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SM06101-1500-2022-00007 文号 宁政办〔2022〕7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2-03-11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有效 失效 废止
索 引 号 SM06101-1500-2022-00007
文号 宁政办〔2022〕7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2-03-11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15 20:28
| | | |
政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1日  


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宁化县地处福建西部,面积2407.54平方公里,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宁化地势开阔、山水灵秀、气候宜人,为闽江、赣江、韩江三江源头;宁化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宁化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的重要实践地;宁化是客家早期聚散中心,是孕生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神圣摇篮”,是客家人寻根谒祖的“朝圣中心”。

“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乡村振兴、“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宁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方位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机遇期,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科学编制《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宁化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衔接《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三明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基础上,宁化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编制了《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育优势、补短板、激活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对宁化县特色现代农业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十四五”期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产业布局、产业体系。本规划是宁化全县引导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农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宁化全县,包括11镇5乡,土地总面积2407.54平方公里。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成就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宁化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依托“两米两茶一稻种”(即:河龙贡米、薏米、油茶、茶叶、杂交水稻制种)、蔬菜、特色养殖等特色现代产业,以农业品牌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扶贫等为抓手,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培育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促进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201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7.79亿元,增长4.2%;2017年总产值达49.08亿元,增长4.3%;2018年总产值达42.96亿元,增长4.4%;2019年总产值47.81亿元,增长4.3%;2020年总产值49.67亿元,增长3.8%;2016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8元,增长10.3%,全市排名第一;2017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1元,增长11%,全市排名第一;2018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4元,增长9.2%;2019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3元,增长10.5%;2020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04元,增长6.7%。

宁化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承担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任务,建立了覆盖全面、调查准确、上报及时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对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竹蝗、萧氏松茎象、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等11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调查,及时上报监测结果,及时发布动态与短期预报,为科学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维护森林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度,宁化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荣获“全国先进测报点”称号。

二、农业产业园加快实施

(一)创建宁化县市级现代种业产业园

区域(安远镇、水茜镇和中沙乡)内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5300亩,有关种业发展的农民合作社6个,杂交种子生产经纪人12人(含个人和组织),引进了中种集团、荃银高科、金色农华等10家国内具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在园区设立稳定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宁化县制种面积已超过现有国家级制种大县标准。

(二)创建现代茶业产业园

创建区域为城郊乡、中沙乡、石壁镇等3个乡镇,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园区茶园面积约2.5万亩,茶叶总产量2100吨,茶叶总产值1.2亿元。园区现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全国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合作社2家;注册商标8个,省级名牌商标2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1家,SC认证企业4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3个,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示范点8个。

(三)创建宁化县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五新”入户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率达60%以上,良种覆盖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全市前列水平;创建区域现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家庭农场48家;创建区域共有农业“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企业8家、11个产品。

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一)生态农业不断创新

肥料使用减量增效,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病虫防控绿色高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二)科技兴农深入实施

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依托福建“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67个村级“益农信息社”,为农民提供电话咨询服务。深化技术培训,紧紧结合农业项目和农时,组织各方面农业专家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186个农作物新品种进行展示示范,全县推广省级主推品种35.2万亩。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宁化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实际,开展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三)农田建设持续改善

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规划布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多措并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民生工程。“十三五”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1.7万亩。

(四)农产品安全不断加强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和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抓住质量兴农主线,坚持“产”“管”并举,抓好源头管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农业改革持续发力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

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截至2020年5月底,宁化县经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705家、家庭农场有476家;有合作社联合社6家。累计宁化县有国家级示范社4家(监测合格3家),省级示范社25家,市级示范社34家,县级示范社50家;省级示范场19家,市级示范场25家,县级示范场35家。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完成时序任务

共完成全县16个乡镇210个行政村实测承包地面积47.95万亩,完成打印并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6.53万本,占比99%;完成确权成果工作“回头看”,并顺利通过市级检查验收;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的“一户一档”纸质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目前正进行“一户一档”电子化档案扫描工作。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2018年1月31日成立宁化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10月底完成全县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村级公示确认工作。2019年9月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共完成成员身份确认户数7.34万户,成员人数33.31万人。2019年12月完成210个村的资产量化与股权设置工作。2020年4月完成210个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工作及210个行政村清产核资成果验收工作。2020年5月底完成210个行政村2018、2019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

五、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对照“十三五”期间的脱贫攻坚目标,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按照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册的4614户13044个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退出23个、2018年41个、2019年6个)、74个贫困空壳村(2017年退出32个、2018年36个、2019年6个)和3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017-2019年每年各退出1个)已全部退出,2020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省政务网对宁化县等6个符合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标准的县进行公告,宣布我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六、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一)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我县按照《宁化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每年从生态补偿资金中支出30余万元用于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维修和管护,2020年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以及集镇污水处理率达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5%以上。

(二)合理实施农村改厕

加快公厕配套建设和改造步伐,2020年新建乡镇公厕4座、农村公厕38座、500户三格化粪池,到2020年底全县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座水冲式公厕与全县常住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三)强化村庄垃圾治理

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进一步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加强村庄日常保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全覆盖。

(四)破解“建新不拆旧”难题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规定,加大存量破旧农村附属房、猪圈、烤房、乱搭盖、村庄杆线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力度,结合土地增减挂钩,依法依规拆除违法、无序搭盖物以及破旧附属建筑。

表1-1      宁化县“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十三五完成情况

备注

增加值

年均

增长

农业
供给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60.42

47.7122

因实行农普数据,故不作比较

 

粮食产量

万吨

20.90

17.74

蔬菜产量

万吨

29.05

31.46

水果产量

万吨

5.9146

1.858

茶叶产量

万吨

0.281

0.266

 

食用菌产量

鲜品

万吨

0.4505

0.6240

0.1735

6.73%

 

干品

万吨

0.1045

0.2430

0.1385

18.39%

肉类产量

万吨

23458

21567.13

-1890.87

 

禽蛋产量

万吨

839

3081.1

2242.1

29.71%

 

奶类产量

万吨

 

水产品产量

万吨

0.994

1.062

0.068

1.33%

 

农业产值

亿元

25.20

26.92

1.72

1.33%

 

畜牧业产值

亿元

6.43

8.761

2.331

6.38%

 

渔业产值

亿元

1.881

2.1112

0.2302

2.34%

 

质量
安全

农业三品认证

15

32

17

16.36%

 

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1

4

3

31.95%

 

农业科技与装备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0.56

20.8768

0.3168

0.31%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

63.36

73.7

10.34

3.07%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5.6

98.7

3.1

0.64%

 

土地流转面积占比

%

21.27%

25.50%

0.0423

3.69%

 

农民发展和收入

农民培训

万人

0

0.752

0.752

15年无培训任务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370

17904

6534

9.51%

 

培育职业农民

0

581

581

15年无培训任务

农业
生态

测土配方施肥

万亩

40

79

39

14.58%

 

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

%

44.9

 

美丽乡村建设

23

0

 

农业
经营
主体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亿元

(只有一家规模企业)

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

亿元

(没有统计数据)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30

49

19

10.31%

 

家庭农场示范场

9

35

26

31.21%

 

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

28

19

 

 

第二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宁化县农业农村发展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农”工作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系统观念,融入协同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目标任务。

