓展风力发电园区的建设,加强风电场的监管、管理与后续维护保养措施;推进园区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土流失区集中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打造省级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结合生态建设工程,营造生物质能原料林基地,既可为生物柴油工业提供可再生资源,又可提升林业经济效益,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2.积极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深化工业炉窑和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全面建立工业炉窑管理清单,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深入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不达标工业炉窑淘汰力度,大力整治环保、能耗、安全等落后的燃煤锅炉,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实施水泥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开展宁化金牛水泥有限公司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

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以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纺织印染和油品储运销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对标升级改造,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三率”(收集率、运行率、去除率)治理效果评估。持续推行“一厂一策”制度,明确原辅材料替代、工艺改进、无组织排放管控、废气收集、治污设施建设等全过程减排要求,推进相关行业实施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有条件的装备制造、电机生产、家具制造、工艺品制造等工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喷涂工程中心,配备高效治污设施,替代企业独立喷涂工序。

强化其他大气污染物管控。以垃圾焚烧发电等行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和污染防控水平,加强垃圾焚烧二噁英等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管控;强化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加强工业粉尘治理力度,提高粉尘去除效率,降低工业粉尘排放总量;深入推进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建筑行业规范化管理水平,改进建筑施工、建材运输和防尘技术及设备;继续加强道路运输扬尘污染和建筑施工粉尘治理,减少道路和施工扬尘;加强餐饮门店油烟净化器安装、油烟净化达标等督查。

3.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

积极稳妥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清洁高效发展煤电,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投产时序,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完善园区集中供热设施,积极推广集中供热。

推进天然气利用和电能替代。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在工业燃料、交通和民用领域进一步扩展天然气产业链,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现代清洁能源的主体之一。以交通、工业、农业、建筑、餐饮、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电能替代工作。

开展烤烟房煤改电工程。试点推行全县烤烟房“煤改电”工程,以全电烘烤替代以前燃媒烘烤方式,推动绿色烤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

全面完成露天开采矿山摸底排查,在采露天矿山,应按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植被恢复方案等要求加强修复绿化,减尘抑尘;对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关闭;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整治完成并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依法强制关闭。对责任主体灭失的废弃露天矿山,要按照“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对人口集中区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及水土流失严重、且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废弃矿山,以人工修复为主,对其他部位的废弃矿山,加强修复绿化、减尘抑尘。

 

第二节  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1.保障生态水量,推动水电站清理整治

开展水电站生态治理攻坚行动,加快农村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整改实施工作,切实保障生态下泄流量。按照退出、整改、完善三类,实施水电站分类清理整治行动,推动水电站绿色发展。

2.持续提升水源地保护水平

以县级集中式水源地为重点,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深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摸底排查,梯次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边界标志设立和生态环境问题清理整治工作。建立巡查监管、日常防控、水质监测、信息公开等全过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部门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实现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覆盖。健全农村饮用水安全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能力。

3.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

继续将东溪、西溪、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全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实施“两溪一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宁化县东溪、西溪、泉湖溪流域内养鳗场尾水整治提升工程。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建立与清流县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控、预警系统,对县界断面水质进行严格的监控,密切关注县界断面水质;对排入县界断面河道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县界断面附近河道的纳污总量。

计划治理9条中小河流河段47.9千米,包括泉上镇泉湖溪泉永段、水茜镇水茜溪沿口段、安远镇永跃段、安乐镇丁坑口溪、湖村镇泉湖溪邓坊陈家段、治平畲族乡长潭河邓屋段、方田乡西溪方田段、城郊乡西溪城郊段、石壁镇西溪石壁段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防洪堤、护岸及河道清淤,新建生态景观步道等,保护河流自然生态,提升河流健康水平。

明确排查整治对象、范围与内容,形成排污口清单,按照取缔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实施入河(湖)排污口分类整治,主要河流、排污口、污染源做到“一河一策、一口一策、一源一策”。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流域干流、重要支流、重点湖泊排污口“查、测、溯、治、管”五项主要任务。强化源头减排,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因地制宜加强总磷、总氮排放控制。

4.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能力

建立全县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协同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污染防治,推进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建立地下水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制度,督促定期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和自行监测。

5.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

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档工作和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重点抓好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启动治平畲族乡、方田乡、淮土镇、中沙乡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工作。推进“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市为民办实事相关任务。通过三格化粪池改造和对三格化粪池截污纳管的方式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研究制定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长效机制。

按照“点-线-面”的推进方式,以点促线、以点带面,通过建设示范点促进水系线的拓展和延伸,最终实现主干和支流全面整治,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岸景观。

西溪流域石壁段: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包括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建设亲水景观、划定河道岸线保护等),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全面治理石壁镇江家村、石碧村、杨边村、禾口村、红旗村、溪背村、陂下村的生活垃圾以及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沿河水土流失治理;建设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其他村建设人工湿地或微动力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镇休闲广场和生态河道美丽乡村示范点。

西溪流域方田溪段:围绕生态水系建设目标,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建设亲水景观,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抓好沿线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治理,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

西溪流域城郊段:治理城郊镇社下村、茶湖江村、瓦庄村的生活垃圾污水。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生活污水采用人工湿地或微动力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西溪流域县城区段:做好农贸市场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实施活畜禽宰杀场地的异地搬迁;做好城区工程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规范莲塘食品加工园污水处理;整治翠江镇、城郊镇在城市规划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源等,清理莲塘食品园至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橡皮坝河段垃圾漂浮物以及实施护岸修复、河道景观绿化项目等。

翠江河流域安乐马家围段:围绕生态水系建设目标,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建设亲水景观;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抓好安乐村防洪堤建设;治理马家围村、安乐村、谢坊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河水土流失;建设马家围新村、河道景观示范点。

曹坊镇石牛溪段:实施河道清淤、河面垃圾漂浮物清理、河床整治、生态护岸建设、亲水景观工程等项目,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示范点品味。

治平乡治平溪段:清理河面垃圾漂浮物,整治河床,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建设河道景观、生态护岸等示范点。

东溪渔潭段: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练畲村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保留两岸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右岸生态护坡和景观小品,打造天然浴场。

淮土凤山溪: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整治沿河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河床改良、河堤修复;建设节点岸景工程,进一步提升红军长征出发地乡村品味。

湖村梅溪河段:实施河道清障、河面垃圾漂浮物清理、生态护岸建设等工程项目,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维护自然景观风貌,打造流域水系多功能利用典范。

