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SM06100-0200-2021-00020 文号 宁政〔2021〕1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05-30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索 引 号 SM06100-0200-2021-00020
文号 宁政〔2021〕1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05-30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内容概述 关于印发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宁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6-07 16:06
| | | |
政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和中央、省、市属驻宁各单位:

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县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宁化县人民政府

 

2021年5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2020年12月28日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6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征程 7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重大成就 ……………………………7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9

第三节  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方位推高质量发展超越远景目标展望……………………………10

第二章  牢记嘱托,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宁化篇章12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13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济社会发展定位……………………14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16

第三章  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19

第一节  持续做实做足“红色宁化”文章……………………19

第二节  持续做实做足“工业宁化”文章………………………21

第三节  持续做实做足“绿色宁化”文章………………………22

第四节  持续做实做足“文明宁化”文章………………………25

第四章  促进两岸客家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7

第一节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27

第二节  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30

第三节  推进区域互联互通………………………………………32

第四节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33

第五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4

第一节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5

第二节  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36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40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41

  推进数字经济建设……………………………………43

第六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扩大内需……………………45

第一节  供高质量供给………………………………………45

第二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46

第三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48

第四节  打通融入新发展格局通道……………………………50

第七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52

第一节  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53

第二节  做旺中心城市…………………………………………54

第三节  完善城市建设…………………………………………57

第八章  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9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60

第二节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61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63

第四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65

第九章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新发展动力…………………………67

第一节  提高创新创造能力……………………………………67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70

第三节  探索特色领域改革……………………………………74

第四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76

第十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77

第一节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78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80

第三节  推进健康宁化行动……………………………………82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83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85

第六节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化……………………………87

第十一章  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88

第一节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89

第二节  最大限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90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91

第四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92

第五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92

 


 

   

 

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市委、县委重大战略部署为指导,根据县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宁化县委关于制定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2021-2025年宁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各类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基期为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5年,远景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三明、对宁化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此,在认真总结评估“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我县特色优势精准研判“十四五”发展新形势,明确编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宁化县落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十三五”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进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2017年度、2019年度两次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十三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86、1.23、1.52倍,2016年至2020年进步指数居全市前三位。

——着力机制活。精准扶贫、教育、农村养老、水土保持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农村养老互助“四化”模式获国家有关部委肯定,入选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山海协作持续推进,宁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着力产业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次产业从2015年的23.544.332.2调整为2020年的14.544.8:40.7。农业产业提档增效,烤烟生产稳居全省首位,河龙贡米、宁化薏米等优质农产品品牌持续打响。工业提质扩量,实施“四个一”产业提升工程矿产加工和新兴产业、智慧家电等工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月兔科技被列入市里重点培育百亿龙头企业,河龙贡米、福特科光电等8个项目被列入市里重点培育十亿龙头企业。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红色、客家旅游展现蓬勃生机,宁化客家小吃朝产业化发展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着力百姓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获评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县城、双拥模范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闽赣边界中心城市雏形初显,“四好农村路”建设等路网项目扎实推进,莆炎高速(宁化段)建成通车,浦梅、兴泉铁路宁化段将于2021年通车。

——着力生态美。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城区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2017年入选中国候鸟旅居小城;2018年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入选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2020年列入全省农村污水治理整县推进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4.97%。目前全县有1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森林乡村。

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发展,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新时代新宁化建设向前推进一大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0,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发挥比较优势,全力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项目攻坚年”活动,开展“百日攻坚大会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未来五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一是政策密集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明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叠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六大区域发展政策,使福建省成为全国政策优惠最密集、政策优势最明显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支持老区苏区发展,制定新一轮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安排国家应急部对口支援为宁化带来了重要机遇,苏区、生态区、旅游区“三区”叠加的优势正在显现。二是交通区位改善。将形成浦梅铁路、兴泉铁路和泉南、莆炎、浦武高速“两铁三高”交通网络,宁化成为福建拓展中西部腹地的前沿区域、福建与“一带一路”相互融入的前沿阵地。三是后发优势凸显。近年来,我县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随着交通区位的改善,我们在用工、用地、资源、生态方面的优势得到体现,有利于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四是城市品质提升。随着“小县大城关”战略、“东扩南伸”规划的推进,城市空间有效拓展,城区人口集聚增长,闽赣边界中心城市雏形初显。

但是,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挑战:我县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城镇化进程慢,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在全省全市后位,截至2020年底,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90元,居全省第54位、全市末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今后还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等诸多矛盾。这些都是未来几年我要着力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节  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远景目标展望

 

展望二〇三五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各项目标基本实现,全县与全省、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各项目标达到省市要求。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素质全面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县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两岸乡村融合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居民收入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文化强县、教育强县、健康宁化、美丽宁化;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专栏1:名词解释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其中“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针对福建提出的最新重要要求,为福建发展赋予了重大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福建省县域经济“十强”“十佳”县(市):县域经济是福建省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着力点和重要支撑,是推进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的连接点和重要环节,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薄弱领域。评价指标体系,不单纯以“GDP”论英雄,既考虑了GDP、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又有民生、生态等社会发展指标,以及创新、经济密度、财政效益等集约发展指标,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 牢记嘱托,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宁化篇章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宁化县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推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期。我县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三明、对宁化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推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宁化建设。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有新的更大进展,在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加快推动新“一城四区”建设,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化篇章。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安全,综合分析宁化新方位、新形势、新特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以强有力的担当作为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第三节 “十四五”时期济社会发展定位

 

依托宁化县地缘优势、突出后发优势、发挥红色引领、巩固生态优势、提升协同水平,落实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做足做实“四篇文章”——红色宁化、工业宁化、绿色宁化、文明宁化,着力建设新“一城四区”的发展定位,全方位推动宁化高质量发展超越。

——闽赣边界中心城市。突出产业引人、民生聚人、环境留人,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拓展城市空间,增强吸纳能力,打造“人城产”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闽赣边界中心城市。

——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区。持续壮大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全区域全产业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推动工业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业态等领域拓展延伸,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专业化和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文化传承繁荣实验区。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讲好红色宁化故事,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一批红色文化重大标志性项目,加快军民融合、红色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持续唱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发挥客家文化优势,举办客家文化系列活动,深化宁台经贸文化交流,促进客家文化与城乡建设、特色现代农业、森林康养、宁化客家小吃等领域融合发展,将宁化打造成为文化传承繁荣实验区。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我县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实现治污全域化。推进生态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闽台与内陆融合发展前沿区。抢抓福建与中西部对接、福建与周边省份边界崛起与融合发展的机遇,利用即将形成的浦梅铁路、兴泉铁路和泉南、莆炎、浦武高速“两铁三高”交通网络,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深化山海协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对接,形成面向沿海、拓展中西部的交通枢纽。同时,借助海向、陆向通道,吸引海内外资源特别是客家侨力资源,参与省际边界园区共建、市场联动等重点领域改革试验,建设省际物流中转基地与商品集散中心,发挥客家祖地优势,加强宁台交流合作,促进客家两岸融合发展,将宁化打造成闽台与内陆融合发展前沿区。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立足山区苏区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为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宁化贡献。到2025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迈出重要步伐。

——经济实力更加强劲。持续做实“四篇文章”,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发展,GDP年均增长7.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35万元,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7.5亿元,力争到2025年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10%,进位超越到全市第二梯队前列。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新型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区常住人口达2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42万元和2.61万元,闽赣边界中心城市不断做大做强。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5.01%以上,单位GDP能耗降低25%,国省控小流域监测点位稳定在Ⅱ类水质考核标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改革创新更加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更高水平的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达1%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88件,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85%,努力在全县形成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收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明显改善,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达2.4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个,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到81.5岁。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安居乐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大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宁化开创新局面。

 

1宁化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完成(预计值)

规划目标

指标

属性

2025年

年均增长或提高(%)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1.97

283.27

7.0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45.13

65.09

7.6

预期性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6.95

9.35

6.1

预期性

4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0.7

41.6

[0.9]

预期性

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6.4

60

[13.6]

预期性

创新驱动

 

6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0.48

〉1

[0.52]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799

1.988

[1.189]

预期性

※8

科技进步贡献率(%)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9

工业战略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10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5

6.08

4

预期性

民生保障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290

32000

7.5

预期性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13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13.5

 

约束性

※14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2.05

2.4

[0.35]

预期性

※1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650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16

基本养老参保率(%)

92.01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预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5

3

[0.5]

预期性

18

人均预期寿命(岁)(%)

81.3

81.5

[0.2]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9

单位GDP能耗降幅(%)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2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74.97

75.01

[0.04]

约束性

※2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7.35

完成市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25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6

7.29

[1.29]

约束性

说明:“[ ]”为五年累计数;※为新增指标。

 

 

第三章  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

 

立足宁化老区苏区实际发挥特色优势,把红色宁化作为我最重的底色,把工业宁化作为我最大的潜力,把绿色宁化作为我最强的支撑,把文明宁化作为我最深的印记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起示范作用