一、发展机遇

(一)宏观形势变化带来战略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宏观层面的战略背景和总体判断。从国际来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农产品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在国际循环不畅的情况下,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十四五”时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战略机遇期的内生性、可塑性和延展性显著增强。

(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基础条件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率先完成,农业农村应对风险与挑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三)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机遇

“十四五”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将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为高端农产品消费带来机遇。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高端农产品公共品牌,总量逐年递增,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其需求机遇凸显。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在产业增效、产品提质、生态改善、制度创新等方面切实发力。

二、制约因素

(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宁化县大部分现代农业企业,都是以农业产品初生产为主导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过分重视其农业生产,而忽视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无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农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土地流转、农资、人工工资等生产性支出一直在上涨,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造成非生产性支出也处于高位,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现实的困境是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人才短缺。本地目前没有足够吸引年轻人留下来、待得住的产业,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资金投入受到制约

现代农业的建设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快乡村建设的步伐仅仅依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宁化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急需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四)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规范,对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为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加快农业农田标准化、品种优良化、生产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契机,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安全相统一,推动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

二、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乡村集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培植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销衔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探索具有宁化特色的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四、强农惠民,共建共享

坚持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善治新格局,促进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群众,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市场导向,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业产业集聚;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对接,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把农业产业做出特色,做优品质,打响品牌,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的留给农民,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六、合作兴农,开放发展

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需动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坚持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利用好县内县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更加健全,支持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对台合作与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到202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0元、年均增长8.5%,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并走在省市前列,将宁化县打造成闽西北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2035年宁化县农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按照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到2025年,力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特色产业优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

全面落实“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主要农产品结构,提高生猪、蔬菜、食用菌、禽、蛋等农副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71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17.74万吨左右;稳定生猪产能,存栏稳定在20万头,猪肉年产量稳定在6万吨左右。

农业产业特色优势全面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建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强镇和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全县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资源保育与修复不断推进,减肥、减药、节水、减膜取得重要成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完成省市下达指标,实现零增长。

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具、新产品及专用型农机具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采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补助+农户自筹”的方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7%。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落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实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增“三品一标”获证产品15个,打响河龙贡米、宁化薏米农产品品牌。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升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年均增长8.5%,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

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进农村产品与互联网结合,推广灾害预警服务、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投融资服务。到2025年,实现“互联网+”应用全面推进,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加完善,争创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智慧园2~5个,新增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10个;培训高素质农民4550人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6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7家,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加快一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项目建设,发展农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到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农业二三产比例稳步提高,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远景目标

到2035年,宁化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全面优化,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展现“机制更活、产业更优、百姓更富、生态更美”的宁化新面貌。

四、发展指标

 

专题1  “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49.67

61.9

4.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904

27000

8.5%

优势特色农业镇村

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1

3

24.57%

一村一品示范村

8

32

31.9%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成高标准农田

万亩

4.22

25

42.73%

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万亩

5

农业

设施装备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0.8768

21

0.12%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73.7

77

0.88%

农业数字化升级改造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3

10

27.2%

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智慧园

0

2-5

农产品

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

%

97.5以上

98以上

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11

25

17.8%

三品一标认证

36

45

4.56%

农业

绿色发展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5

95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3.8

95

0.24%

农膜回收利用率

%

84.5

85.0

0.1%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9

25

5.6%

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

37

49

5.78%

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

30

42

6.96%

培训高素质农民

人次

1550

4550

24%

 

 

 

 

 

 

 

专题2  “十四五”五大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高优粮食

河龙贡米

面积

万亩

5

10

14.9%

产量

万吨

2

4

14.9%

宁化薏米

面积

万亩

5

10.8%

产量

万吨

0.57

2

28.5%

高标准制种田

面积

万亩

3

5

10.8%

现代烟草产业

烟叶

面积

万亩

8.85

12.17

6.58%

产量

万担

21.079

28

5.84%

上缴税收

万元

7983

12000

8.49%

精致园艺产业

水果

面积

万亩

2.41

3

4.5%

产量

万吨

1.858

2.3

4.4%

蔬菜

面积

万亩

20.05

22

1.9%

年产值

亿元

5.3

8

8.58%

茶叶

面积

万亩

3.73

5.3

7.3%

产量

万吨

0.266

0.6

17.7%

食用菌

规模

亿袋

0.458

0.57

4.47%

产量

万吨

2.81

3.5

4.49%

特色林业

林竹产业

产值

亿元

37

48.3

5.5%

林下经济

产值

亿元

7

8.5

4.0%

花卉苗木

产值

亿元

12.6

17.2

6.4%

油茶产业

产值

亿元

2.1

3

7.4%

生态养殖

渔业

产量

万吨

0.8927

1.04

3.1%

产值

亿元

1.775

2.08

3.2%

生猪

出栏

万头

19.45

40

15.5%

产值

亿元

3.3065

6

12.7%

肉牛

出栏

万头

2.3768

3

4.8%

产值

亿元

0.9887

1.3

5.6%

肉羊

出栏

万头

2.2

3

6.4%

产值

亿元

0.0677

0.1

8.1%

 

 

 

第三章 优化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根据宁化县构建“一轴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结合宁化县总体功能分区、农业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打造“一心四区多点”的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打造乡村振兴“强引擎”。

第一节

根据宁化县农业发展现状,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打造“一心四区多点”的农业生产布局。

“一心”是指以翠江、城郊、城南为核心的近郊休闲农业发展核心,主要以农副产品供应为基础,形成集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研发多方向于一体城区菜篮子基地。

“四区”指东部现代化农业种植区,包括泉上镇、湖村镇,主要发展机械现代化耕种,建设烟叶集中种植区、蔬菜产业集中区和特色水果采摘园基地;西部特色农业种植区,包括石壁镇、淮土镇、济村乡、方田乡,主要以种植油茶、薏米、白莲、食用菌、设施农业、林下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包括安乐镇、曹坊镇、治平畲族乡,主要发展以种植笋竹、花卉、林下经济为主的生态农业;北部传统农业种植区,包括安远镇、水茜镇、河龙乡、中沙乡,主要以优质粮食种植为主,蔬果种植为辅。

“多点”是指宁化各个乡镇优势农产品以及农业林业拓展休闲、研发等农业节点。主要包括河龙贡米、淮土油茶、安远制种、中沙富硒果蔬、安乐谢坊花卉、治平林下经济、曹坊朝天椒、翠江休闲农庄、安乐笋竹等。

第二节 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围绕主导产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的要求,抓好种业、茶叶、水果、蔬菜、生猪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将宁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特色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镇域内基础扎实和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在现有“两米两茶一叶一稻种”基础上,提炼宁化当地农产品故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居民增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镇(乡)聚集,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配送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公共服务。强化品牌宣传营销,加强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加大河龙贡米、淮土茶油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广力度,注重与旅游市场营销、赛事活动举办等工作相融合,培育更多农业“金字招牌”,全力抓好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积极对接引进更多新项目、好项目。到2025年,新增国家地标产品2个以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强镇3个。

第四节 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

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根据乡村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种养习惯等,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形成产业互补、优势互补,形成一村一品,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发生,激发村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特色品牌、培育经营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32个。

  