安远镇流域治理:实施河道清淤、河面垃圾漂浮物清理、河床整治、生态护岸建设、亲水景观工程等项目,清理河道两岸乱堆乱倒垃圾废弃物、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物,开展流域范围内18个建制村主要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

6.强化工业水污染防治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遏制污染事件发生。建立重金属污染基本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更新。划定重金属重点防控区,重点防控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加大对现有涉重金属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含重金属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加强重金属污染监管,涉重金属企业全部纳入重点污染源进行管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加强日常监控,逐步安装重金属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工业园,工业企业应向园区集中。加强现有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污染源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继续巩固和深化工业废水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提高达标排放的稳定性,督促企业实施污水深度治理。抓好矿山采选、林产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提高重点行业的生产产品、技术装备、生产管理和污染控制水平,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个别经治理仍无法达标的企业,责令其搬迁或关闭。严格执行项目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建设,密切关注规划期内原子科学产业园基础设施、城南亿联海绵制品生产、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青塘化工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污水配套设施建设。

7.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畜禽养殖场选址规范化。全面禁止禁养区内新建或重建生猪规模养殖场(户),一经发现,一律依法拆除。在可养区内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建设;未经审批的,一经发现,一律依法拆除。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落实《宁化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作方案》,支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宁化县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建设全县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池、日处理粪污1200吨污染治理设施、沼气发电站1座、有机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购置粪污运输车辆20辆。全全面开展宁化禽畜粪污整县推进项目,到2023年前建设有机肥厂2家,建设种植业示范基地10家,养殖场示范基地20家,建设蛋鸡粪收集发酵处理设施3家。

 

第三节  守护土壤环境安全

    1.开展农用地土壤评估及分级

开展污染土壤及场地环境调查工作,结合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农产品污染物超标等情况,通过详查工作,重点摸清耕地、果林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掌握受污染农用地面积、空间分布和污染程度,进行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评估。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建立档案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级管理的依据。对清洁的农用地实行优先保护。以耕地为重点,建立严格的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和奖惩机制,确保其质量不下降、面积不减少。

2.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

实施空间管控。加强农用地周边空间规划管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结合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情况、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加强建设项目布局论证,科学布局涉重金属企业、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等重点污染源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严控新增污染源。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对划定为优先保护类耕地要加大优先保护类农用地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的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

科学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探索。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鼓励优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轮作、间作等措施,阻断或者减少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作物可食部分。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断源措施,开展受污染土壤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试点项目。

严格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的风险管控。制定严格管控类耕地用途清单,划定特定农产品的禁止生产区域;制定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强化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周边区域环境风险管控,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实施长期跟踪监控。

3.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根据辖区内重污染行业分布、土壤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专项调查。定期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每年至少开展1次重点监管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检查,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非正常工况。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开展调查评估。对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

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市场化机制。出台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市场化机制。鼓励并培育土壤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鼓励实施以区为单元整体推进区域内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及治理修复“打包”搭配治理申报项目的区域综合服务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土壤环境治理中去;支持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等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发展,引导第三方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水平,产生社会共治的效果。

推动实现土壤环境“一张图”管理。各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打通共享渠道,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土壤污染普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农用地详查、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隐患排查、污染地块调查、重点企业在线监测、重点危废企业视频监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大气自动监测站等多源数据,实现天地一体、上下协同、责任明确和数据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实现信息化大集成、大共享的全过程“一张图”管理。

4.推进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开展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强化重点企业监管,推动企业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和重点区域、重点设施隐患排查。动态更新涉重金属全口径清单,实现涉重金属固定源“一张网”监控,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实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减量置换”。

5.强化工业、矿山土壤污染管控

结合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场地特别是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开展矿山专项整治行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全面清理和有效遏制,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得到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得到提高,绿色矿山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清洁和安全生产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矿山。

 

第四节  加强声环境保护

1.完善城市布局

加强建成区规划控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规划布局。大力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全面实施畅通工程。严格控制城市道路与声环境敏感目标的规划距离。加大重点路段噪声监测体系建设。实施建筑声环境质量状况告知制度,推动物业单位参与声环境管理。加强乡村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改善乡村声环境质量。

2.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

全面加强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机动车船噪声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以及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禁止在噪声敏感区域内新上高噪声项目,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控制,严格执行建筑施工项目环保审批制度,规范建筑施工环境监理机制,加强环境监察。

加强交通噪声治理。经过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架路、快速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道路两边应配套建设隔声屏障,在有条件的交通干道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绿化隔声带,严格实施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城市新建道路路面采用改性橡胶沥青,对城区已有道路继续进行拓宽、路面改造,增加在高架桥、绕城高速等临近敏感目标道路两侧设置景观声屏障的路段长度;交通干道两侧的敏感建筑物逐步进行功能置换,加快推进道路路面降噪改造工程。建设环境噪声功能达标区,在城区中山路以北、新桥路及中环北路以西建设环境噪声功能达标区,在北大街、中山路、中环北路设立噪声电子显示屏。

严格实施《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加工、维修、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它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有效治理冷却塔、电梯间、水泵房和空调器等配套服务设施造成的噪声污染,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积极推行城市室内综合市场,取缔扰民的露天或马路市场。明确限制室内装修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居民住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作业。加强中高考等国家考试期间绿色护考工作,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开展“静夜守护”城市夜间噪声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整治城市夜间娱乐场所噪声污染问题。

 

第五节  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

  1.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处置

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全过程监督。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源头管理,制定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间加强废物交换利用。规划期内完成宁化行洛坑钨矿梅子甲尾矿库工程的改扩建,着力解决矿山开采堆存的尾矿渣处置问题。加快推进机制砂生产、钨矿尾砂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发利用机制砂、钨矿等尾砂,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尾矿伴生矿综合利用,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经济和政策的手段,进一步鼓励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宁化宁兴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进行,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2.规范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

利用现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对污泥先预处理干化后,送垃圾场规范填埋。积极推广资源化利用方式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处置。

3.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和管理

实施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强化危险废物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和费用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推进乡镇、村医疗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实现医疗废物按时统一收集,统一委托有资质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置,实现医院临床废物的无害化处置。

4.加强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

健全化学品的行业准入标准,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控制生产、加工和使用总量。完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制度,新化学物质生产、使用许可制度及危险化学品排放、转移登记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禁止在环境敏感区域新建或扩建危险化学品项目。