 

第一节  持续做实做足“红色宁化”文章

 

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要“红色文章”上舞龙头,持续打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

一、增添红色优势。要加强遗址保护,重点实施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和遗址遗迹保护修缮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宁化段35个红色项目建设,加强中央红军村申报命名工作,做好红色遗址申报国家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力争做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要丰富红色史料,进一步收集整理一批红色宁化故事和红色史实,加快《中国共产党宁化历史》(第二卷)、《宁化红色遗址遗迹通览》等红色文化书籍编纂出版,让史料、史迹说话。

二、讲好红色故事。要巩固提升“三明实践”,近期“三明实践”主题采访宣传报道活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集中连续报道宁化,要继续配合做好以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的“三明实践”延伸性宣传报道,推进成果转化,做好“三明实践”后半篇文章;要实施“红色+美丽乡村”“红色+扶贫”“红色+历史人文”等工程,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红色精品线路;要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围绕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策划项目,并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直、市直机关对接,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要提升宣传实效,深度打磨《风展红旗如画》情景音乐剧,组建军号表演乐团,制作且推广传唱红歌《如梦令·元旦》,培育一支红色故事宣讲员队伍,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讲好“三明实践”故事,将宁化革命纪念馆打造成展示宁化的窗口,扩大红色宁化影响力。

三、发展培训经济。抢抓中央和省直部门对口支援帮扶机遇,依托宁化长征学院常态化举办干部培训、党建教育实践、理想信念教育、国家应急救援教育、中小学校外实训和劳动教育实践等活动,做强培训经济,力争每年吸引全省各级对口单位、企业来宁开展党建教学活动20万人次以上,每年吸引学生及应急队伍来宁开展培训1万人次以上。要科学整合、深度开发红色、生态、客家等资源,打造以长征精神为统领、具有宁化特色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要利用我县承办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第四届年会等大型活动契机,配合举办“长征精神”理论研讨会,开展长征沿线城市红色培训教学交流活动,共同提升理论研究和培训水平。

 

专栏2:名词解释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涵盖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城乡融合,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镇群联动提升,着力构建“一核三湾两带两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持续做实做足“工业宁化”文章

 

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育龙头、筑平台、优环境,推动工业产业集聚和提升。

一、延伸“产业链”。要以项目实施强链,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重点围绕矿产加工、战略新兴产业、智慧家电等工业主导产业布局,引进形成一批供应链配套企业,力争到2025年三大主导工业产值实现410亿元以上。要以资源开发补链,加快我县“一砂二土三石”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向硅胶、陶瓷、玻璃制品等领域不断延伸“产业树”,推动矿产资源产业化。要以产业培育建链,加快应急装备产业园建设,力争2025年成为全国应急能力提升示范县。

二、完善“支撑链”。按照“一区多园、多点支撑、特色互补”的发展思路,优化城南工业园、莲塘食品加工园等专业园布局,做好原子科学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应急装备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规划,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入驻企业40家以上。

三、优化“服务链”。深入开展“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用工等方面难题,增强“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针对性、获得感。要实施技术改造五年行动计划,支持龙头企业“机器换工”,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水平。

 

第三节  持续做实做足“绿色宁化”文章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绿色发展,建设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绿色家园,构建良性循环的新型生态产业,建设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一、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的宁化故事,充分发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新实践引领作用,一体推进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用实际成效展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的宁化担当。培育“生态+”新业态,统筹推进文旅康养、绿色文化旅游,建设宁化生态康养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产业,推进绿色生态品牌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建设绿色矿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打造生态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县城,建设美丽乡村。

二、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做好水源保护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置,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饮用水源水质稳定在Ⅱ类。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水岸共治”,将东溪、西溪、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实施“两溪一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加强企业监管,强化企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着力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全县洪水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水和谐、健康秀美的水生态系统

三、提升生态修复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全面贯彻水土保持基本国策和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重要批示精神,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重要水系修复。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以及损毁土地山体矿山废弃修复。持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施20.72万亩松林改造提升计划,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善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制度。注重空间保护,构建生态环境屏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进一步探索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生态资源管护机制。

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乡(镇)推进工程。抓好城区污水收集处理,加快推进东溪东岸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不断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开展养殖污染治理,严格落实“禁养区”禁养规定,开展畜禽养殖、鳗鱼养殖等污染整治,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严厉打击非法养殖。强化工业企业废气治理,加强工业粉尘治理力度,提高粉尘去除效率,降低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淘汰老旧机动车,推进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率100%。加大拆除和改造燃煤锅炉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进一步减轻大气污染。提高建筑行业规范化管理水平,改进建筑施工、建材运输和防尘技术及设备。加强道路运输扬尘污染和建筑施工粉尘治理,减少道路和施工扬尘。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餐饮单位基本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加强宣传引导,禁止野外焚烧秸秆垃圾,特别对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周边要巡查管控。通过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100%,继续保持在全省前10位。

 

专栏3“红色宁化”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实施宁化融媒体中心运营平台建设项目等,重点实施长征出发纪念馆、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曹坊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宁化(国家)长征步道、宁化县城区红色元素打造和长征公园、红色遗址国家文物保护专项修缮及展示、“长征源·苏区情”文化核心展示园宁化红军医院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长征出发地——宁化淮土文旅融合暨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宁化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体验旅游路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专栏4“绿色宁化”重点建设项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已将我县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的重点县(全省共11个县),同时我县也出台了《宁化县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治理规划(2020-2030年)》,计划到2025年治理区内村庄覆盖率达到100%,农户覆盖率达到95%以上,污水收集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水保项目重点实施宁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宁化省级重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

林业项目重点实施宁化林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宁化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宁化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宁化福建嶂森林疗养中心建设项目宁化现代油茶精深加工产业化建设项目宁化三叶青健康小镇建设项目宁化现代花卉产业化建设项目宁化闽台香化彩化植物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宁化南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宁化林下经济示范园建设项目宁化虎杖萃取产业化建设项目闽赣边界地区(宁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第四节  持续做实做足“文明宁化”文章

 

坚持共建共创共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文明创建优势转化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强大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诚信建设、志愿服务、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等长效机制。持续完善全民参与全民提升的精神文明创建机制,健全城市精细化治理长效机制,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所、站建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群众教育引导中发挥宁化本土文化作用,形成文明共建良好氛围。

二、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加强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八不”行为规范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道德先进典型推荐评选,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持续打响“文明宁化”名片。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诚信宁化”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融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宁化客家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寻根等内容宣传报道和推广,强化红色、客家等特色文化挖掘传承创新,推动宁化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走出去”。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分批推进宁阳古街、水门巷等古街古巷修缮,打造“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注重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建设名人园,彰显“千年古县”特色。加强系列品牌打造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打造寻根文化特色品牌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品牌。依托有线电视、网络、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媒体资源,加强对宁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和推广,进一步提升宁化“客家祖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客家祖地博物馆、客家名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周周有戏看”“半台戏”“三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积极开展单位共建和走基层的活动,继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发展市民公共文化。实施全民健身规划,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条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2025年,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加快补齐。到203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专栏5:客家文化重点项目

重点实施客家祖地生态文化园、宁化博物馆和宁化客家祖地博物馆建设项目、宁化客家文化长廊建设项目、千年古县风貌恢复项目、宁化社背古村落古堡修缮项目、宁化伊秉绶研学旅游度假基地建设项目等。

 

第四章  促进两岸客家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深化宁台各领域融合,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形成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宁化作为闽台与内陆融合发展前沿区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第一节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坚持以旅游为桥、活动为媒,逐步完善两岸交流设施,提质提效两岸四地客家文化交流活动,两岸融合发展环境基础、产业基础、政策基础不断强化。

一、深化经济领域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国31条”“省66条”,开展“台农台企服务年”活动、通过“一企一策”挂钩服务等方式,倾听台农台企意见建议,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林博会、海峡两岸客家美食节等平台,展销优质特色产品,有针对性地做好台商专场招商活动,推介宁台客家融合发展产业项目。持续创建宁化县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打造成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的重要平台,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组建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展水稻、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对接与合作,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优质台资台企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林博会以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对台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向两岸民众大力推介我县森林康养品牌,展示展销森林绿色食品、道地药膳产品等,带动吸引更多的台胞到我县康养休闲。邀请台湾有经验、有实力的森林康养企业与机构来宁考察,组织条件较成熟的森林康养人家赴台开展招商推介互动,吸引更多台胞台企来宁投资,着力推动宁化天鹅洞、悠然南山森林康养中心等有建设基础的森林康养基地融入台湾元素。