第四章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地域资源禀赋和原有优势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做强五大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做大“两米两茶一叶一稻种”特色现代农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加快培育高优粮食、生态养殖、精致园艺3条特色产业链,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第一节 做优做强五大优势特色现代农业

一、高优粮食产业

河龙贡米。以河龙乡、安远镇、水茜镇、曹坊镇、中沙乡、城郊镇、济村乡等为重点发展区域,支持城郊镇以河龙贡米为主导产业,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以“一心一基地”为载体,打造河龙贡米全产业链产业基地。围绕质量安全、品牌增值、壮链强链,推进河龙贡米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宁化的一张名片。以“贡米精品示范区”辐射全县其余乡镇,不断提升高质量种植面积;以“区域试验园”,筛选符合贡米产业化开发的优良新品种,研发推广适宜贡米生产的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和新农具,为贡米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品种支持;以“生态文化休闲园”,将贡米生产与休闲观光相结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发展,丰富稻米文化内涵;以“贡米加工产业园”提高稻米产业加工规模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推进稻壳、碎米、米糠和米胚等副产品生物科技工艺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亿元;重点打造伊盆系列河龙贡米及闽客农系列优质大米品牌,扶持壮大“三明河龙贡米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内培育成省级、2030年内培育成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集种植、加工、乡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河龙贡米现代产业园。

宁化薏米。以石壁镇、淮土镇、城南镇、水茜镇、安远镇等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托龙头企业,推进薏米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广薏米“五新”技术,积极发展设施薏米,提升品牌效益。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力度,选育更具优势的薏米品种。拓展薏米精深加工,丰富薏米制品,加大对薏苡天然保健作用的开发,将薏米的加工转向制作糕点、糖、酒、醋、饮料等轻工食品,进而研究开发薏米航空食品、美容品、医药与保健品、浴用剂等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优质薏米产业链。持续打造“宁化薏米”品牌,围绕“生命健康之禾”与“客家文化”,宁化薏米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薏米品牌文化的设计与创建,设计出独特的、能体现宁化地方文化元素的产品商标与包装设计,筛选出能体现地域特色和绿色生态特点的品牌名称及广告语,持续品牌宣传,打响“宁化薏米”品牌。加快发展薏米深加工,引进高端营销企业,进一步提高宁化薏米在流通领域的知名度。到2025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亿元;打造“金糯薏米”等品牌,引进1家亿元以上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4个百亩“翠薏1号”规范化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县内薏米产品无公害产品率达100%,确保3~5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水稻制种。持续加大宁化县“稻种基地”建设和管理力度,切实维护基地生产秩序,力争列入“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名单。围绕把宁化建成三明第二个种业大县目标,加强与知名种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延伸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链,布局建设种子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和种子产业区域服务中心,并引导种业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提高种子生产基地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制种企业,重点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示范带动其他种业企业发展,提升本地种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引领宁化县水稻制种再上新台阶。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种子全程可追溯机制,推进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种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为全面提升种业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到2025年,建设5万亩高标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力争把宁化建成三明第二个种业大县,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专题  高优粮食产业重点工程项目

1、河龙贡米产业园二期项目。预计投资3亿元,包括河龙贡米种植区域农田机耕路提升改造、河龙贡米种植户新技术培训、贡米种植户种子和农资补贴。建设日烘干能力300吨的潮粮烘干房及烘干设备。建设河龙贡米科技研发楼及种子公司,新增3座标准低温平房仓,建设低芥酸稻米胚芽油生产线、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新增米粉米乳自带生产线各一条,新建成品库房1000平方米。

2、薏米产业化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建立标准化薏米种植基地5万亩,建立亲本提纯及良繁基地500亩,建设绿色高产栽培示范片3-5个,建设薏米烘干中心5个,薏米仓储中心2个,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年加工1.2万吨薏米仁、薏米食品、薏苡酯及薏米多糖等系列产品。

3、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包括建立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万亩;规划工业用地60亩,总建筑面积4.3万㎡,建设年产1000万公斤种子加工生产线及仓储中心、交易中心、新品种试验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配套建设加工厂房、办公楼、住宿等附属设施。

二、现代烟草产业

围绕“提升烟叶生产新水平”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新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万担乡、千亩村”建设,将计划指标、生产资源、政策性补贴等向核心乡镇、重点村倾斜,优化烟叶种植区域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烟叶种植集中度。坚持“以烟稳粮、以烟固粮、以烟促粮”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产业综合体建设,持续抓好烟叶+优质稻、烟叶+水稻制种产业融合发展,开展16.84万亩永久稻烟田建设,提升稻烟田地力、提高稻烟品质、促进烟农增收、实现稻烟协同发展。着力提升翠碧一号特色优质烟叶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中棵烟、平衡度、成熟度”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构建更加完善防灾减灾体系,聚焦成熟采烤和配套烘烤两个薄弱环节,持续推进优化结构,提高对工业原料需求的响应能力。深化工商合作,巩固安乐、水茜、淮土、泉上四个基地单元建设成果,着力高标准示范片建设,建设石壁陂下、曹坊滑石、湖村邓坊等三个江苏中烟烟叶基地科技示范片,落实特色优质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优化烤房性能、成熟采收和配套烘烤技术,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生产水平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力争收购烟叶28万担,实现年产值5.6亿元以上。

三、精致园艺产业

茶叶。大力宣传推广“孔坑茶”区域品牌,打响宁化生态茶知名度,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重点扶持产销、品牌一体的龙头茶企。以城郊镇、中沙乡、湖村镇、泉上镇为重点核心发展区域,每年新建高效生态茶园0.2至0.3万亩,建设绿色食品茶基地1.2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0.3万亩,到2025年全县生态茶园面积达5.3万亩,产量6000吨,产业链产值7亿元。

蔬菜。优化发展宁化地方特色蔬菜“辣椒、槟榔芋、淮山等”为重点,发展设施智能温控大棚蔬菜基地和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创建蔬菜生产强县为目标,至2025年,完成特色优质蔬菜复种面积22万亩,年产值达8亿元以上。全县建设薯芋类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辣椒类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反季节瓜菜类、豆类、叶菜类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近郊乡镇建设常年上市供应的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建设现代大棚蔬菜保护地蔬菜基地5000亩。2025年内建成蔬菜基地采后处理中心5个,建成50吨的冷库20座,100吨冷库20座。2025年内引进一家蔬菜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净菜市场建设,提高蔬菜附加值。

食用菌。在东片和北片乡镇重点发展姬松茸、蘑菇、草菇、大球盖菇,西片和南片乡镇突出发展新代用料栽培竹荪、金针菇、茶树菇,近郊乡镇大力发展香菇、平菇、毛木耳等菜篮子菇类,发展食用菌设施化生产、新型代用料应用,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成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1家以上,食用菌鲜品产量达3.5万吨,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

特色果业。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果树品种结构调整工作,争取在2025年前,优质特色果品产量达到全县果品产量的30%;打造宁化果业品牌,重点扶持中沙富硒柑桔基地发展;扩大品牌带动效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争取在2025年,全县生态果园面积达3万亩,产量2.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果业,到2025年设施果园面积达2000亩,设施果业产值达到3000万元;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创建品牌,培育品牌,争取到2025年全县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龙头企业占全县龙头企业总数的50%。