第六节  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依托生态优势,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持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全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1.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加快重点领域低碳转型。推进传统产业能效提升行动,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新产品,加强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管理。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绿色建材等低碳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创新发展,发展低碳物流。

控制农业活动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有机环保农药替代、新型肥料应用,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积极推广低排放高产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规模化养殖,控制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对具有填埋气体收集利用价值的填埋场,开展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及再处理工作,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加强甲烷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节能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LED照明、新型建材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领域重点支持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等固体废物处理装置技术设备研发与制造。重点推动宁化日昌升资源环保循环综合利用项目、三明国新新能源有限公司园区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宁化鸡公岽风能发电项目、宁化中节能东华山风力发电项目、宁化中核风力发电项目。环保领域重点发展废气、垃圾处理、脱硫脱硝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

2.开展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制度

开展低碳城镇建设和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两高一低”(经济高增长、高碳生产力、低人均碳排放)的新路子。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积极策划森林经营CCER项目,研究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操作办法。 

 

第五章  强化风险预防管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第一节  完善环境风险管控机制

  1.完善环境风险发生全过程监管

严格源头防控,深化过程监管,强化事后追责,落实排污者主体责任。开展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为重点,全面调查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研究环境风险的产生、传播、防控机制。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调查,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事后追责。加强排污者环境监管,强化排污者环境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

2.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与结构

从布局和结构入手,改善环境安全总体态势。转方式、调结构、优布局、评风险,从源头降低突发和累积性环境风险。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大气环流特征、资源禀赋,结合城市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实现健康发展与环境安全。切实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完善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应急及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出台环境风险物质名单,强化环境风险物质监督管理。实施环境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严格高风险企业监管,提高管控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对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3.强化应急防范处置能力

健全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县级环境应急机构指挥系统,保持与福建省、三明市应急指挥中心及环境应急组成单位的沟通,健全指挥协调机制。宁化县将逐步完善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建设。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强化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和预案演练评估制度,推进环境应急管理规范化。

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优化宁化县内应急物质储备,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先进实用的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企业、部门、地区间环境应急物资、环境风险防控设施的共享共用。

4.积极配合环境健康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研究

积极配合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环境风险评估,完成福建省、三明市下达的环境与健康分析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应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健康问题的管控体系。

 

第二节  严格危险化学品管理及危险废物管理

  1.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与安全处置

开展危险废物专项调查。推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登记制度和登记信息法人承诺制,全面调查危险废物的产生、转移、贮存、利用和处置情况,切实摸清底数。到“十四五”初期,全面摸清我区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建立我区危险废物重点单位清单并动态更新。

实现危险废物信息化、跟踪管理。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危险废物年度申报、危险废物转移等业务,建成“一企一档”数据库,建立环保、公安、交通、安监和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信息交换,联合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

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立完善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危化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强化地方监管力量。化工园区(集中区)、危化品贮存量大的工业园区应建立监管责任制和长效机制,落实落细监管执法责任,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2021年底前做到危险废物执法监管工作“有队伍、有经费、有装备、有制度、有台账、有信息平台”。强化危险废物执法监管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严格危废处置执法。建立废弃危化品等危险废物处置的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等部门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定期会商,信息共享;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并“回头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化品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

2.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调查与登记。针对我区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开展基础调查,建立数据库。推进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在生态环境部开展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的基础上,分类实施化学品环境管理,对化学品开展环境风险程度评估,确定并动态更新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清单。到“十四五”初期,确定我区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的“四个”重点,即重点防控化学品、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区域、重点防控企业,推进化学品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

提升危化品专业人员能力素质。一、加强安全人才培养。要根据宁化县危化品安全风险状况、企业数量和执法难度等监管需求,加强危险化学品、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力量,做好在职监管人员的再培养、再提升;科学合理配备专业监管力量,加强监管人员队伍业务能力培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二、加强在职人员安全培训。实施危化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班组长三类重点人员的轮训制度,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危化品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一、落实全生命周期监管。运用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危化品企业“线上一企一档”;以国家危化品登记系统升级改造为契机,推进危化品企业实施“一企一品一码”管理,为实施全生命周期精准监管提供基础支撑。二、打通危化品监管全链条。以省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为契机,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动态监测预警常态化机制,区分特别管控、重点关注和一般监管。推动跨部门危化品监管信息共享,县、园区与企业上下贯通、联网管控,打通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执法监管+信息化平台”全链条。三、开展危化品安全互联网试点。逐步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建立信息平台,开展线上隐患自查、自纠、自改,推进特殊作业许可与作业过程管理、人员定位、智能巡检等应用场景建设。

加强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督促企业传达部署到所有员工,实现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对治理走形式、责任不落实、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等突出问题公开曝光。要学典型、抓短板、促提升,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推广创新性制度措施,强化班前会制度,使安全生产理念真正在一线落实落地。

 

第三节  加强水源地风险防范工作

依据《宁化县县级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各应急环节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物资储备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严格地表水型水源地上游和地下水型水源地集水区高污染高风险行业环境准入。组织对沿河1000米范围内工业企业区开展环境与健康检测、调查和风险年度评估,落实防控措施。执行国家公布的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要求,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实风险防范责任,推进政府、污染源单位和供水单位“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强水源地关联区域事故性排放和交通风险源等防控,建设完善保护区防撞栏、事故应急池、路面径流导排系统等防护措施。

 

第四节  产业园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机制

建立环境体检、责任保险、专业服务、风险防范、损害理赔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信息透明度机制和能力建设。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管控,有序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与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融合,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及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动态管理机制,提升环境风险智能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

2.实施环境风险“一家一策”

 优化调整产业园区布局及园区内不同行业的布局,提出准入产业类型和环保标准,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根据各企业环境风险特点,督促企业按要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明确针对性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制定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3.强化重点区域风险防控

开展重点工业园区(城南工业园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编制园区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落实有效的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开展危化品生产企业运行十年以上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综合大型装置、高危装置、服役年限等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等级,督促建立“一装置一策”,分类实施淘汰退出、改造提升、严格管控等措施,加强安全运行监控,分步完成老旧消防设施改造。

 