二、深化乡村治理领域融合发展。以对口交流为纽带,开展宁台特色乡镇交流合作“四个一行动”,借鉴台湾基层治理经验,推进乡村治理试点,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两岸乡村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基层交流合作,争取在人才、技术、资金、管理、营销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上与台湾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力争在乡村治理、客家文化、生态茶产业、文旅康养产业等方面培育交流合作新亮点。引进宁台基层治理交流合作。开展“宁台建筑师联合驻村行动”,支持引进台湾建筑师、文化创意团队参与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农村新型住宅小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乡村建设项目,提升宁台村镇融合水平。依托闽台人才交流计划,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共同培养森林讲解员、森林疗养师、森林康养产业服务管理等人才。借鉴台湾地区农村社工成熟模式和经验,吸引台湾地区优秀人才,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提升乡村自治水平,打造两岸乡村融合振兴发展试验先行区。

三、推动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打造两岸客家文化元素交流合作新亮点,构建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中心。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持续办好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客家姓氏族谱交流对接展示会等活动,加强宁台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客属宗亲互访交流,深化客家姓氏源流研究,增进两岸客家人的宗族情。发挥“石壁客家论坛”平台作用,推进两岸客家学术研究研讨,深挖两岸客家文化历史渊源。加强与台湾客属团体、宗亲会等组织的联系,加强与台湾客家的族谱对接,做好宁台客家恳亲联谊、宗亲交往等工作,增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充分利用石壁客家论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交流基地,弘扬优秀客家文化。推动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促进两岸新生代交流,创建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推动精品文化入岛,办好福建文化宝岛行系列活动,支持赴台开展木活字、客家山歌、伏虎禅师信俗等非遗文化巡展巡演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开发交流。

 

第二节  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

 

统筹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等,走特色、差异、协作发展之路,形成内融外联、优势互补、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工作推进落实,统筹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协调,加大工作跟踪服务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取得实际成效。落实挂钩帮扶制度,创新项目对接、联合招商、劳务合作等帮扶内容。推动结对帮扶县主要领导定期互访和县县对口帮扶任务落实,落实对口帮扶资金,加大干部交流力度。

二、全力融入闽西南合作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拓展平台,加强山海协作。在合作领域上,进一步拓宽视野,扩大范围,在注重加强工业项目落地的同时,努力推动泉港区与宁化县各单位间的交流合作,跟踪落实结对帮扶项目进展情况,促进宁化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优化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统一,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我县特色优势,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和产业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我县招商引资的整体水平。探索山海产业互动新“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构建产业跨区域转移激励机制,提高财政、土地、金融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引导沿海地区有意向外迁的企业整体或部分转移到我县。在做好泉宁共建产业园建设的同时继续引进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为泉宁共建产业园的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三、加快重大协作项目实施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配套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重点领域,持续策划一批引领带动的重大协作项目和重大标志性工程,梳理区域协同发展重大协作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抓好跟踪调度,以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坚持目标导向突出抓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充分发挥标志性重大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也要谋划推进一批标志性重大协作工程或协作事项。全力做好重大协作项目服务保障。坚持分级分类管理,持续落实“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项目推进机制,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精准施策,高效做好项目审批。

 

专栏6:泉宁共建产业园

泉宁共建产业园:是由泉港区政府与宁化县政府共同建设的产业园。该产业园严格按照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政策来抓好落实,属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二期开发范围,总体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产业园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7亿元。目前该产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2亿元,开发土地面积达1250亩,硬化道路面积5.9万平方米。近年来,宁化县加强与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单位泉港区的沟通交流,推进教育、经贸、产业等合作。

 

第三节  推进区域互联互通

 

深化体制机制协同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产业项目为依托抓实抓好融合发展各项工作

一、建立互联互通发展机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利用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平台,加强与重点地区华人华侨、重点侨团联系交流,形成我县与“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工作机制。深化宁台交流合作,建立宁台经贸合作、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基层治理交流常态化机制,优化与台港澳、海外重点社团和代表性人士常态化工作联络机制

二、强化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加强与沿海高水平的三级医院的交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与沿海设区市的劳务协作机制,推动沿海岗位信息、招聘会信息交流共享,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落实支持我县发展的各项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培养引进各类急需人才。

、依托旅游项目营销互通。依托“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协同赴省外开展串线营销推介活动,共同拓展客源市场。协力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共同打造“绿色生态享福之旅”“清新福建·山海闽西南”等区域联合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深入实施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集中连片保护。推动传统村落在建筑修缮技术、建筑材料供应、修缮工匠培训合作。

四、深化产业分工配套协作。对接闽赣粤原中央苏区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整合现有物流中心及商贸市场,借力两铁三高,壮大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闽赣边境商贸物流中心。依托泉南城镇产业集聚带,积极对接三明生态工贸区,联动明溪、清流、大田,联合打造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集群。联动北部的建宁、泰宁,依托山水林田资源,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打造三明市文旅康养示范区。依托丰富的农林资源,打造特色农业及竹林加工基地。

 

第四节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一、主动承接福建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抓好福建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积极探索创新,优化我县投资贸易环境。鼓励自贸区的先进制造业以“前店后仓”模式将生产环节延伸到我县,引导我县企业到自贸区内设立公司,享受自贸区优惠政策。

二、培育对外贸易新亮点。大力培育发展生产出口企业,积极引导更多的生产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着力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发掘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出口品牌,科学做好市场规划,开拓新兴市场强化企业服务工作,进一步扶持外贸企业做强做大。

三、奋力拓宽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发展宁化县域经济充分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特色优质消费品等进口。推动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一批本土出口品牌。发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出口信保平台作用,扩大我县优势产品出口,拓展多元化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活动,利用广交会、高交会、加博会等境内知名国际展会及境外展销活动的展会平台,扩大对外交流,努力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拓展国际市场。

四、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智慧家电、精密机械加工、纺织等本地优势企业产能产品“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境外营销服务的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和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国际营销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梳理“海丝”沿线国家专业展会,支持企业通过境外展会平台,扩大“海丝”沿线市场出口。深化宁港澳经贸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红色特色导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走特色、生态、优质、高效发展的道路,突出提品质、强龙头、聚集群、创品牌,依托现代科技手段,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全力打造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区。

 

第一节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继续做大现代农业,做强白色家电、矿产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做旺第三产业提升产业协同能力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2025年年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30年,构建形成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技术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二、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米两茶一稻种”特色农业产业、矿产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急装备制造、智慧家电、文旅康养、客家小吃等形成规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逐步提高,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进程加快。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2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6139万元。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提高到28.2%矿产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家电等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规模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全县单位GDP能耗、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市定目标任务202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8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在全市中上水平。到2035年,产业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产业整体质量大幅提升。

三、促进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和支持服务业企业应用核心技术、客户资源优势,向制造业反向拓展延伸,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和试点示范区。组织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精准对接,打造若干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军民融合产业链。

 

第二节  做大做强工业主导产业

 

抓住中央和省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机遇,保持制造业增加值上升势头,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深挖工业潜力。

培育壮大矿产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矿产资源优势,围绕“一砂二土三石”矿产资源,加快推进机制砂生产、陶瓷生产、稀土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钨矿尾砂综合利用等项目,推动矿产品加工产业延伸、拓展。深度开发石灰石矿,以鸿丰纳米科技、和兴碳酸钙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轻质碳酸钙、底涂钙、油墨钙等精深加工产品,引进PVC管材、PVC型材、石木地板等新型复合材料以及玻璃胶、油墨等下游产品生产项目;全力协调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200万吨生产线指标,力争2025年落地投产,做大石灰石产业。发挥石英、钾长石、高岭土资源优势,加快山福陶瓷、越丰矿业等项目建设,推动发展陶瓷深加工产业。开发利用机制砂、钨矿等尾砂,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尾矿伴生矿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区建设,引进加气砖、发泡材料等下游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行洛坑钨矿与中南大学合作攻关钨尾矿提取钾长石及石英石技术,逐步发展深加工玻璃、陶瓷、橡胶、磨料等深加工产业,到2025年矿产加工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同位素生产设施及下游产业,生产钼-99、碘-131、碘-125、锕-225、镥-177等核素,推进医用钼锝发生器、锗镓发生器、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医用放射源生产。推动核医药产业突破发展;加快推动核孔膜及其下游产业发展;推动高端可追溯防伪、高端医疗器械、农产品新型保鲜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稳定同位素及下游产业发展。推动稳定同位素与医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农业科研领域、环境科学研究、分析测试领域、半导体行业有关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我县钨矿资源优势,支持厦门钨业在宁扩大投资发展硬质合金及工具、整体刀具、数控刀具等产业,利用同位素生产堆辐照技术生产单晶硅,引入客商发展半导体材料,力争推进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新材料生产项目。支持福特科光电等企业发展智能监控镜头等精密光学元件新产品生产,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硅橡胶混炼胶、气相硅胶制造项目落地,着力推进纳新硅业、固泰有机硅等原材料生产项目以及英泰有机硅等硅胶产品生产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客商投资建设硅胶注塑、防滑垫、高端数码产品保护套等生产项目,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三、培育壮大智慧家电产业。以月兔科技为龙头,推进智慧家电产业园建设,加快补齐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内涵提升、外延扩张,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技改提升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实现产品向智能型发展。拓展产业发展链条,集中要素资源,扶持众邦电器、达康源电器等配套企业发展壮大,形成新增长点;通过引进压缩机、电机等关键部件生产企业,实现空调生产全产业链;通过项目引导,发挥“溢出”效益,吸引客商投资建设空气净化器、集成热水器、厨房电器等生产项目,形成产业聚集,到2025年白色家电制造产业产值100亿元。