专题  精致园艺产业重点工程项目

1、温室大棚蔬菜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亿元,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1500亩,温控大棚1200亩及附属配套设施。

2、茶叶产业化项目。预计投资1.1亿元,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5万亩,其中绿色茶园示范基地2万亩,建设茶园道路100公里,改造清洁化加工厂房15家,购置全自动不落地生产线1条、加工设备20套。

四、特色林业

林竹产业。到2025年,全县组建80家以上经营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家庭林场、20家以上经营面积达5000亩以上的股份合作林场或其它林业新型经营组织,稳定宁化县森林覆盖率。积极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扎实推进竹业一产提质增效,发展壮大现有林业企业,整合木材加工企业,创新精深加工木竹制品项目,依托联创精工、旺鑫竹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竹板材、竹家具、竹工艺开发等,2025年全县林业工业年产值达77亿元以上。

林下经济。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推广林下特色药用植物种植加工,加快发展中药材基地、特种经济林和天然香料植物种植基地。引进1~3家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加强对生物医药资源的加工提炼和综合开发,重点推进华重楼、三叶青、虎杖、黄精、黄花远志等药用植物和道地药材等生物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

花卉苗木。调减产能过剩的观赏苗木,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鲜切花、盆栽植物、新优苗木和食用药用花卉,2025年实现花卉苗木总产值17.2亿元,新增产值4.6亿元。

油茶产业。以淮土镇、石壁镇、安远镇、曹坊镇为重点发展区域,带动全县油茶产业发展。稳步扩大油茶造林面积和低产油茶林技术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推广高位换冠嫁接技术,对树龄过老、衰退严重的老油茶林,利用优良油茶品种进行换冠嫁接,通过集约化管理,恢复和提高开花结实能力,达到高产稳产目的。扩大油茶新种面积,全面推行良种良法,提升油茶品质和产量。扎实做好“宁化茶油”品牌培育工作,配合科研机构,对山茶籽、山茶油品质进行科学检测,作出科学的品质认定。在省内外大中城市举行宣传推介活动,广泛宣传“宁化茶油”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5年,油茶面积达20.2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打造“淮土茶油”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有机绿色产品,做强做优集种植培育、深加工、观光旅游等一体化油茶产业链,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五、生态养殖业

畜禽养殖。以抓生猪稳产保供、建设闽西蛋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全面推进养殖业综合高质量发展,加快现有生猪规模养殖场稳产达产,重点推进蛋禽全产业链发展,适度发展草食动物养殖,抓好养殖产业标准化、环保化、链条化建设,加快补齐加工短板。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生猪存栏达20万头,蛋鸡存栏150万羽,牛存栏3万头,羊存栏3万头,其他草食动物4万头(只、羽),实现肉蛋奶总产量4万吨,畜禽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亿元。

水产养殖。大力引进和推广渔业“五新”技术,促进宁化县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巩固池塘、水库养殖,建设工厂化养殖基地、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到2025年,巩固池塘养殖6000亩、水库养殖8000亩,建设鳗鱼工厂化养殖基地20万平方米,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800亩,全县水产品产量达1.21万吨,渔业产值达2.42亿元。

专题  生态养殖产业重点工程项目

1、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5亿元,建设现代化猪舍(含设备),配套建设饲料厂、有机肥厂,预计年出栏10万头。

2、蛋鸡工厂化养殖建设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建设蛋鸡工厂化养殖企业5家,标准化鸡舍15幢,购置设备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3、蛋禽加工、销售等产业链项目。预计投资0.8亿元,建设蛋禽冷藏、包装、加工、销售等设施设备及有机化肥生产设施设备。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一、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

通过积极争取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资金规模和扩大项目实施区域,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和改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依托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草药、茶叶、畜禽等主要生产基地,支持新建或改造预冷、保鲜、烘干、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中心和冷藏点,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水平,促进农产品大幅减损增效。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农超对接”等产销模式。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衔接、互联共享。

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围绕五大特色优势农业,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主食加工业发展,加强农产品综合利用,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支持现有农业加工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竹木制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笋竹精深加工,扶持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质材料等林业新兴产业。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专题  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工程项目

主要包括河龙贡米产业园、薏米产业化、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茶产业化、牲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等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左右。

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一、畅通流通渠道

借力“互联网+”,依托供销、邮储、“村淘”、“益农信息社”等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大力推出农特产品,促进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供销合作社要利用长期扎根农村的先天优势,挖掘优质农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帮助农民解决电商落地、网购进村、物流入户等“买难”问题。邮政公司利用快递、门店等为农业经营组织提供仓储、配送、信息服务、代收货款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物流服务。县电商产业园围绕服务三农搭建好“村淘”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实现由买到卖的转变;对农产品品牌注册、设计包装给予奖励;针对本地农产品,协调统一供货,统一供应商,做好统一品控,达到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依托水茜智慧物流北部物流中心,为农副产品的销售运输提供保障。争取省市资金推进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开展水果、蔬菜、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标准化产地预冷集配、低温加工仓储配送和冷库设施等设施建设、改造。鼓励绿色环保冷藏冷冻设施设备与技术应用、探索以“宅配”服务模式为主冷链配送服务模式。在产业重点镇、中心村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进行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动一批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到2025年,实现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明显提升,产后损失率显著下降,仓储保鲜冷链信息化与品牌化水平全面提升,产销对接更加顺畅。

专题  农产品流通重点工程项目

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投资约5000万元,新建500立方米标准冷库20座、新建处理中心4个、新增冷链物流车两辆,购置冷藏设备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四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培育产业新业态和产业集聚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餐饮、休闲观光及其他农业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农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农民增收。

一、构建全产业链

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加快补齐加工短板,组织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推动大型畜禽养殖企业与饲料兽药企业、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开展联合,实行全产业链经营。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立足全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龙头企业等优势,以中央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为重点,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奖励办法,推进“线上招商”,借力“平台招商”,谋划、引进一批农业高技术、高增长、高价值的企业入驻宁化县。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育河龙贡米和薏米等2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到2025年全产业链年产值达7亿元,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

二、实施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行动

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五百工程”。围绕“两米两茶一叶一稻种”,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规模化生产,做大特色现代农业规模,加快补齐加工短板,到2025年建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30个,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4个,打造2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3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农业+工业”、“农业+旅游”等新业态,促进现代农业与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从物质向精神文化功能拓展。精心打造石壁现代农业园、杨边村碧野乡村休闲旅游、聚龙阁森林康养基地、南岭清秋森林康养基地、淮土大坑垅生态农场、膳品源高山蔬菜种植基地及采摘观光旅游、山水田园生态农业、怡然园家庭农场、牙梳山省级保护区、畲药采集科普园等系列乡村旅游景点,推出乡村旅游新产品。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点,有效开展体验活动,融合科普馆、博物馆等旅游因素,推动“农业+旅游”更好地融合。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融合客家小吃与农业发展,加快中央厨房、冷链、半成品菜发展,丰富餐饮生态,推动预制菜往餐企、餐饮食品化方向拓展。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乡村产业聚集区。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采摘园