第五节  提升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监测与指挥水平

通过不断提高县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能力,为了实现对县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在线、连续监测并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实时监控,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三级标准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加大对流域支流水质动态监测,指标异常情况溯源,进一步掌握各支流水质变化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责任明确、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积极构建“横向资源共享、协调配合,纵向层层负责、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全县建立以乡镇为一级网格,街道、村(居委会)为二级网格,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通过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对各自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切实将全县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六节  提升辐射环境监管水平

提升辐射安全监管能力,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确保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做好辐射事故风险防范与事故应急准备。持续开展放射源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收贮废旧闲置放射源,对移动放射源实施有效管控,开展应急监测,日常例行巡测。照规范修订宁化县辐射事故和实施程序。定期开展辐射事故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章  整顿人居环境 建设绿盈乡村

坚持“绿化、绿韵、绿态、绿魂”建设理念,分级实施、分类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绿盈乡村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样本”。

 

第一节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整治

  1.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按照“优先采用截污纳管,不具备纳管条件采用分散式”处理的总体思路,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处置、因村施策、远近结合、工艺合理、资源利用的原则,全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收集处置。按照“修复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建设思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在满足治理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利用已建设施及管网,综合考虑修复和改造成本,经简单修复可继续投入使用的要尽量修复,需提升改造的尽量在原设施基础上提升改造。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处理水质监测平台,依托数字化,加强农村生活污水运维管理。

2.完善长效运维机制

坚持建管一体化,大力培育实施主体,统一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投、建、管、运”一体化运营。探索供排一体化,统筹考虑区域协同、肥瘦搭配,鼓励将城乡供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整体打包委托国有全资公司统一负责建设运维。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智慧监管模式,建立“以效付费”机制,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智慧化的长效运维机制。

 

第二节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

落实“以地定产、以产定肥”,探索实施化肥定额制、农药购买实名制。优化施肥施药方式,持续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格局,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方案,实施冬种紫云英、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提倡稻草返田等措施,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推进不用化肥农药绿色示范茶园建设。继续开展农药减量增效专项行动,推广绿色防控、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强化科学用药指导、促进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广替代,积极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深入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等行动,探索以“遏制增量、消化存量、统一回收、集中处置”为模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探索建立秸秆、农膜、农药包装物等种植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大力推广秸秆生物质炭、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技术,推动形成农业废弃物低碳循环产业链。

2.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按照“生猪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依据“适度控制、以地定养、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布局、结构、养殖模式,合理控制规模,清退不符合规划的养殖。以种养结合为主,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深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逐步推广“资源-粪污-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链条监督制度,加强信息化监管。推动畜禽农业生态循环化源头减量,畜禽规模养殖场实现按标生产,降低面源污染风险。大力培育发展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市场主体。新建农村生态公厕,完成三格化粪池改造升级,清理生活垃圾、村内塘沟、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畜禽粪污。畅通还田渠道,支持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

3.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大力推广水稻秸秆直接还田、秸秆机械化翻压还田、马铃薯稻草包芯、果茶菜园秸秆覆盖控湿保湿控草,以及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生产和秸秆过腹还田等技术,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健全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服务体系。

4.推广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

减少农田残膜污染,大力示范推广厚地膜(布),积极开展可降解地膜应用示范;在烟草、蔬菜等大田作物生产上,开展农田残膜回收示范;重点设施农业项目,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鼓励发展“旧膜抵(换)新膜”模式。推进聚源牧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基本解决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

 

第三节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考虑村庄的分布特征,发展需求、规划定位、未来发展目标等因素,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配置方式、未来发展做出统筹考虑。

1.供水工程

县域给水设施布局,采取分级、分片等灵活的布局方式,以适应因村镇分散难以实现统一给水系统的问题。由城区水厂区域集中供水;由镇区水厂区域集中供水;连片村庄,且地形标高相近,考虑采用连片村庄统一供水模式;相对较为独立,地势较高的村庄考虑采用单村集中供水模式,单村集中供水模式又分为一处或多处集中供水设施集中供水。宁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建设内容包括取水工程、输水工程、配水工程、信息化工程和高远独立村庄供水工程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取水工程18处;新建输水管道116km;规划1000m³/d以上水厂14座,其中新建8座(在建3座),重建1座,改扩建5座;建设配水管道总长1115km,配水提升泵站32座。新建数字水务软件系统1套(其中包含新建智能水表24000只);新建调度中心大楼;实施小型农村供水(>100人以上)工程159处,实施分散式供水(≤100人)工程48处。改造净水设备74座,新建净水设备133座。

2.排水工程

镇区在主要排水口加装污水处理设施,各中心镇镇区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0%。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将再生水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在工业冷却循环、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景观生态等领域,加大再生水资源使用比例。推进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统筹园区及企业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在部分旅游村建设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乡镇及中心村应配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生活、生产污水的处理,选择受纳水体或者灌溉农田集中排放。规划各村庄配备简易污水处理设施,达到处理标准后允许排入水体或者灌溉农田。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和沟渠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应按重力流设计。

3.综合防灾

村庄建设须综合考虑火灾、洪灾、震灾、风灾、地质灾害和雷击等灾害影响,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灾害综合防御、群防群治的原则,综合整治、平灾结合,保障村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生命安全。

4.环卫设施

推进厕所革命,加快乡镇和行政村公厕建设和改造提升,强化管理维护,提高乡风文明、农村洁净水平。建立垃圾统一收集,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远期2035年,实现村庄总体环境卫生水平达到城市正常标准。每个乡镇都建有垃圾转运站,相邻乡镇和周边村庄可共建共享。逐步改善、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垃圾收集设施。结合农村改水改厕,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推广水冲式卫生公厕,按相关配件标准设施公厕,满足村庄需求。

5.推行生态垃圾分类治理

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提高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在农村开展“变废为宝”环保行动,鼓励将可回收垃圾分拣后卖给废物收购站。合理确定农村生活垃圾烧、填、堆比例,使生活垃圾在源头输出端按照资源化利用渠道分类输送。以垃圾中转为依托,加强机械分类收集、运输配套设施建设,直接回收废旧原料,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置。

 

第四节  全面建设水美乡村绿盈乡村

1.开展水美乡村建设

坚持“绿化、绿韵、绿态、绿魂”建设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绿盈乡村”建设工作指南》文件精神,全面深化推进“一革命四行动”,重点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制定整治实施内容,并采取分级实施、分类建设的策略。持续推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开展产业振兴、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公共服务短板等建设,鼓励对标先进、试点先行,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水美乡村示范村“三位一体”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2.持续推进绿盈乡村建设