四、培育发展应急装备产业。抢抓国家应急部对口支援宁化的重大机遇,加强与国家应急部、省应急厅、福州大学、省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等对接,加快应急装备产业园建设,引进救援运载、生命救助、消防器材等应急制造项目,以促进应急装备相关产业联动集聚、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带动宁化应急制造产业发展,提升宁化制造业实力。

五、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2021-2023年度技术改造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积极对接省级技改基金和专项技改奖励资金,提质扩面“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增资扩产、技改提升项目;指导企业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快“上云上平台”“机器换工”,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专栏7:工业主导产业重点项目

矿产加工(一砂二土三石)项目:“一砂二土三石”具体指机制砂、稀土、高岭土,石灰石、钾长石、萤石重点实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稀土分离及提纯项目、湖村石灰石深加工项目、年产500万吨机制砂生产项目、安远钾长石深加工项目、济村高岭土及钾长石矿深加工项目、曹坊曾家背村钾长石深加工项目、多晶硅用熔融石英陶瓷坩埚生产项目、石英石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安远萤石选矿开发建设项目等

新兴产业项目:重点实施原子科学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位素生产堆项目、重离子加速器生产项目、医用锗镓发生器生产项目、医用177Lu核素项目、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项目、环保型高吸水树脂项目、14C同位素及其前体化合物项目、医用放射源生产项目、精密光学元件、硅橡胶混炼胶、气相硅胶等。

智慧家电项目:重点实施空调与制冷精密合金铜管生产项目、智慧家电系列生产项目、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生产项目、空调压缩机生产项目、空气净化器生产项目等。

应急产业园重点项目:重点实施宁化应急物资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宁化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宁化应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宁化救援运载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宁化生命救助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宁化消防器材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宁化临时食宿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宁化动力燃料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宁化照明设备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宁化生命支持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宁化污染清理应急装备生产项目、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基地、抢险救援装备预置项目、防汛抗旱综合基地建设项目等。

 

第三节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按照华侨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多点支撑、特色互补”的园区发展格局,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载体功,把园区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新型工业化强的主战场、主平台,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一、优化平台布局。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优化专业园功能布局,做好“园中园”规划建设,为相应产业入驻提供发展空间。将园区打造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主战场作用。华侨经济开发区计划投资5亿元,新开发土地面积2000亩;至2025年底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40亿元以上。

二、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各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智能制造产业园、河龙贡米产业园(二期)、化工工业集中区等“筑巢引凤”平台建设,提升园区产业配套能力。

三、强化资源整合。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促进技术共享供应链共享、物流集约减少园区企业资本占用降低运营成本引导差异化产品布局。实施园区分类改造提升工程,促进单一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城镇经济型发展。依据《宁化县华侨经济开发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办法》,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对确实无力再建停建项目,落实退出机制,实行二次招商,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

 

第四节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红色、客家和生态资源优势,围绕消费升级和服务创新推动宁化客家小吃、文化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物流、金融、商贸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服务业向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完成增加值128亿元。

旅游业加大力度开发城区和石壁、湖村等地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乡村休闲游、近郊游、自驾游、研学旅等,吸引游客来宁。加强与周边县对接打造旅游联,打造休闲旅游的“黄金带”,吸引游客来宁,做旺旅游市场,提高旅游产业收入,力争每年来宁旅游10万人次以上。建设地质文化村、地质科普创意文化园等特色旅游项目。继续举办好“骑聚红土地·重走长征路”全国自行车公开赛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研学旅行,做旺特色旅游市场依托黄慎、伊秉绶等历史名人文化谷文昌精神,开发推动名人文化旅游项目,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打造“客家康养,红绿相映”森林康养品牌,重点推进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南山森林康养中心、客家祖地森林疗养中心建设,着力提升聚龙阁、蛟湖小镇等森林康养人家和山水田园、宝龙山庄、绿景山庄等森林人家,开发特色森林康养产品,提升森林康养服务水平,2025年建成3个森林康养基地,实现森林康养产业全域覆盖。

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铁路货运场站等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形成综合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物流等现代物流聚集区。加快推进宁化火车站公铁联运闽赣(宁化)智慧物流园、快递配送中心、畜禽肉类加工及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等物流项目,推动各乡(镇)的物流节点建设,加快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

金融业。加快“引金入宁”,吸引更多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宁设立业务中心、分支机构。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扶植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加大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探索绿色银行建设。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推进绿色信贷、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仓储、融资租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商贸服务业。培育专业市场商圈,统筹城乡商业网点功能和布局,提高流通设施利用效率和商业服务便利化水平。创新商业模式,鼓励实体店通过互联网扩大线上销售,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服务。整合供销、邮政等资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推动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城乡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的建设改造。加快汽车交易市场、农机交易市场、建材交易市场、果蔬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培育,做活市场商圈。

电子商务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产业,把推进当地产品上行作为促进电商发展的重点。加大政府对电商群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提升电商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品质。支持全县各行各业和自主创业人士利用“互联网+”新优势,充分整合各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完善我县农产品溯源、保鲜、冷链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合力带动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划和人口流动变化情况,科学制定长期、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和住房发展规划,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区域发展时序,合理确定各片区的土地供应和出让宗地控价目标,细化调控举措,支持合理自住需求,促进供求平衡。结合人口流动变化和租赁住房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租赁住房,规范租赁市场,引导培育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全面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

专栏8:商贸物流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实施宁化公铁联运闽赣(宁化)智慧物流园、宁化红星美凯龙家居建材及装修产业化暨商业街商贸综合体项目、宁化东华胜景民宿群开发与建设项目、现代智慧物流园项目等。

 

  推进数字经济建设

 

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

济发展工程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新时代数字宁化

一、以数字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关键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高度融合,夯实新基建,培育新动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支持我县基础电信企业、数字经济企业、传统企业等开展5G协同创新,形成一批面向行业的系统化、商业化运营解决方案。加速工业互联网5G应用,推动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宁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二、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和VR/AR/MR产业,推动开展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提升我县数字经济园区发展水平。完善创新生态,推动电商园区、孵化器向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转化。开展“互联网+”重点产业园区行动,增强重点产业园区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构建开源开放生态,培育“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示范园区。

三、推动特色数字产业发展。加大数字宁化产业园的招商力度,引导推动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壮大一批数字经济特色企业,统筹布局数字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建设县级数字产业示范区。引入、培育数据共享、设备互联、场景互联、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培育一批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的服务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力争列入国家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县。

 

专栏9:数字经济

重点实施泉上超算科技福建物联网数据交易中心项目、宁化数字农业建设项目试点项目、城南5G云化小基站设备研制及产业化生产项目等。

 

第六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扩大内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第一节  供高质量供给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强化品牌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培育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构建全区域全产业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多宁化产品。发展全域旅游、乡村休闲游、近郊游、自驾游、研学旅等,吸引游客来宁。加强与周边县对接打造旅游联动,打造休闲旅游的“黄金带”,做旺旅游市场,做强旅游经济。围绕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合理布局大型综合商贸体,建设“城市会客厅”地标性建筑,引进国内知名商贸综合体项目落地,提供森林康养、休闲旅居、户外运动、茶叶、小吃等绿色、健康、安全的生态消费品,吸引三明市区和沿海城市来宁消费。

、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支持企业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推动空调、智能水表、光学镜片、纺织等优势产能产品满足“内需”与“外需”,提升宁化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推动白色家电、精密机械加工、纺织等本地优势企业产能产品“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境外营销服务的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和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国际营销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三、持续优化消费供给。发展服务消费,促进吃穿用住行等实物消费提档升级,促进消费服务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以更多元化的手段刺激居民消费,扩大旅游、文化、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规模。落实带薪休假、疗休养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发展夜间经济。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拓宽假日消费空间。围绕消费升级和服务创新,做大做强物流、金融、商贸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服务业向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

 

第二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我县要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做好“绿色+”文章,顺应新消费需求,以发展康养、小吃等产业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推进生态产业化,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体现宁化担当作为。

一、做旺康养经济。要全域全产业链推进文旅康养,培育康养旅居等业态,重点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福地天鹅洞森林疗养基地等项目建设,吸引大都市康养消费,打造宁台森林康养交流合作与体验实践基地。要突出医养服务探索“事业+产业”模式,依托新建县医院整体搬迁,在周边谋划建设康养城项目,布局“医、养、居、游、学、商、农”七大板块,打造“智慧社区型”康养城,吸引周边市县群众来宁康养、来宁就医,力争把我县打造成省市乃至全国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县中医院整体搬迁提升改造暨客家老年医养结合康复中心综合楼、县颐养之家等项目,发展银发经济、适老产业。