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推进茶业、种业等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茶叶、水果、蔬菜、生猪等4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144个“十四五”重点项目为抓手,重点推进河龙贡米产业园二期、国家级杂交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温室大棚蔬菜建设、茶叶产业化、中草药种植加工、3万吨猪肉食品全产业链、60万只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等项目建设,新增投资13.8亿元。加快推进宁化河龙贡米、宁化薏米等2个福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发展。

 

第五章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一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高标准化农田建设

根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加大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围绕以提高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为重点,落实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理,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测、评价和管护,健全高标准农田维护管理机制,实现农田持续高效利用。到2025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农作物秸秆还田10万亩。

专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行动计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提质工程。重点在城郊镇、湖村镇、石壁镇等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提质。

序号

实施区域

工程名称

重点任务

1

城郊镇

城郊镇连屋等13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99.55公顷

2

湖村镇

湖村镇陈家等9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09.21公顷

3

方田乡

方田乡村头等7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47.81公顷

4

石壁镇

石壁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完成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473.51公顷

5

曹坊镇

曹坊镇黄坊等3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23.22公顷

 

 

二、完善农田配套设施

统筹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规模化发展以滴灌、喷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完善农田道路,根据机械作业需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改善农田输配电设施,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至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完成5000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三、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力发展适合宁化山区丘陵作业的新型农机、林机设备,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实施农机化水平赶超和农机装备升级行动,加大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示范推广,重点补齐水稻制种机插等短板环节,提升主要农作物全程化机械水平。健全老旧、高能耗农机报废及更新制度,加快农机产品升级换代,扩大中高端农机产品配比。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机械化技术培训,推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至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以上。

 

专题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工程

1.高优粮食产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倾斜,推进田地耕整、集中育秧、机械插秧、施肥喷药、机械收割及烘干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扶持发展机械插秧,解决全程机械化短板。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代收、代烘干全程社会化服务。

2.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提升工程。与科研院所、农机企业开展合作,集中力量突破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瓶颈,大力推广机械化育秧、机插秧、机械授粉等轻简化制种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制种大户牵头成立农机合作社,创新机械化生产服务方式,带动制种农户,提升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大户、农户等购置、更新装备,提升全程机械化制种效率。

四、加强设施农业建设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因地制宜引进钢架大棚、玻璃温室和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等设施,配备应用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物联网等装备,提升水、土、肥的利用率,推进农业“设施增地”和“节水增地”。重点发展园艺设施栽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畜禽规模设施养殖和水产设施养殖,并建立一批高档次、高质量、高效益的设施农业基地。至2025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2万亩以上。

 

专题  设施农业提升工程

1、薏米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建立标准化薏米种植基地6万亩,建立亲本提纯及良繁基地500亩,建设绿色高产栽培示范片3-5个,建设薏米烘干中心5个,薏米仓储中心2个,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年加工1.2万吨薏米仁、薏米食品、薏苡酯及薏米多糖等系列产品。

2、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产建设项目。建设现代化猪舍(含设备),配套建设饲料厂、有机肥厂。

3、蛋鸡工厂化养殖建设项目。建设蛋鸡工厂化养殖企业5家,标准化鸡舍15幢,购置设备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4、温室大棚蔬菜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1500亩,温控大棚1200亩及附属配套设施。

第二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生态种养、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和农业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依据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推进以三明学院、市农科院为主的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通过参与每年举办的中科院(三明)科技成果对接、全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对接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完善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机制,以“悬赏制”方式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生态种养、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推进特优农产品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平台建设。

专题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引进福建省华安种业、福建神农大丰、湖南隆平种业、北京金色农华等种子企业开展种子生产,建立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配套、育繁推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培育1-2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宁化设立种子生产基地。

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继续建设一批农业“五新”示范基地,做好“五新”技术推广。推广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引导和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培养农村科技能人或职业农民,重点以农业科技大户为主体,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形式,培训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能人等急需的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挂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大财政投入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云平台,扩宽服务手段,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第三节 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一、推进农业基础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

    依托全国统一的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为品种选育、产业发展、行业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持。推进宅基地分配、审批、流转、利用、监管、统计调查等信息化建设,及时完善和更新基础数据。健全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农业补贴发放、投入品监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家庭农场名录等系统,按照“部级统一部署、农业经营主体一次填报、多级多方共享利用”的方式,完善经营主体身份、就业、生产管理、补贴发放、监管检查、投入品使用、培训营销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基础数据,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测。

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

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提升田间管理、良种繁育、绿色种养、订单跟踪等智能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围绕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和休闲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综合应用。推动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建设,围绕食用菌、茶叶、蔬果、畜禽等特色产业,遴选一批产业规模大、经营理念先进、信息化应用基础好、现代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申报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储备项目。

 

专题  智慧农业提升工程

1、种业数字化。加快种业大数据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维度分析、智能评价模型,开展涵盖科研、生产、经营等种业全链条的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建设智能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在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区、水产苗种场区中的应用,建设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项目,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

2、农业智慧园区建设。围绕茶叶、畜禽、果蔬、食用菌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等新建扶持1个现代农业智慧园。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卫星遥感等信息化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推动农业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深度融合。

3、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种植、种业、畜牧业、渔业和休闲业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覆盖面。至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达10 个。

三、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统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鼓励农产品上网经营,推动名特优农产品网络营销,积极参与“全闽乐购·乐购三明”“八闽美食嘉年华”“逛吃三明”“山货上头条”等平台推介活动。推进宁化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乡镇、村,创建“电商镇”“电商村”,打造“客家祖地”县域电商品牌。满足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物流仓储、网店运营、商标注册、营销推广、小额信贷等服务。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信息化改,依托互联网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鼓励发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销、微信营销等新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认养农业、都市农业、分享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

四、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

引导益农信息社与农村电商服务点融合发展,共享服务网络和设施,使农村公益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信息服务工作延伸到全县,实现信息精准到户、服务便利到村。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广“福建 12316”微信小程序,为各类经营主体灾害预警、农田农情监测、病虫草害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鼓励农民积极运用专家在线咨询会诊、三农政策解读等功能。

五、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农村宽带、光纤、移动网络、卫星网络等基础设施覆盖面,满足农业用网需求。统筹推进信息通信、广播电视网络与道路、电力、冷链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协同融合。

第四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打造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示范区

发挥宁化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示范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成熟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走出一条绿色有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升绿色养殖水平,科学布局畜禽养殖,促进养殖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总结推广牧沼果、稻鱼综合种养、林下种养、池塘生态混养、大水面增殖、稻草和茶树枝杈栽培食用菌等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

二、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修复

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按要求落实“进出平衡”,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现有生态林保护,推行生态公益林“占一补一”。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将重点区位内的商品林逐步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加强干流、一级支流为主的江河两侧及水库周边一重山的造林、补植、抚育和封山育林,提高交通主干线沿线及一重山造林绿化美化水平。

三、着力遏制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建立一批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转变施肥方式结构,推广新型高效肥料,推进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继续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积极发展绿肥种植。提倡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按照“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循环经济

试点。至2025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达到90%,化肥、农药施用量相比2020年减少10%。

四、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思路,全面深化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至2025年,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开辟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建设秸秆还田示范基地,对秸秆进行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配合建设农田堆沤肥设施,提高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实效,到2025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9万吨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提高农膜回收率,推广农膜残留污染防治农艺技术,组织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实施废弃农膜回收资源化再利用,到2025年,全县农膜使用量不超过6000吨,回收率达85%以上。   