统筹部门资金项目,对标找差,服务基层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依托生态云平台建设绿盈乡村服务平台,引导村民自我检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推动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比例,为绿盈乡村建设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到2025年底,全县大部分村庄达到绿盈乡村标准,打造一批八闽特色的乡村生态振兴样板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行动

3.实施乡村振兴绿化工程

重点推进村内绿化、环村绿化,充分利用山体、水系、通道、公园、庭院以及闲置地进行植树造林,推动村民房前屋后多种树、种果树乔木,采用园艺手法形成菜地果林“微田园”。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特色景观带。

4.打造美丽乡村融合样板

开展“宁台建筑师联合驻村行动”,支持引进台湾建筑师、文化创意团队参与我县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农村新型住宅小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乡村建设项目,提升宁台村镇融合水平,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宁台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为核心,突出客家特色,在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分别打造1条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例如,南片打造城南镇上坪村(省级试点村、市级精品村)—安乐镇黄庄村(县级试点村)—安乐镇谢坊村(省级试点村、市级精品村)—曹坊镇下曹村(省级试点村)—曹坊镇黄坊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每个乡镇至少打造1条乡级美丽乡村精品路线,辐射带动沿线村庄整体提升。

5.提升农村建筑风貌

注重农房个性设计。鼓励集中连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加强农村建房的管理和引导,建房一定要符合村庄规划要求,禁止新建“火柴盒”式民房,必须按照“客家风情”要求建设坡屋顶,以达到美观、适用的效果。2025年,每个乡镇需完成中心村农房整治,形成“镇镇有示范”的带动效应。通过以点及面,带动全县农村建筑风貌明显改观,农房使用功能全面提升。

6.积极开展特色村、主题村建设

以“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为原则,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的要求,突出乡土、体现特色、因村而异、打响品牌,建设生态美、环境美、经济美、人文美融合发展的“四美”精品示范村。结合国、省道沿线、河流域沿线、村庄道路沿线、传统村落、农村旅游景区、精品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推动全县美丽乡村工程建设。

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进行叠加提升,突出产业支撑发展,推动田园乡村建设,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渔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省级森林城镇、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水乡渔村、省级森林村庄等创建活动。推进石壁镇溪背村、河龙乡河龙村、泉上镇谢新村、石壁镇杨边村、湖村镇巫坊村、城郊镇夏家村、安乐镇谢坊村等乡村旅游精品村和连线成片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形成具有宁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带。

 

第七章  坚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第一节  筑牢生态安全格局

宁化县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牙梳山自然保护区、寨头里水库、各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地等区域。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及全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统一部署和工作安排,宁化县主要做好配合推进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衔接国家即将出台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围绕落实“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目标,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思路,建立监督管理制度、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

2.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依据《福建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中关于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具体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的绩效考核纳入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考核结果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予以体现,并作为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资金的直接依据,形成长效环境追责机制。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以乡镇人民政府为基本单元。考核重点包括本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变化、红线区内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生态功能保护成效、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情况,以及管理政策落实情况等。

3.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

研究制定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针对不同类别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管控要求,将列入准入清单的开发建设项目,划分为允许准入类项目和禁止准入类项目。未列入准入清单中的开发建设项目,应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建立联合多部门审查的工作机制及责任追究办法,从区域规划、项目立项、用林用地审批、环评审批以及相关行业审查等各相关方面审查建设项目是否触碰侵占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域,评估项目性质对红线保护范围内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坚决禁止任何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服务功能和生产产品产出的建设活动。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点完善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富屯溪流域西北部河源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沙溪流域河源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等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保护区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和名木古树的保护,保存和发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地带植被和珍稀野生动物,切实保护好林木植被和动、植物种的生长、栖息条件,构建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的保护管理体系。规划建设闽西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及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城南“石林寨”珍惜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点;河龙乡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香果树群落,宁化水茜下付古银杏树群防护工程、宁化古杉木王群保护工程。

 

第三节  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1.提升生态修复能力

建设健康稳定田园生态系统。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推动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构建生态循环的田园生产体系。着力修复和完善防护林、灌溉渠系等生态廊道,提高田园系统内部的关联性。对多种生态区分类施策,提高各生态区发展的平衡性。

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推进重要水系修复。重点抓好河流综合治理和河岸水土生态整治、湿地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完善县域水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以及损毁土地山体矿山废弃修复。持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全覆盖。继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完成重要河流湖泊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核定工作,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利用强度,保障河湖生态用水。

2.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

严格按照《福建省生态公益林条例》《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要求,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对全县生态公益林中的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以及生态区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地域,按禁伐林施策,禁止一切方式采伐和破坏土壤、植被的活动,确保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对生态公益林中的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科学实验林和生态公益林中的天然林,按生态疏伐施策,以采伐后保留林分郁闭度0.5为最低下限,林分中的阔叶树为保留木,同时确保林下植被不受破坏。对生态公益林中除了Ⅰ级保护和Ⅱ级保护区域以外的人工林,按林分改造施策,将第一代林分按梯度经营模式进行采伐针叶林,更新阔叶林,逐步将林分诱导形成针阔混交的复层林,增加生,态防护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

同时,禁止擅自调整经批准公布的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占用征收生态公益林地。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地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活动;禁止采用炼山等破坏生态公益林地植被的森林经营活动;禁止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设立木材经营加工点。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收公益林地。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林权单位,对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经营区的宜林地和林中林缘空地等,限期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针对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林分或林地进行补植和封育,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功能等级。

鼓励各类企业、个人、社会团体通过工程建设、认养树木、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纳入信誉评级体系。

 

第四节  建设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1.建立统一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监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监测监管体系,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实时、全天候监管。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活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台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

2.加快建设生态保护监测网格体系和评估体系

充分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加快构建和完善生态系统数量、质量、结构、服务功能四位一体、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自然生态监测网络。整合生态保护监管数据平台,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保护地监管、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融合和统一,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云”平台管理软件系统和野外核查系统。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开展生态状况评估,通过遥感手段,全面评估我市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

 

第五节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加强城市生态用地保护

加强城区内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

加强森林抚育,持续推进城市、村镇、交通干线两侧、主要江河干支流及水库周围等区域的造林绿化,优化树种、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次生灾害。

3.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配置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轻、中度流失区,采取封禁治理、结合补植和解决农村能源的办法;对强度以上流失区,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坡改梯、造林、种草等措施;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综合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实行节水灌溉。