二、做大小吃产业。实施“118”工作计划,推进种养基地和成品、半成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推广“客小翠”社区餐饮新零售模式,引导福州“醉南拳”等餐饮连锁企业总部回迁宁化,搭建县内小吃服务和食材配送平台,在大中城市构建终端销售网,畅通我县农副产品和小吃成品、半成品的销售渠道,打响宁化客家小吃品牌。常态化举办客家小吃实践操作培训,突出培训重点,进一步完善宁化客家小吃文化美食城业态,使之成为客家小吃文化示范基地,打造全产业生态链项目。增强培训针对性,挖掘、考证、编撰客家菜谱中适合广泛推广菜品的轶闻故事,研究客家餐饮文化的源起、流传、发展、现状等,形成客家饮食文化体系,加强全国美食地标城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申报。

三、做实夜间经济。实施“三溪六岸”等城区夜景提升改造工程,利用城市景观灯光秀,大力开发夜间旅游项目,让城市夜晚更具“颜值”担当。建设好夜间美食街区,在符合有关规定,不扰民、不影响交通秩序等前提下,放宽相关摆卖管制,对部分路段的夜间经济街区配套进行规范充实,允许沿街商户利用街面开展形象展示推广活动。延长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开放时间。开通送文化进夜市活动,打造品牌旅游演艺项目,大力开展夜间体育健身运动,积极推出特色夜色街区和产品,不断完善城市夜间服务功能,促进夜间经济成为新业态。

专栏10促进消费扩容提质重点项目

文旅康养产业相关项目重点实施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南山森林康养中心建设项目、千年古县风貌恢复项目、客家祖地生态文化园、闽江源(水茜)康养旅游项目、宁化济村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东华山森林疗养中心建设项目、宁化博物馆和宁化客家祖地博物馆建设项目、宁化湖村岩溶地质小镇建设项目、宁化新能源-地热城建设项目等。

客家小吃相关项目:重点实施客家小吃食材加工配送中心项目、客家(宁化)小吃中央厨房项目、客家食材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客家小吃大数据平台项目。

 

第三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补短板等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加强投向引导加快推进5G基础网络、工业互联网、充电桩、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抢抓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机遇,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行业推进、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快推动全县乡镇及以上区域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现代农业、生态文旅、工业制造、城市治理、医疗卫生、民生服务、文化娱乐等领域实现5G应用,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超高清视频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全面增强我县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5G网络规划建设,加快数字宁化建设,加强数据资源整合,打破“数据孤岛”“数据壁垒”,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资源共享;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撑,结合公安、水利、明厨亮灶等视频监控和“数字宁化”APP、自助终端等系统网路,推进数字在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数字宁化建设水平。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养老托幼、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兴泉、浦梅铁路和莆炎高速公路宁化段及城乡供水一体化、石板桥水库等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进融资多元化。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服务投资兴业。完善规范政府地方举债融资机制,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支持健全政银企社合作对接长效机制,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激活多元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积极作用,完善保险资金等机构资金对项目建设的投资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平台,进一步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

三、优化投资服务建立健全投资审批服务制度,完善审批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化和创新投资审批服务,实行审批事项清单、负面清单、前置条件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和收费清单等清单管理审批制度,明晰投资审批程序、精简投资审批事项,推动全链条下放,清理规范投资审批前置条件,收费事项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第四节  打通融入新发展格局通道

 

统筹增量和存量、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通融入新发展格局通道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网和配网规划建设,优化完善10千伏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满足新增负荷需要新建输变电工程,提升主网结构及变电站“N-1”通过率,解决济村、方田、河龙等3个乡镇无变电站布点问题,进一步提升电网的可靠供电水平。对接“西气东输”,加快天然气输配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安装供气管道50.2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2万户,实现城区、周边临近乡镇及工业园区天然气使用全覆盖,进一步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面。逐步完善农村能源基础服务体系,推进城镇能源供应设施和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液化气供应站、加油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类能源设施维修和技术服务站,培育农村能源专业化经营服务企业和人才,增强农村能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建设,推进“两铁三高”、国省干线和农村路网建设,对内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村道等农村公路为配套的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对外形成快速通达福厦泉及周边主要县区。力争实现乡镇半小时内上高速和乘火车出行,实现较大行政村通双车道、客货枢纽覆盖县、城乡公交网络覆盖城区周边20公里、邮政等快递服务直达镇村的目标。

打造闽赣边界物流枢纽中心加快县域公共配送中心、智能快件等项目建设,整合县乡村物流资源和供销站点、邮政快递网点,发展“仓储配送一体化”的新型配送模式,培育一批货物运输、冷链、仓储、快递配送等各类业态物流企业。发挥即将形成的“两铁三高”区位改善优势、抓住国家应急部对口支援契机,加快闽赣边界物流园、铁路物流集散广场等物流产业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加快物流园区、铁路货运场站等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形成综合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物流等现代物流聚集区。加快建成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区、快递配送中心、畜禽肉类加工及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等物流项目,推动各乡(镇)的物流节点建设,加快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推广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交通物流交易平台应用,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专栏11:打通融入新发展格局通道重点建设项目

铁路项目:重点实施贵州至福州(衡阳至福州段)高速铁路项目、物流园区铁路货运专用线建设项目。

高速项目:重点实施浦城至武平高速公路三明宁化段(建宁至长汀段)、宁化曹坊(石牛)至连城高速公路联络线。

公路项目:重点实施国道G356线宁化瓦庄至石壁客家祖地段公路工程、兴泉铁路宁化城关货运枢纽连接线、闽赣(宁化)智慧物流产业园货运枢纽连接线、浦梅铁路宁化水茜火车站至S221公路工程、莆炎高速枫溪互通及接线工程(宁化县水茜安寨至明溪枫溪乡华山村公路工程)、莆炎高速泉上互通至城关连接线等。

机场项目:重点实施通勤机场建设项目。

场站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公铁联运闽赣(宁化)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兴泉铁路(宁化)物流集散广场建设项目、浦梅铁路水茜货运站等。

 

第七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突出宁化县城远离大中城市、地势开阔平坦、位于县域中心位置、城区体量较大、人口数量较多等特点,推进城市新区、工业新区、火车站新区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展城市空间、增强吸纳能力,打造产业集中、商贸集散、人流集聚、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宁化在闽赣边界的中心地位,增强联动和辐射带动能力。

 

第一节  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

 

立足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优化县域空间发展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统一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县域国土空间功能优化东西中轴以二三产业为主、南北片区以农业生态产业为主的差异化发展产业布局,打造区域功能更加明确的“一轴两翼”。根据区域发展趋势、人口格局和市级“双评价”分析结果,将县域划分为城镇功能集聚提升、产业驱动创新提升、乡村振兴优化发展、农业提质特色发展等四个国土空间功能板块。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按照“东扩、南伸、西优、北控”原则,优化“一主两副、三轴五组团”布局结构,加快打造城西组团、城中组团、城东组团、站前组团、城南组团新格局。做好“小县大城关”文章,在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6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对接火车站片区建设,做大城市规模,推进城内重点片区融合,着力打造商业繁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园区、生活居住核心区和以现代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有序推进中心城市东扩南伸。优化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郊、城南农村新型住宅小区建设,做强做大城区城市规模。打通城市内循环,加快城市路网建设,系统提升路网交通效率。健全完善城市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机制,重点监督出入口设计、停车配建、交通组织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情况,提高城市通达性和微循环能力。统筹增量和存量、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

专栏12:名词解释

一轴两翼“一轴”产城集聚发展轴以翠江、城郊、城

南为中心城区,包含石壁、湖村、泉上、中沙、济村、淮土等8个乡镇北翼”即生态经济与文旅康养发展集,包括安远、水茜、河龙3个乡镇南翼”即特色农林与红色文化发展集,包括曹坊、安乐、治平畲族乡3个乡镇。

一主两副、三轴五组团:城区商业商贸主核心;城东创新文化中心和高铁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副中心;东西向的边贸路集聚发展主轴、南北向的中环路空间发展次轴和站前大道产业创新次轴;五组团为城东、城南、城中、城西、站前组团。

 

第二节  做旺中心城市

 

围绕“闽赣边界中心城市”定位,建设好城区各功能组团,合理布局医院、学校、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项目,做大城区体量,力争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

一、以更高站位抓建设。按照“小城宜聚不宜散”原则,推进“大城关”建设,优化空间布局、要素配置,统筹布局教育、医疗、人才房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县城中心区配套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县城吸引力、集聚力。完善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新区路网规划,以及“两铁三高”、国省干线路网建设,同步推进5G网络、垃圾处理、供水供气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更新,重点实施6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危房改造、城区夜景提升改造及绿化、亮化提升工程等项目,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探索成片区推进、资金合理共担等机制,解决停车、加装电梯、物业管理等问题,提升城市温度。落实产城联动,将园区规划与县城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把城市主干道、给排水管网、电力燃气、公共交通,以及学校、医院等资源向园区延伸覆盖,实现县城与园区设施互通、资源共享,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力争每年园区新增用工0.2万人以上。