五、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控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广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着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通过采取太阳能杀虫灯、昆虫性诱捕捉技术和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特别是减少除草剂泛滥使用。推行农药包装物回收制度。通过综合防治,至2025年,农作物病虫草鼠防治有效率85%以上,病虫草鼠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重点做好草地贪夜蛾、红火蚁、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发生的动态监测。在全县东南西北片各设定监测点。通过推广人工智能监测设备,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植保技术,大数据应用数据,获得全国联网数据库。

专题  减量化施肥和耕地质量提升项目

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推广减量化施肥和耕地质量提升,推广测量配方施肥每年45万亩,计225万亩,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每年2万亩,计10万亩。

 

第六章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行动

一、培育龙头企业

加大财税、用地、金融、电力等政策扶持,支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5年内培育产值超5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产值超1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2家。

二、开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开展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不断夯实项目滚动接续基础。结合宁化实际,打好招商“组合拳”,提升招商实效,善于“无中生有”,注重“新老兼顾”,突出“招大引强纳新”,坚持“合规合算”。突出抓好“两米两茶一叶一稻种”、七叶一枝花等特色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三、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持续创建宁化县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打造成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的重要平台,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组建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展水稻、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对接与合作,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优质台资台企。

第二节 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

一、打响特色农业品牌

充分运用地质资源调查成果,挖掘、发挥湖村、治平富硒富锌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高附加值农产品,提升农业实效。持续打响“两茶两米一叶一稻种”品牌,以河龙贡米、宁化薏米、宁化茶油、孔坑贡茶等优势特色产品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的整合与塑造。挖掘提炼宁化农产品故事,强化主流媒体宣传造势,做好新媒体“带货”文章。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品牌推介活动,用好林博会、茶博会等省内展会平台,在客家国际大酒店、迎宾大酒店等场所开设品牌展示窗口,扩大宁化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围绕建设“两茶两米一叶一稻种”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建和完善一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生产设施、生产过程标准化,实现绿色做强,特色做优,产业做大。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每年力争新增“三品”认证3个以上。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GAP、HACCP、ISO9000、ISO14000认证。到2025年,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35个以上;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等种养标准化企业14个以上;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35个;创建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省级农产品优势区3个,鼓励有条件的争创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加大“两检合一”“检打联动”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问题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到2025年,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等投入品购、销、用全程监管。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电子化管理方式,推动进入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主要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全部实现“一品一码”,扎实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

四、健全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

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快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优质品率30%以上,每年推广绿色高效新技术3万亩,发展优质稻25万亩。至2025年,完成23.7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7.74万吨以上。

第三节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养

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从事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培养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办法,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农业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利用雨露计划、农村青年创业、“阳光工程”等项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动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至2025年,培训高素质农民4550万人次,年均增长24%。

第四节 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台湾农林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等“五新”的引进推广,重点在河龙贡米、薏米等产业领域加强与台湾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优化宁化县农林业品种的产业结构,带动产业品质的提升。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工程,充分发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及畲乡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文化、体育、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推进产销一体化建设

结合“两米两茶一叶一稻种”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河龙贡米、薏米、水稻制种、茶叶等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蔬菜产销信息监测和发布,建设产销一体化示范基地,对接蔬菜生产端与商超、社区、食堂、重点客家菜餐饮企业等终端销售,促进产销衔接,实现就近销售。

三、加快发展休闲农业

充分发挥宁化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及畲乡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加快培育石壁杨边村、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闽盛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省级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水乡渔村,重点打造山水田园、蛟湖小镇、新绿金采摘园等休闲山庄以及泉上谢新村、淮土团结村、城南上坪村、安乐谢坊村、中沙下沙村等美丽休闲乡村。

第七章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

第一节 增强农业投入保障能力

一、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

拓宽财政支农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农村产业投资项目,用好用足中央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的政策。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探索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融合的有效模式,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创投基金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运作。发挥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农业类投资平台、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重点支持种业创新、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领域补短板项目。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落实农业直接补贴制度,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继续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补贴,用好用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保证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以及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机具实行敞开补贴。

二、加大农业农村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合理增加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供给。立足三明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现状,通过贷款贴息、专项基金等方式,撬动更多绿色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向特色现代农业。鼓励银行业机构大力推广“福林贷”、“快农贷”、“林权抵押按揭贷”等金融产品,因地制宜地开发叫得响、有实效的绿色信贷产品。探索将符合规定条件的资源类(包括林权、农村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环境权益类(包括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纳入可抵质押物范畴,建立“资产+”绿色融资模式。落实绿色项目多层次银担分险机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高绿色融资担保业务比重和加大增信支持力度,提高绿色信贷担保率。加大农业保险覆盖,巩固提升水稻、生猪、森林保险,扩大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覆盖面,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积极拓展水稻种植及制种保险、烟叶种植保险、养殖险、森林综合保险、设施农业保险、玉米种植保险、蔬菜种植保险等业务,推动农业保险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制定宁化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办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生态农庄后,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

专题  加大农业保险保障

1、水稻种植及制种保险。承保水稻面积约30万亩, 总保险费收入450万元,县级财政不负担。水稻制种保险投保面积为约为2.5万亩,保险费收入210万元。县级财政负担8%,即16.8万元。

2、养殖险(能繁母猪、育肥猪)。能繁母猪、育肥猪总保险费每年收入约200万元,县级财政负担5%,即10万元。

3、设施农业保险、玉米、蔬菜种植保险。预计实现保费收入10万元,县级财政负担20%,即2万元。

第二节 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机制,严格依法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互换并地等多种形式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流向种田能手和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全县农村承包地确权数据库应用平台建设,稳步推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管理,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确权登记制度。强化对租赁农地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租赁农地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等制度。

二、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规则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入市。借鉴沙县区宅基地改革经验,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各项制度,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提升改革实效。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路径,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改革。强化集体“三资”管理,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整合利用各类资金,支持发展支柱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第三节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一、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全面落实监测排查、清洗消毒、省际防堵、调运监管、禁用餐厨废弃物等关键措施,严防发生新的疫情。组织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做到应免尽免。加强草地贪夜蛾、水稻螟虫等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主要作物病虫危害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全面落实林长制,实施松林改造提升,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有效防治率达85%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86%以上。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各级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推行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强化河湖长制,持续推进“五江一溪”、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二、提升农业灾害监测预警服务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局部地区强降雨雷达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强化基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数据集。深化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的合作,加强日常交流,共同推进农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沟通交流,发挥气象信息对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指导的决策支撑作用。加强联合监测、联合会商,对苗情、墒情、灾情和气象条件实施精密监测评估,及时会商分析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及影响,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天气通APP、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资源,优化信息服务渠道,提高信息传播时效,扩大覆盖面,共同推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进村入户。

三、加强农业防灾指导服务

根据气象灾害和作物生育进程,组织农业和气象专家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气象服务人员,共建基层农业防灾减灾队伍。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季节,联合组派专家组和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科学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和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灾后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巡查,确保灾后无大疫。