全面落实县内水土流失的治理,推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省级重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县城乡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规划区域总计249km²,建设安全生态水系20km,工程综合治理河长86.2km,新建护岸75.8km,河道清淤86.2km。

建立水土保持科教基地。规划建设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康养基地项目,建设罗坑、周坑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小型水土保持示范园。

  第六节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创建1.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提出改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绩效考评制度,包括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要求。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和推进机制,制定差别化的引导、激励政策。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政策。

2.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以生态县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鼓励各乡镇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建立一批重点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

 

 

第八章  打造生态海丝建设样板推动区域合作

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宁化地缘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海丝核心区的号召,全力打造宁化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海峡两岸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新路,增进两岸心灵契合和生态福祉。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全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南北翼农业生态发展区协同发展。

 

第一节  打造宁化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1.组建先行区管委会,统筹科学谋划先行区建设

借助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契机,组建以福建省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现代农业先行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现代农业先行区管委会,发挥宁化现代农业发展优势,积极吸引优质企业参与先行区管委会建设。按照农业经济管理模块进行科学谋划部署,通过“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创新运用,为“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建设增加强劲动能,加速宁化踏上农业国家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新征程,推动“海丝核心区”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实现弯道超车,为整个“海丝”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示范和引领。

2.创新建立福州自贸区宁化片区合作模式,推动山海大协作、城乡融合

福建特色农业资源相对集中在闽西地区,但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消费端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创新建立福州自贸区宁化片区合作模式,实现山海协作、城乡统筹、联动发展的模式,深化优势互补,推动挂钩帮扶,合力建设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创新模式能够引导福州自贸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闽西地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流动;将自贸区政策倾斜到先行区,推动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对口帮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闽西部协同注入新动能,推动闽西地区跨越式发展。

3.发挥先行区支点作用,强化互联互通和科学错位发展

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将打造闽西南经济协同区的重要支点,促进福建“两极两带六湾区”建设,区内地市通过协同形成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海丝核心区”的整体联动、协作和对接作用,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态势,深化与内陆省份合作,实现“海丝”“路丝”更好衔接,挖掘更广领域的合作空间。福建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先行领域,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打造海上、陆上、空中、信息“四位一体”的“海丝”大通道。补齐闽西地区互联互通薄弱环节,实现由沿海市场扩展到腹地市场,再扩大到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的互联互通,下活交通“一盘棋”,编织运输“一张网”。

4.参与海外农产品物流体系合作建设,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

先行区充分发挥福建特色农业和区位优势,积极组织区域内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参与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农产品检疫检验等项目建设,为我国农产品“走出去”和所在国农产品“走进来”提供支持,畅通国际间优势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继续利用好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渊源深厚的有利条件,加强开展海峡两岸农业深入合作交流,确保闽台农业合作在两岸农业合作中持续先行,实现闽台农业合作跨越发展。

5.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探索现代农业(宁化)先行区新模式

践行“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海丝核心区”(宁化)先行区与福建自贸区的合作模式,先行区享受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建立自由贸易区宁化功能片区现代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采取O2O、B2B和保税展示等模式,加强与国内电商巨头的合作,建立“一带一路”特色农产品全球购展示中心。宁化先行区主动对接福建自贸区、“海丝核心区”诸多海外资源,积极参与海外农产品物流体系合作建设,开展对东南亚等国家的农业技术援助,打造一个“生态优、效益好、技术强”的现代特色农业国际示范区,做好“一带一路”合作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先行者。

第二节  探索宁台生态环境合作发展新路

  1.深化宁台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加强宁台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苗栗县交流合作力度,开展宁台乡镇交流合作,各乡镇积极争取与台中市石冈区乡镇(村里)进行深度对接,争取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营销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上与台湾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力争在乡村治理、客家文化、生态茶产业、文旅康养产业等方面培育交流合作新亮点。引进台湾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借鉴台湾地区农村社工成熟模式和经验,吸引台湾地区优秀人才,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提升乡村自治水平。优化台企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国31条”,“省66条”,开展“台农台企服务年”活动、通过“一企一策”挂钩服务等方式,倾听台农台企意见建议,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十四五”期间宁台合作重大项目

城南宁台合作特色农业研发基地。项目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4800㎡,主要建设台湾特色蔬果种植大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办公室、育苗研发中心、包装车间等,建设道路、生态步道、排水渠等配套设施,建设年产山苏、甜龙笋等台湾特色农产品研发基地。到2021建设蔬菜种植大棚100亩,预计2022年竣工。

宁化济村台湾农民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打造1200亩台湾优质水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台湾水果采摘观光园,台湾微生物酵素肥料研发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宁化湖村台湾现代特色农业采摘园。项目占地850亩,引进台资,一期打造800台湾凤梨基地,其中智能温控大棚200亩;二期引入果味食品生产线,建设生产车间、库房、办公楼等及相关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2024年完成项目建设。

 

第三节  联动提升南北翼农业生态发展区

北翼特色农产品与养生度假休闲区,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与休闲农业有机发展,依托牙梳山、客家祖地森林公园、东华山、大洋梯田等自然生态资源,主要承担生态服务与系统维护功能,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等,重点打造养生度假休闲区。

南翼优势农产品与林竹特色区,功能定位为多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集聚发展,依托竹林苗木、特色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以及畲族乡、古村落等乡居特色和“三江源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农村生活功能,以及生态产业发展等,重点做足山的文章,打造优势明显的林竹特色区。

强化南北两翼主要发展功能定位,推动片区乡镇结合实际,发展服务业、工业和城镇等辅助功能,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轴集聚带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1.协调发展中心乡镇与美丽乡村

南翼片区以曹坊次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推进安乐镇、治平畲族乡、方田乡、淮土镇等周边乡镇特色发展;北翼片区以安远镇建设为重点,推进水茜镇、中沙乡、济村乡、河龙乡等周边乡特色发展。大力加强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特色村、中心村功能。

2.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产业

北翼片区,安远镇主要发展生态旅游、边界贸易、水稻制种、特色农产品等,其他乡镇以发展河龙贡米、果蔬茶和经济作物为主。南翼片区,曹坊镇主要发展设施农业、商贸物流等,其他乡镇以发展竹林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3.布局完善城乡对接的重点基础设施