二、以更大力度抓管理。要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经验,持续开展城市“七难”治理攻坚行动,完善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等布局。要稀释老城区人口,加快城市新区教育、医疗公共资源建设,逐步疏导老城区人口向新区集聚。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道德先进典型推荐评选,打响“文明宁化”名片。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呵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强化执法执勤力度,进一步融合行政执法队伍、交警、特警等执法力量,形成联动管理机制。

三、以更实举措聚人气。要促进人口集聚,出台《宁化县做大做强城市促进人口集聚工作方案》,加快“小县大城关”建设,造业态、聚人气,推进“人产城”融合,科学调控房地产供应节奏和房价水平,力争城区人口到2025年达20万人、到2035年达23万人。要强化招才引智,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起抓,持续实施“葛藤人才行动”,突破创新人才住房保障等优惠措施,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实用型技术产业人才,力争到2025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0人、本土回引人才100人以上。

 

专栏13做旺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火车站片区建设项目:重点抓好宁化城南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宁化火车站电缆下地建设项目、宁化火车站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项目等、宁化城关火车站连接线及站前广场建设项目、宁化城南南山苑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宁化城南派出所建设项目、宁化安乐人民法庭建设项目、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等。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重点实施宁化县北大街片区、宁化县小溪边片区、宁化县下东门片区、宁化县朝阳新村片区、宁化县林业新村片区、宁化县北山财政公房片区六个片区改造建设项目、宁化县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改造项目等。

闽赣边界重点工程重点实施宁化闽赣仓储物流交易中心、闽赣边界(宁化)进口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闽赣边界(宁化)中草药交易市场建设项目、闽赣矿产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闽赣成品油中转站项目、闽赣边界汽车及农用机械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闽赣边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公铁联运闽赣(宁化)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闽赣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闽赣边界机动车交易市场等。

 

第三节  完善城市建设

 

不断完善我县城乡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治理支撑保障我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一、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推进城市新区路网规划建设,打通城市内循环,城乡公交网络逐步覆盖城区周边乡镇,加快万星广场周边道路改造提升,推进国道G356线宁化城关段改扩建和浦梅、兴泉铁路城关火车站枢纽连接线项目,畅通城区道路交通,努力构建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相辅相成的道路网络系统。推进城市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改造提升,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环境。加快市政管网建设,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地下管线、老旧小区水电气、天然气管网等项目,打通城市地下“大动脉”。加强城区雨污管网建设,健全管网专业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推进乡村污水处理规范运营管理。完善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公共交通、停车场、公交站点、学校、医院等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同时将园区规划与城区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把城市主干道、给排水管网、电力燃气、公共交通,以及学校、医院等资源向园区延伸覆盖,实现县城与园区设施互通、资源共享。

二、加强城市治理深入开展城市管理“七难”治理攻坚行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深化数据汇聚共享,强化系统集成公用,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管、智慧停车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加快建筑垃圾处理厂建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外包,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实施慈恩山公园等城区公园绿化提升工程,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实施翠城健身步道项目等康养项目,增强市民生活幸福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公共建筑等设计安装雨水收集利用装置,开展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和城区易涝点整治,清疏城市排水管渠,健全完善日常养护管理制度,提高城市蓄水、滞水和排水能力。实施千年古县改造项目,宁化“四巷五街”景观提升建设项目,分年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争取到2025年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管理要求,提高小区物业覆盖率,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三、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筑牢全县长治久安的水利根基,促进本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强化各行业节水,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动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一批以中型水库与小(一)型水库为主的重点水源工程,进一步提高河流径流调蓄能力。开展农村人饮安全供水工程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加强集中式饮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补齐水利信息化短板,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2025年,全县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按照“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以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强化风险防控,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着力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全县洪水灾害防御能力,全力打造安全河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栏14完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智慧城市管理建设重点项目:宁化城区智慧便民停车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宁化城区地下管网及管线信息智慧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宁化政法系统跨部门执法平台及智慧化建设项目、宁化农村产权智慧交易平台、宁化社会治理视频监控智慧化改造项目等。  

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重点实施宁化城区污水运营提升工程、宁化城区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宁化沿河“三江六岸”绿道建设项目、宁化城区道路建设项目等。

水利建设重点项目重点实施宁化县石板桥中型水库工程、宁化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宁化县水系连通工程、宁化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宁化县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宁化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工程、宁化重大河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宁化大寨水库建设项目宁化案湖水库建设项目宁化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宁化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

 

第八章  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高起点推动乡村振兴。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依托脱贫攻坚的良好基础和成功经验,在新历史起点坚定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一、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完善致贫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推进开发式扶贫和收入再分配政策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程,争取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先行区政策延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做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推动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类保障、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体系,采取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消费、低保等多种帮扶方式,实现防贫、减贫功能最大化。

二、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产业扶持、就业扶持和消费扶持,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程,扶持脱贫产业稳步发展,强化经营主体、村集体和贫困户的科学联动,保证贫困户生产“得现金”、务工“挣工资”、入股“分红利”,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支持鼓励非正规就业,让贫困户直接参与劳动获得收入,促进生产发展,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转移就业岗位,实现贫困户就近居家就业。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支持力度,发展网络销售和实行订单生产等方式,积极拓宽贫困地区各类产品销售渠道,维持主要产品供需平衡,推进消费扶贫。

三、解决好相对贫困。推动减贫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进一步做好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识别,借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攻坚举措作为相对贫困人口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返贫困体制机制。以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领域为重点,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引导低收入家庭有效积累人力资本,提升低收入群体发展能力,增加贫困人口向上流动的机会。完善城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和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帮扶机制,促进相对贫困群体逐步致富。

 

第二节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做精特色现代农业。在稳粮优烟,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持续抓好河龙贡米、薏米、油茶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特色食品开发、创新、工厂化生产,积极争取与中石化、华润、中粮等央企、国企合作,争取更多农产品进入中石化“易捷”全国采购目录,促进农产品向多种产品结构、多种经营领域发展,巩固“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成果,力争2025年建成农产品地初加工中心30个,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5万亩。

二、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向二产延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罐头饮料制造业、粮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制品加工业,大力推进特色食品开发、创新、工厂化生产,促进农产品向多种产品结构、多种经营领域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建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30个。加强农业与三产融合,依托电子商务发展与“互联网+”“绿色+”相结合,围绕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和小城镇,着力打造农旅综合体、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观光农业园区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将农业元素与自然、客家习俗、文化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等“五新”的推广,优化我县农林业品种的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品质的提升。提升现代种业,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创新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支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优势种业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综合应用。围绕食用菌、茶叶、蔬果、畜禽等特色产业,遴选一批产业规模大、经营理念先进、信息化应用基础好、现代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申报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储备项目。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经理人、毕业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参与到智慧园建设,搭建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平台。

四、改善经营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5年内每年实施高标准农田2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改造1万亩以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引导高优农业、高新技术、重点项目集聚2025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5万亩。

 

专栏15: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宁台农业合作:明确宁台产业融合重点产业,并确定具体乡镇、村或者园区作为产业融合示范点,每年实施1-2个涉台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强化试点示范效应。以河龙贡米、宁化薏米、宁化茶油、孔坑贡茶等优势特色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学习台湾技术、引进台资台种,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的整合与塑造。

农业项目:重点实施宁化河龙贡米产业园二期项目、宁化农业产业强化镇示范项目、宁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宁化温室大棚蔬菜建设项目、宁化村财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宁化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宁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等。

烟草项目:重点实施宁化布地水库烟草援建项目、宁化案湖水库烟草援建项目、宁化石淮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烟草援建项目、宁化石门水库建设烟草援建项目、宁化寨上水库烟草援建工程、宁化大寨水库建设烟草援建项目等。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打造特色美丽乡村,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一、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城乡村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改造提升,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饮水安全短板,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加快改善乡村公路、供水、电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农房建设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实施农村庭院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坚持以点带面、整乡整镇和点线面片相结合,深入推进农房整治,基本实现农村村内无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及乱搭盖等行为。充分发挥宁化多彩文化优势,将文化特色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城乡风貌重塑工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美化提升村容村貌,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面上推开。

二、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行种养加循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逐步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强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完善大中小微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推动水利设施提质升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加强气象预报、防震减灾、地质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依托优质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推进生态保护与旅游、教育、体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供给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农耕文化体验、生态宜居和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

三、坚持文化传承利用。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培育,扶持农村地方特色文艺队伍发展壮大,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特色文化环境。弘扬优秀乡土特色文化,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合理保护利用乡规民约、家书家训、习俗礼俗等乡土文化资源,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传承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与保护。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融合文化遗传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旅游和产业开发为一体,建设一批农耕文化产业示范区、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村)和文化产业群。

 

第四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并以此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