第八章  强化宁台合作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 深化宁台农业合作

一、推动宁台产业交流

依托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探索创新产学融合的两岸农业农村科技交流机制,加强台湾农业“五新”示范推广,引进台湾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开展水稻、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对接与合作,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重点培育壮大茶产品加工、生物质萃取利用等农业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持续创建宁化县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打造成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的重要平台,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组建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优质台资台企。

二、推动宁台休闲农业融合

    依托海峡论坛、农交会、厦洽会、林博会、泰宁闽台乡村交流中心等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林博会以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对台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向两岸民众大力推介宁化县宁休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森林绿色食品、道地药膳产品等,带动吸引更多的台胞到宁化县康养休闲。发展培育庭院经济,加强与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和知名团队对接合作,支持各地引进台湾休闲农业、民宿运营管理团队与农村合作社共同经营,提升民宿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专题  宁台农业合作

明确宁台产业融合重点产业,并确定具体乡镇、村或者园区作为产业融合示范点,每年实施1-2个涉台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强化试点示范效应。以河龙贡米、宁化薏米、宁化茶油、孔坑贡茶等优势特色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学习台湾技术、引进台资台种,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品牌的整合与塑造。

第二节 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一把手”招商,积极筹备与泉港区对口支援帮扶地区、厦门、福州宁化商会共同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继续推进“宁化‘两米两茶’等农特产品走出去”等系列专场推介活动,积极引进农业资本,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特色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活动,活动以专场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等形式灵活开展。

二、推动农产品“走出去”

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支持种业等优势产业“走出去”,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搭建跨部门综合 服务平台,对接电商平台和行业区域大宗采购项目,深化“闽茶海丝行”等系列经贸活动,帮助企业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扩大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用好多边双边合作平台,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到“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第九章  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各乡镇、县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发展定位,切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到“十四五”末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规划实施工作机构,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好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加强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落实情况的动态监测,建立规划中期评估机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规划内容。各乡镇、县各相关部门要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第二节 政策保障

在国家农业农村法律法规及政策框架下,认真谋划并切实抓好“三农”各项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宁化县“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贯彻落实各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的现有各项惠农支农项目能够落实到位。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强度,探索促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新机制,对技术人员下基层在政策上予以相应保障。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推行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对发展潜力大、业绩显著的涉农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助,给予农业龙头企业在土地利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第三节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发挥支农惠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银行信贷、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投资农业产业;推进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多地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向农业转移,扩大农业产业资本规模,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发挥农村产权融资功能,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各级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保障对基础性、公益性、公共类建设的投入,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产业重点,优化支出结构,引导资金主要向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集中,为宁化县农业“十四五”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四节

加强对农业高端人才、科研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现代农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宁化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涉农研究机构紧密联系,利用外部智力资源,为全县农业发展服务。加深与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扶持,重点培养一批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研人才。加快推进农业技能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本土化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植保机防手、农机手、畜禽水产防疫员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第五节 服务保障

成立县乡两级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指导团队,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加深政府、供销社和农商行合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源,建立农资供应、农村金融、农技推广、农村电商、农产品检测、农机服务等平台体系,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鼓励支持基层创新性、突破性的政策,学习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的政策,搞好政策储备,完善支持农业发展政策体系。鼓励科研院校下基层,集中技术力量和资源要素,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切实解决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产业瓶颈。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资金更多地向经济薄弱地区、农业薄弱环节和普通农户倾斜,更多投入农民直接得益受惠的领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坚持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全产业链、产业融合、绿色生态等高质量兴农的发展模式,从中提炼出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技术、机制等,并加以推广应用。

 

“一心四区多点”农业生产布局






宁化县现代农业(薏米、河龙贡米)产业园功能区布局图



“十四五”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推荐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地点(设区市)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估算总投资(万元)

拟开工时间

项目主要进展情况

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

项目单位

总计

 

 

300860

 

 

 

 

一、基础设施

 

 

79360

 

 

 

 

1

宁化县相对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

宁化县

按2019年度全县总户数89944户的2﹪测算出相对贫困人口1800户,按每个相对贫困户需要产业扶贫资金1万元测算,五年需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000万元。

2021-2025

9000

2020年5月 

已将市级下达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试点资金350万元于2020年1月拨至各乡镇,并于5月份开展了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共确认第一批农村相对贫困人口58户211人。

加大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摸排力度,并及时兑现相关产业发展项目补助政策。

项目乡镇

2

宁化县村财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宁化县

按全县210个行政村的40﹪测算出村财薄弱村84个,在村财薄弱村建设村内道路、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大约用5年时间在村财薄弱村每年投入50万元左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共需建设资金21000万元。

2021-2025

21000

2021年 

拟向上级争取政策突破,争取将村财薄弱村列入补助范围。 

持续对接、跟踪省、市政策。

项目乡镇

3

宁化县客家农资物流园建设项目

宁化县

规划占地120亩,建设农资储备总仓容20000吨,新建农资仓储中心、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厂房、办公楼、住宿等附属工程及配套设施。

2021-2025

12000

2021年7月

完成调查摸底、项目建议书、预可研编制、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项目初步选址。

宁化县客家农资流通协会

4

宁化县饲料加工建设项目

宁化县

建设饲料加工用地100亩,建设仓贮设施、办公用房等,购买加工设备,硬化场地、建设围墙等附属工程。

2021-2025

20000

2021年10月

完成项目策划、预可研编制等前期工作。

项目招商、规划选址、征地等

待定

5

宁化县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

宁化县

每年新建500立方米标准冷库20座、新建处理中心4个、新增冷链物流车两辆,购置冷藏设备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2021-2025

5000

2021年5月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统计设施需求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6

宁化县牲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宁化县

新建分割包装车间2150平方米、排酸车间260平方米、冻结冷库2个520立方米、冷藏冷库1个900立方米、综合办公楼380㎡;购置分割、包装生产线1套,排酸设备1套,冻结设备2套,冷藏设备1套,冷链运输车10辆,可视化监控1套。

2020-2021

4360

2020年5月

主休工程开工建设,包括分割包装车间、排酸车间、冻结冷库等。

采购设施设备

宁化县城南牲畜定点屠宰厂

产业振兴

 

 

159000

 

 

 

 

1

宁化县河龙贡米产业园二期项目

宁化县

河龙贡米种植区域农田机耕路提升改造、河龙贡米种植户新技术培训、贡米种植户种子和农资补贴。建设日烘干能力300吨的潮粮烘干房及烘干设备。建设河龙贡米科技研发楼及种子公司,新增3座标准低温平房仓,建设低芥酸稻米胚芽油生产线、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新增米粉米乳自带生产线各一条,新建成品库房1000平方米。

2020-2023

32000

2020年9月

申报书已上报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建设米粉车间、米乳车间、稻米油车间、种子公司大楼、院士专家工作站。

三明河龙贡米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2

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

宁化县

建设现代化猪舍(含设备),配套建设饲料厂、有机肥厂。

2021-2025

35000

2020年8月

选址、可行性研究、审批、三通一平。

征地、租地

福建农兴牧业有限公司

3

宁化县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

宁化县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强镇5个以上,建设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基地5万亩,培育主导产业加工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设加工厂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标准化培训基地,加快农业产业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

2020-2025

3000

2021年7月

农业农村部已批复城郊镇产业强镇建设,正在制定实施方案。

发布城郊镇产业强镇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符合条件的乡镇申报。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4