北翼片区配合浦建龙梅铁路、莆炎高速公路建设,完善以省道、县道为主体的公路路网;南翼片区着力加快乡镇交通设施建设。统筹布局两片区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及污水管网建设、客家元素美丽乡村改造提升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4.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空间布局

划定禁止开发区,推进生态功能小区合理划分及建设。加强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实施保护。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生态文明改革

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完善,推动生态文明改革,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制约宁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处的制度性障碍,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1.健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地方立法权,积极探索环境治理领域地方立法,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等方面立法先行。严格执行《宁化县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福建省河道保护管理条例》《福建省关于修订<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的决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地方性实体法规,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鼓励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等,有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2.推动生态环境司法联动

推进生态环境地方立法,完善生态环境司法和执法“两法”衔接制度。建立生态司法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无缝衔接制度。健全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作联动,深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探索环境司法与生态审计、保险制度、绿色金融等领域的融合衔接,构建共建共治的生态保护执法体系。

3.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

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规定》和《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查整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4.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

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生态环境日常执法监督工作体系,持续做好排污许可证换证或登记延续动态更新,开展排污许可专项执法检查,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推动重点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监管执法全闭环管理。做好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执法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衔接,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

 

第二节  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领导责任体系

积极响应三明市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的指示,实化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运作机制,确保环境治理投入增长不低于本级一般性公共收入增长幅度,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

2.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

深化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尽职免责、职业风险保障等机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辖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配备调查取证、移动执法、数据分析等装备,保障一线生态环境执法用车。乡镇(街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健全乡镇(街道)网格化生态监管体系。

3.构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

加强重要河段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实行“谁考核、谁监测”,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监测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力度,推动监测装备精准、快速、便携化发展。培育规范社会化监测机构,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监督和责任追究。

4.建立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

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绘制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生态环境风险“一张图”,整合相关监测和应急处置资源,补齐短板领域和环节,建设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信息化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显著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5.建立精准智慧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

深入实施“生态云”工程,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金山银山”平台建设为抓手,全力拓展“生态云”平台应用功能,全面提升改造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会商平台(三期),拓展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综合分析、自然生态监管、“绿盈乡村”等系统应用,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6.构建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继续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重要领域和环境污染治理重要问题的科研投入。鼓励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增强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能力,支撑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

7.建立创新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支撑体系

加强关键节能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环保产业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健全差别化电价、污水垃圾处理收费等价格机制,保障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合理收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

 

第三节  激发环境治理市场机制活力

1.推行生态环境第三方治理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引导规范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

2.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拓展“林票制”、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探索建立林权轮候抵押制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试行林票市场化交易。做好宁化国有林场商品林的赎买与停伐管护工作,保障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林农的基本利益。

3.加强财税支持

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保护任务重点,完善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对生态环保重点任务支撑。创新绿色债券,支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绿色金融服务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落实促进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

4.健全价格收费机制

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机制。按照补偿处理成本并合理盈利原则,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实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动制定鼓励中水回用的水价政策。综合考虑企业和居民承受能力,落实差别电价政策。

5.强化环保产业支撑

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动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应用,培育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带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能“走出去”。

 

第四节  改善人居环境

1.饮水安全工程

建设闽西中央苏区宁化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新建检测实验室,配备实验人员、检测设备等。开展城区饮用水源64项指标监测,完成湖村镇、中沙乡、水茜镇、安远镇、城南镇等五个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

完成隆陂水库作为城区第二水源相关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县级饮用水源寨头里水库及备用水源隆陂水库的防护网、防撞墙、宣传牌,开展水库周边环境整治,建立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机制,逐步完成水源地周边住户搬迁。

建设布地、案湖、大寨、石门、寨上、高阳水库,对洋畲水库、双溪口水库进行提升改造,积极推动宁化县“五库三溪”引调水工程的建设,保障规划区内饮用水的供应量和质量。

2.城镇污水治理工程

加紧提升宁化城区污水运营提升工程,新建污水管网60公里,管网溯源、疏浚、修复,社会化运营管护。

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率,开展污水处理厂二期及污水管网延伸工程。推进湖村、济村等13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泉上、湖村等14个乡镇的15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优先解决各乡镇已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问题,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

开展东溪西溪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到2025年,完成对东溪西溪流域污水管网(含沟道)75公里,雨水管网115公里,沟渠箱涵约8.5公里,共198.5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溯源排查清淤,并根据溯源排查成果进行问题管道改造、新建25公里雨污管线。

推动翠江流域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到2025年,完成对翠江流域污水管网60公里,雨水管网88公里,沟渠箱涵约3.5公里,共151.5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溯源排查清淤,并根据溯源排查成果进行问题管道改造、新建35公里雨污管线。

3.环卫工程

垃圾收运处理。在全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边远村庄垃圾尽量就地减量处理),逐步推行农户垃圾“干湿分类”,加快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根据“五有”标准,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治理常态机制。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收集车辆和保洁员,建立完善日常保洁机制和节假日垃圾清运应急保障机制。

规划项目的配套环保项目。“十四五”期间,所有项目在规划时,须评估其在建设期间及运营期的环境风险,并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实现“项目零排放,应急有保障”。

 

 

第十章  明确环境规划目标继续推动重大工程

围绕规划重点任务,以大的工程带动大治理,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能够对环境保护有巨大推进效益、操作性强的重大工程。主要包括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环保能力建设、绿盈乡村创建等六大重点工程。每个重点工程由若干重大项目组成,是保障“十四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实现的重要支撑手段。

 

第一节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水源地保护、流域综合整治、内河环境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改造和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二节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集中供热工程、燃煤锅炉整治、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移动污染源整治与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三节  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建设、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等三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水土流失系统治理、自然保护区保护升级、地质灾害点综合治理、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五节  环保能力建设工程

包括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应急能力建设、生态红线划定等五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六节  绿盈乡村创建工程

包括全县全面推进乡村流域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三个方面多个项目。

 

 

 第十一章  健全规划实施体系完善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思想引领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落地落实。

 

第二节  加强组织实施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将规划各项目标分解落实到位。各级党委、政府对保持并改善本行政辖区内环境质量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第三节  注重分工协作

做好规划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提高对规划实施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进规划各项任务落实。生态环境部门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统一评估。发改、商务、工信、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要按各自职能推进规划实施。

 

第四节  夯实队伍建设

全面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提供坚强组织和队伍保障。

 