进程

一、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设计城乡路网和水、、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机制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推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在城乡间形成人才、土地、资金、技术、产业、信息等要素的良性循环,提高城乡要素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农业保护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重点优化提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各类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

二、健全城乡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完善城乡基层治理各方面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加强多元主体共治的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完善基层治理人大协商制度,健全群众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制度,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推行“跨村联建”模式,尊重村民意愿,逐步稳妥推进部分行政村撤并,促进乡村发展和安定稳定。结合城乡社区治理结构,健全完善“诉源治理”,构建新型乡村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约束机制,将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容,加快形成依法立约、以约治理、民主管理的基层治理良序。

三、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与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淡化农村户籍身份,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吸纳并平等对待外来人口,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构建和谐的城乡融合发展未来新格局。

 

第九章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新发展动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化特色领域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更深层次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新发展活力。

 

第一节  提高创新创造能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一、靠创新释放活力。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矿产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核医药、5G新基建等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组织重点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建立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培育“双高”、科技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2家以上,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0%以上。

发展科技支撑产业围绕矿产与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需求,组织重点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攻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联动发展,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推动矿产深加工创新发展,组织开展金属材料精加工、纳米碳酸钙深度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培养壮大新型材料产业。围绕核医药、生物及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5G新基建等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支持清堆科技开展核医药产品技术开发,推进同位素生产堆项目建设,陆续布局引进钼、碘、镍等同位素下游核医药生产项目。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重点抓好特色畜牧产品养殖及加工产业化、河龙贡米新品种推广及加工产业化等共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打造特色现代农业。

提高企业研发水平深化“访企业、解难题、促‘六稳’”专项行动,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分段补助、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创新券补助、科技成果购买补助、设备折旧等惠企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机制,实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开展“建链补链强链”招商行动,充分发挥我县比较优势,积极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开展科技招商,引进高研发投入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项目和企业。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在全县遴选10家具备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按照科技型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打造一批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共同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提高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引进省内外大院大所在我县布局分支机构,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重点围绕钨开采及深加工、石灰石深加工、核医药产品、硅胶开发等,开展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引培科技创新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培育一批“创业之星”“创新之星”人才。用好“人才编制池”,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聘任创新人才,探索建立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开展特殊贡献人才职称评审。优化人才及家属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人才安居、居留和出入境证件申请、自用物品入境免税证明、创业扶持等服务。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大力培养本地专利代理人才,提升创新主体发明专利管理水平,激发企业参与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营造创新良好生态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和督导,协调解决推进全县科技创新重要战略研究、重要政策制定、重要工作部署。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县、乡同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督查,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落到实处。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及“培宁化县优秀人才”“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评选活动,发掘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创造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要靠改革激发活力,抓实重点改革,加强督促落实,全面推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政策、医改、林改、“两统筹、两统管”农房规划管理机制等中央和省、市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要突破特色改革,在教育发展、城市管理、生态文明等领域,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并力争在水土流失治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等全国、全省试点工作上取得更大成效,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改革经验。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为导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和资产财务管理,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统筹推进水利产权制度、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等农村改革,着力增强农村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让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农业保险。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升对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综合管理能力。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推广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建立严厉的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环境风险控制制度构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定阶梯式开发和补偿机制,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县域内全覆盖。构建跨行政区域、跨流域、跨产业分布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法律法规适用范围内,尝试多元化的、复合型利益关系者协同补偿试点。加快探索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效益分配相关联的综合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生态保护法律规制体系,构建生态保护的司法屏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改革创新林权流转经营机制,促进林地规模经营,积极引导林农以林地经营权入股或委托龙头企业、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创新林业金融产品,有序推进“福林贷”“益林贷”等产品扩大普惠林业金融覆盖面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2025年,构筑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县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强化国有资产监督,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对国有企业分类监管考核推动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从传统产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引导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补短板领域,加快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定位清晰、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集团。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规范企业各类用工管理,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转让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医疗领域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绩效考评机制,不断优化薪酬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深化“三医联动”综合改革,探索医防融合改革,一体化、一盘棋织牢疫情防控网,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完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运行机制,健全分工协作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挖掘药品耗材降价空间健全完善药品联合限价采购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合作共赢、以量换价、量价挂钩”原则,促进群众药品耗材费用降低。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提高基金使用效益,落实职工医保基金全省统筹调剂制度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推行“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继续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突出在总医院体制下紧密型医联体内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优势。完善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开展疾控系统综合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中医中药事业发展,推进健康宁化建设。

、推进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矿产资源规划为基础,以市场化出让为主线,严格限制协议出让行为,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精简审批,强化监管,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资源转化增值之中,切实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矿业规律的矿业权出让制度。落实好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完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合理调节矿产资源收入,坚决遏制私挖乱采、破坏性开采资源行为。建立净矿业权出让制度,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矿山全部按绿色矿山标准建设,已建矿山逐步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落实好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重点探索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土地供应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六最”营商环境对标活动,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事项办理环节和时限。在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多成效,进一步增强企业获得感,加快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专栏16:名词解释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8年12月我县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委托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宁化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9-2025)》,2019年6月25日通过县人大审议,6月30日县政府颁布实施,2020年10月初我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三节  探索特色领域改革

 

传承改革基因,发挥特色领域改革突破和先作用,打造更多宁化改革特色品牌。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落实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28条措施。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完善政府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机制,鼓励多种形式办园,扶持民办园规范发展,鼓励民办园办成普惠性民办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本利用闲置资源,通过法定程序改变使用功能,改建普惠性幼儿园。深化以“适合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总校制”办学,打造全省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样板示范。健全教育补短板提质量发展机制,稳步推进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省机电电子专业群实训基地”和“省产教融合计算机应用重点专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建立中小学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在中小学校实行“人员控制数”管理,控制数内人员与编内教师同工同酬。

二、深化养老领域改革落实《宁化县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

项规划2018-2030》,积极探索机构、社区、居家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多元化运营管理方式建立养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完善党委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的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农村幸福院“党建+四化”养老模式,推广农村互助养老“四化”模式,加快补齐养老短板,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农村党支部、社工和志愿服务组织作用,深化乡镇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式”管理模式,实现低成本居家养老、高质量就近养老。巩固提升县社会福利中心“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品牌,对乡镇敬老院招标承包,将专业化、品牌化资源服务延伸至农村。

、深化殡葬领域改革。加强殡葬用地和殡葬设施规划,保障县城区、乡镇和村居公益性安葬(放)设施用地。加快推进新建省级重点项目宁化县殡葬服务中心的建设实施,到“十四五”中期完成新殡仪馆主体建设,“十四五”末完成殡仪馆整体搬迁;抓紧完成县殡仪馆守灵厅和西山陵园扩建项目建设,满足群众的基本殡葬需求。引导和推动乡镇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提升殡仪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移风易俗,倡导生态文明殡葬;推动殡葬服务改革,实行惠民殡葬。

四、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强化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整合数据资源,建设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资源共享,建立综合性城市运行管理数据库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强化数字应用,提升治理水平。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依托公安、水利、明厨亮灶等视频监控,“数字宁化”APP和自助终端,达到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处置、考核闭环管理,突发事件视频调度扁平化,以数字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依托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通信专网,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以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精准、公共服务的便捷惠民,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深化融合提升,发挥运用成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布招商项目信息,促进贡米、油茶、薏米等本土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对网格内人、事、地、物、情的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加强联勤共管,齐抓共管共治。变一家发力为齐抓共管,进一步强化多部门联动机制,采取“网格管理、区域联勤、联合执法”的勤务模式,促进城区市容秩序提升。

 

第四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积极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重点领域。积极向民营企业推介新基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公共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项目,对接一批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上下游配套,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建设和运营,把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各级重点项目进行管理。

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树立“客户意识、全程服务”,完善政府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完善县领导挂包联系企业制度,全力帮助民营企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商会在企业与政府沟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倾听民营企业呼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及时归纳发现企业经营的堵点和痛点,分析研判市场主体的访求和期盼,找准服务企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相关审批部门主动为民营企业办理前期手续提供辅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在土地使用、财税支持等突出痛点、难点。建立重大项目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的各类重大项目在征地拆迁、市政配套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增信支持体系,完善融资协调服务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优化营商环境推行政府服务群众“五办工作法”提升“网上办、马上办”实效。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营造鼓励创业、扶持实业、发展主业的良好氛围,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第十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一节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落实就业保障机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鼓励与激励相结合,鼓励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增收致富,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城镇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离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见习。抓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帮助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依托宁化劳动就业中心和实训基地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大力开展“十类人员”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以工代训工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城乡劳动者稳定就业。深化宁化客家小吃培训和家政培训模式及就业引导等机制,加大创业资金支持,优化创业环境,及时兑现有关政策等,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发展。

三、落实就业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创业服务功能。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监测,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岗位开发和管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底线。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和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居民工资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稳定增收。