第五节  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区域均衡、科学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推动各级政府把环境保护和监管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优化创新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支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财税政策,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生态转移支付、地方债、PPP等多渠道资金合力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落实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推进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环境保护基金。鼓励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和社会捐赠资金增加生态环保投入。

 

第六节  加强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生态云数据,整合各部门有关生态环境信息化、数字化资源,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提升生态环境决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聚焦生态环境难点,开展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风险防控等领域研究,加大对龙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七节  强化社会监督

健全举报反馈、听证、舆论监督等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参与体系。畅通“12369”“12345”监督渠道。引导、支持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

 

第八节  开展评估考核

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在2023年、2025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把规划主要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政绩考核和环保责任考核内容,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府和部门审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

 

附表

宁化县“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推进单位

一、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

项目拟建设一条45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及配套的矿山,10MW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具备年产熟料148.5万吨、水泥20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21-2025

工信局

2

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项目

对全县加油站、化工、涂装、家具制造、人造板等行业开展综合整治,安装相应污染治理设施。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

宁化行洛坑钨矿梅子甲尾矿库工程

总库容8000万立方米,坝高276米,建设初期坝、排洪系统、堆积坝面排水、排渗系统、监测设施、尾矿输送系统、尾矿库回水系统、入库道路等

2019-2021

工信局

2

宁化县城区东溪西溪流域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

对城区140公里雨污水管线进行清淤溯源排查,结合排查成果,新建改造修复雨污管网60公里。

2021-2025

城管局

3

宁化县城区翠江流域雨污管网新建及改造项目

对翠江流域污水管网60公里,雨水管网88公里,沟渠箱涵约3.5公里,共151.5公里既有排水管线溯源排查清淤,并根据溯源排查成果进行问题管道改造、新建35公里雨污管线。

2021-2025

城管局

4

宁化县养鳗场尾水整治提升工程

养鳗厂鳗鱼养殖废水治理,达标排放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5

深化汀江流域(宁化段)综合治理

建设生态缓冲带106.5亩,边坡整治及水源涵养175.6亩,水生植物种植31200m2,水生动物投放112400条;河道清淤疏浚合计12500m³,水环境巡护便道9800m,环保宣传设施60套。实施奄香溪南凤塅至赖家山段,高峰村村部后支流段至富载窝段河道生态护岸工程2453m。

2021-2025

治平畲族乡

三、土壤固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

宁化日昌升机制砂生产项目(300万吨)环保空心砖生产项目

项目用地300亩以上,建设精品机制砂、陶土瓷土、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解提取、加气砖或环保空心砖等4条生产线。

2021-2025

城郊镇

2

宁化县方田乡方田-朱王-大罗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在方田乡大罗、朱王、方田村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旧村复垦20亩,新增耕地500,修复厉年损毁的农业基础设施及整治符合立项条件的山垅田约1000亩,完成所有连片10户以上居民点的房屋立面改造;把方田村大寨、大罗村张家山、刘孔地、朱王村雷鸣寨自然村整体搬迁到中心村或乡镇所在地居住,在集镇增设一个20亩的安置点。新建防洪堤8.8公里,改造河道5公里,河道清淤疏浚10公里。

2021-2025

方田乡

3

钨矿尾砂综合利用项目

项目占地150亩,项目分为3个区域建设。总建筑面积约80000㎡,利用钨矿尾砂制备各种规格新型建材,建设厂房、破碎车间、生产车间、研究中心、运输道路及尾砂输送管道等,建设年产20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材)生产线,年产80万立方米干粉砂浆生产线及水、电、路、消防等基础配套设建设。

2021-2025

湖村镇、工信局

4

宁化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

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装机10MW垃圾焚烧发电厂

2021-2025

城管局

5

宁化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1.建设覆盖全县16个乡镇运转体系,涵盖保洁道路面积约731.76万㎡,211座公厕,6座垃圾压缩中转站,10座垃圾收集站,870个垃圾箱的环卫一体化项目;

2.新建及改建部分环卫基础设施,并购置车辆及环卫设施设备;

2021-2025

城管局

6

宁化城市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

建设全县垃圾废物回收再利用及交易物流市场,建筑面积10000㎡,建设配套的水、电、消防、环保、物流等设施设备

2021-2025

城管局

7

宁化建筑垃圾回收及再利用建设项目

1.建设一条日处理200吨建筑垃圾、工业废渣、煤渣、建材非金属固体垃圾生产线;

2.建设回收率用率达80%以上,日生产5万块砖的制砖生产线

3.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及配套的水、电、消防、环保等设施

2021-2025

城管局、生态环境局

8

宁化餐厨垃圾建设项目(二期)

改扩建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做到日处理餐厨垃圾20吨

2021-2025

城管局、生态环境局

9

宁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建设有机肥厂2家,建设种植业示范基地10家,养殖场示范基地20家,建设蛋鸡粪收集发酵处理设施3家

2021-2025

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四、应对气候变化

1

燃煤烤烟房电能替代改造项目

完成3000座烤烟房煤改电改造工作

2021-2025

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生态环境局

五、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工程

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防控提升项目

寨头里水库综合整治,更新监控视频,围网设施修缮和水库上游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安装增氧曝气装置设备提升水质。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2

辐射监管能力提升项目

三明市宁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补充更新辐射监测设备。配备必要的辐射监测和防护装备。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六、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

1

宁化县城乡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km²,实施封禁、造水保林(经济林)、坡改梯、机耕道、排水沟以及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等。工程综合治理河长86.2km。新建护岸75.8km,河道清淤86.2km等

2021-2025

水土保持中心

2

宁化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km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15km

2021-2025

水土保持中心

3

宁化县省级重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km2,建设安全生态水系5km

2021-2025

水土保持中心

4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施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地力提升、路、沟、渠及拦河坝、生态防护工程等

2021-2025

农业农村局

七、绿盈乡村创建工程

1

宁化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购买分类垃圾桶,垃圾斗,村庄种植绿化树种,新建农村生态公厕,完成三格化粪池改造升级,清理生活垃圾、村内塘沟、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畜禽粪污、各建制村主要居民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2021-2025

有关乡镇,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八、生态文明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程

1

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建设 项目

实施综合执法装备能力建设项目: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增加环境执法装备,主要包括取证设备、执法信息化设备和辅助执法设 备。开展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完善环保网格化监管,加强网格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维,配备网格员必要的日常巡查装备。

2021-2025

生态环境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