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坚持奖励与激励相结合,调动不同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多管与多策相结合,不断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增收与增效相结合,将居民收入提高建立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综合成本降低的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坚持创收与调配相结合,完善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手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断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到2025年,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到2030年,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到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县居民收入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共建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17:促进就业重点项目

重点实施宁化就业培训示范基地、宁化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实训基地等项目,全力稳就业,促增收。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好学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根据宁化新型城镇发展需要,持续优化教育项目布局,增加教育项目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普惠发展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需要。健全教育补短板机制,盘活城区学前教育资源,补齐义务教育学位短板,全面改善教育整体办学条件,统筹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教育信息化2.0建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深入实施“幼儿开蒙启航”“小学强基提质”“初中壮腰挺拔”“高中筑梦突破”工程,深化“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完善“一主两翼”教育改革格局,全面构建我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总校制办学模式改革,探索单一法人和多法人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小学、初中、高中衔接办学,扩大县域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擦亮宁化基础教育品牌。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的常态化补充机制,解决教师年龄老化及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步提高教师收入待遇水平。深化“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大青年教师和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进省市、城乡教师交流,构建优质教师教学队伍。加快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健全教师聘后管理、绩效激励等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四、优化教育体系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推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家校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充分整合学校、网络、社区教育机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搭建更多终身教育平台,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构建全渠道的终身教育体系。

 

专栏18:教育重点项目

教育补短板工程:重点实施城南工业园区、葛藤路、火车站、仲贤路、边贸路、元仲路等公办幼儿园;城西小学(东风小学迁建)、葛藤路小学,安远中心学校扩容项目;新建火车站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连冈初中、宁化五中扩容项目、水茜中学迁建等项目,补齐城区学位不足短板。

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建设宁化中小学校外实训红色研学基地、新建宁化一中图书馆、实施宁化六中图书馆扩建项目,实施城东小学、城南小学扩容工程。

 

第三节  推进健康宁化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宁化行动。

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和卫生所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县总医院(紧密型医共体)的区域健康管护组织能力,县域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巩固提升“三医联动”机制,完善“1+1+1”县乡村医生组团式管理模式,实现人员、病种、设备下沉。依托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服务优势,加大对石壁、安远、曹坊、泉上4个中心卫生院医疗设施设备建设财政投入,形成基层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巩固和完善一体化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强化医学专科建设。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强化中医传承发展,推广中医“四个强化”、“两张网络”、“三项服务”措施,打造“客家中医药文化”品牌和中医药改革亮点。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慢性病防控考评机制,健全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保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疾控机构融入健康管护组织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三、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支持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妇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孕妇生育全过程基本医疗保障,保障母婴安全,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加强职业病危害技术机构和职业病危害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构建职业病防治体系。鼓励现有医疗机构设立康复服务设施或建设老年护理院、慢性病医院,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可负担的医药康复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四、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健康宁化行动,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利用融媒体手段推广全民健身,打造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建立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健康扶贫机制,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县级卫生监督所为中心、农村卫生监督网络为基础的卫生监督执法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专栏19: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重点实施宁化总医院病房楼、宁化中医院整体搬迁提升改造暨客家老年医养结合康复中心综合楼、宁化大生医院搬迁新建、宁化总医院医养结合康复中心等项目,推进“健康宁化”行动落实。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

一、完善人口均衡发展政策。继续完善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小孩政策。增加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立完善计生家庭扶助保障政策体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关爱女孩行动,促进社会性别平衡。

二、强化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充分调动老龄劳动者老年人参与就业积极性,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有意愿和有能力的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在农村创业就业,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培养老龄产从业队伍,培养为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

三、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投入,加强老年公寓、光荣院、老年养护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打造健康智慧养老工程。发展普惠性和互助性养老,支持社会资本、慈善资源参与养老服务发展,补齐养老事业短板。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和社区重点关注各类特殊困难老年人,建立居家社区定期探访制度及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基本制度。

 

专栏20:养老服务重点项目

重点实施宁化颐养之家(老年公寓)、城南专业康体养生养老中心、乡镇敬老院消防设施及适老化改造提升等项目,健全完成养老服务体系。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各类群体根据实际需求参加各类养老保险,鼓励积极参保、持续参保、不断保,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积极做好基础养老金统筹工作。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缴费补贴政策,强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社会保险扶贫政策。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一体化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筑牢兜底保障制度。

二、健全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的分层分类梯度救助制度体系,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社会救助,完善临时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急难社会救助,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形成“大救助”格局。提升低保救助精准化、规范化、及时化水平,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全面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管,规范公开募捐行为,强化慈善资源运用。健全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推动基本殡葬服务向普惠方向拓展,提高基本殡葬服务保障水平,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倡导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满足群众殡葬需求。

三、推进老龄事业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妇女儿童事业。健全和细化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在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生活保障金的基础上,拓展帮扶范畴。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加强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日常关爱服务,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关爱保障服务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服务队伍,培育扶持一批公益类慈善社会组织。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提高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健全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咨询机制,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合法权益。做好农村妇女关爱服务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

四、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康复服务体系。落实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贴制度。完善贫困重度肢体、精神、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实行集中托养和居家托养相结合的托养模式,建立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加大残疾儿童、老年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力度和辅具适配力度,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第六节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化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一、健全行政司法体制机制。建设法治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继续优化政府职能,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健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机制,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快政法系统跨部门执法智慧化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以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为抓手,整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书香文化、墨香文化等元素融入法治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普法矩阵,推进《民法典》实施,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动均等普惠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上平台融合发展,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二、健全社会治安管理体制。统筹发展与安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等机制,防范个人极端重要事件、“民转型”等问题发生,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控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党政同责共同抓、行业部门联动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落实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科学高效推进社区矫正执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智慧安居小区全覆盖,全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覆盖,农村农户“居安工程覆盖率达70%以上。

三、提升县域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化,强化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监管,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健全县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人民防空能力建设,完善协调联动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高各类风险防控综合能力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增强应急物资预置,增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及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和能力。加强宁化县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业务平台应用,大力推进气象监测能力建设,探索人工影响天气军民融合发展新模式。

 

第十一章  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规划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法律效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举全县之力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深落细落实。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三明、对宁化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相结合,以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严以律己,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创新新形势下适合宁化的党建活动载体,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方位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超越。

 

第二节  最大限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强化正向激励机制。

一、战场中找战果、在战果中找战将。“产业突破年”“项目攻坚大会战”为抓手,落实实时记功嘉奖、重大专项工作奖励等激励措施,用好职务职级两条通道,调整一批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的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坚持敬业专业干事,始终在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下开展工作,办好“宁化红色·客家讲坛”,增强“八个方面本领”“七种能力”,提高干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二、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严肃查处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群众身边的违纪违法行为,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管理监督,深化“一季一警示”,发挥巡察利剑作用,筑牢基层监督防护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以及省、市、县实施办法,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干部把精力放在一线攻坚、产业发展上。

三、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大力弘扬“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深入开展突破“难、硬、重、新”工作行动,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发展的质量指数、群众的满意指数。紧盯目标任务,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以强力的督查问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事项落地见效。坚持系统观念,完善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中心,持续深化“五比五晒”主抓手、主赛场作用,把着力点放在抓项目上。

一、谋划争取求突破。要积极策划,立足新发展格局,紧盯国家产业政策、重大规划、重点投向,聚“两新一重”、群众“急难愁盼”等重点领域,善于拓展思路,坚持无中生有策划项目,形成更多经济增长点、投资拉动点。要主动争取,立足宁化实际,主动向上对接,争取国家对老区苏区、乡村振兴等方面有更多的项目支持,力争每年各类投资项目争取个数及投资额均占全市10%以上。

二、精准对接抓招商。坚持“合算合规”,深化“一把手”招商、项目团队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机制,着眼补链强链、招大引强,瞄准重要区域、重大活动、重点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大、前景好的产业性项目,加强商机项目策划对接,专业化、精准化推25个特色产业链招商项目,力争每年完成招商引资30亿元以上

三、强化调度重实效。建立完善“一业一专班”挂钩推进、年度重点项目滚动实施、重大项目推进等机制,强化对重大项目建设调度和督查,重点推进列入省市重点计划项目,确保新建项目如期开工,续建项目加快进度,按期完成年度任务。

 

第四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支持各级政府部门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支持群团组织改革,注重发挥好群团组织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巩固全县各族人民大团结。充分发扬民主,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动员全县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实现宁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

 

 第五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坚持贯彻党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按照本次县委全会精神,制定宁化县“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县域规划体系。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县委“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完善考核评价。完善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强化对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民生福祉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监测评估。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在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阶段,要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需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规划实施要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三、加强实施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强化规划执行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强化规划纲要的引导地位,县级专项规划要切实贯彻规划纲要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加强与规划纲要各项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积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挖掘政策潜力,释放政策效应。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坚持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打好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等相关政策组合拳,注重定向施策、精准施策。

四、鼓励全民参与。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健全规划重大事项实施情况公开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评议机制,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实干担当,全方位推动宁化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加快新时代新宁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抄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协。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5月30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