宁化县温室大棚蔬菜建设项目

宁化县

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1500亩,温控大棚1200亩及附属配套设施。

2021-2025

28000

2020年5月

完成部分基地建设选址工作。

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100亩,温控大棚50亩及附属配套设施。

蔬菜生产经营主体

5

宁化县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宁化县

建立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万亩;规划工业用地60亩,总建筑面积4.3万㎡,建设年产1000万公斤种子加工生产线及仓储中心、交易中心、新品种试验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配套建设加工厂房、办公楼、住宿等附属设施。

2021-2025

20000

2021年6月

已建成杂交水稻制种基地3万亩。

用地报批、项目选址及编制可研报告。扩大制种基地面积,建设配套设施。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6

宁化县蛋鸡工厂化养殖建设项目

宁化县

建设蛋鸡工厂化养殖企业5家,标准化鸡舍15幢,购置设备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2021-2025

15000

2019年9月

完成调查摸底,完成3家二期蛋鸡舍建设。

正在规划引进2家蛋鸡企业

拟建单位待定

7

宁化县薏米产业化项目

宁化县

建立标准化薏米种植基地6万亩,建立亲本提纯及良繁基地500亩,建设绿色高产栽培示范片3-5个,建设薏米烘干中心5个,薏米仓储中心2个,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年加工1.2万吨薏米仁、薏米食品、薏苡酯及薏米多糖等系列产品。

2021-2025

15000

示范片已播种,生产线计划开工2020年10月。

建立标准化薏米种植基地3万亩,建立亲本提纯及良繁基地100亩,建设绿色高产栽培示范片1个,建设薏米烘干中心1个,薏米仓储中心1个。

2020年建立示范片1个,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

生产线筹建单位:三明市扬晨食品有限公司

8

宁化县茶叶产业化项目

宁化县

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5万亩,其中绿色茶园示范基地2万亩,建设茶园道路100公里,改造清洁化加工厂房15家,购置全自动不落地生产线1条、加工设备20套。

2021-2025

11000

2021年3月

完成项目建议书及项目可研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

向上争取政策

茶叶生产经营主体

绿色生态

 

 

12000

 

 

 

 

1

宁化县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宁化县

建设年出栏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企业1家,配套建设种植企业2-3家,建成蔬菜基地500亩、苗木基地500亩、果园基地500亩、花卉基地500亩、水产养殖基地100亩等。

2021-2025

12000

2019年9月

完成用地、环评审批,部分基地建设、园区路网建设、养殖基地一期建设等。目前,完成养殖场建设9500平方米、母猪饲养区5000平米及附属工程。完成部分苗木、果蔬、牧草、园林、水产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养殖基地扩建和配套设施建设,种植基地建设。

福建融翔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农村发展

 

 

35500

 

 

 

 

1

宁化县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项目

宁化县

全县建设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2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及每年18个县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省、市、县每年筹措资金4000万元以上,投入到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开展编制村庄规划、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房改造工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等建设,突出特色培育,着力机制创新,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力争到2023年探索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促进县域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2020-2023

15000

已开工

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开展编制村庄规划、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房改造工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等建设。

突出特色培育,着力机制创新,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力争到2023年探索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促进县域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宁化县委乡村振兴办

2

宁化县相对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

宁化县

按2019年度全县总户数89944户的2﹪测算出相对贫困人口1800户,按每个相对贫困户需要产业扶贫资金1万元测算,五年需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000万元。

2021-2025

9000

2020年5月 

已将市级下达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试点资金350万元于2020年1月拨至各乡镇,并于5月份开展了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共确认第一批农村相对贫困人口58户211人。

加大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摸排力度,并及时兑现相关产业发展项目补助政策。

项目乡镇

3

宁化县相对贫困户“四个保障”巩固提升项目

宁化县

按1800户的相对贫困户测算,在住房安全巩固提升方面每户2万元测算,住房巩固提升方面需要投入资金3600万元;按教育医疗巩固提升方面每户1万元测算,教育医疗方面等需投入2000万元;按安全饮水提升方面每户0.5万元测算,安全饮水提升方面需要投入资金900万元;共需投入资金6300万元。

2021-2025

6500

2020年5月 

已将市级下达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精准帮扶试点资金350万元于2020年1月拨至各乡镇,并于5月份开展了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共确认第一批农村相对贫困人口58户211人。

加大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摸排力度,并及时兑现相关补助政策。

项目乡镇

4

宁化县减量化施肥和耕地质量提升项目

宁化县

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推广减量化施肥和耕地质量提升,推广测量配方施肥每年45万亩,计225万亩,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每年2万亩,计10万亩。

2021-2025

5000

每年3月

争取政策支持。

每年1-3月编制年度实施方案,12月完成项目工作总结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其他

 

 

15000

 

 

 

 

1

宁化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宁化县

建设有机肥厂2家,建设种植业示范基地10家,养殖场示范基地20家,建设蛋鸡粪收集发酵处理设施3家。

2020-2023

10000

2019年9月

完成实施方案编制、评审,实施单位公示、批复,完成3家蛋鸡粪收集发酵处理设施建设, 1家有机肥厂建设,其余7家完成项目建设70%。

完成部分子项目验收,加快在建子项目进度,策划后续项目方案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2

宁化县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设

宁化县

建立河龙贡米、薏米、孔坑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自动加工生产线,推动用标企业申报绿色、有机、出口备案基地、GAP、道地药材基地等认证。投放国家平台“中国高铁”12306行程信息(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融合宣传),制作户外大型宣传广告,拍摄《千年贡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宣传片,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重要展会每年1次和全国性、全省性宣传推介活动每年1次以上。

2020-2025

5000

力争2021年开工

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继续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1日  


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宁化县地处福建西部,面积2407.54平方公里,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宁化地势开阔、山水灵秀、气候宜人,为闽江、赣江、韩江三江源头;宁化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宁化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的重要实践地;宁化是客家早期聚散中心,是孕生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神圣摇篮”,是客家人寻根谒祖的“朝圣中心”。

“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乡村振兴、“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宁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方位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机遇期,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科学编制《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宁化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衔接《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三明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基础上,宁化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编制了《宁化县“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育优势、补短板、激活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对宁化县特色现代农业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十四五”期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产业布局、产业体系。本规划是宁化全县引导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农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宁化全县,包括11镇5乡,土地总面积2407.54平方公里。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成就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宁化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依托“两米两茶一稻种”(即:河龙贡米、薏米、油茶、茶叶、杂交水稻制种)、蔬菜、特色养殖等特色现代产业,以农业品牌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扶贫等为抓手,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培育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促进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201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7.79亿元,增长4.2%;2017年总产值达49.08亿元,增长4.3%;2018年总产值达42.96亿元,增长4.4%;2019年总产值47.81亿元,增长4.3%;2020年总产值49.67亿元,增长3.8%;2016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38元,增长10.3%,全市排名第一;2017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1元,增长11%,全市排名第一;2018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4元,增长9.2%;2019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3元,增长10.5%;2020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04元,增长6.7%。

宁化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承担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任务,建立了覆盖全面、调查准确、上报及时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对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竹蝗、萧氏松茎象、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等11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调查,及时上报监测结果,及时发布动态与短期预报,为科学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维护森林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度,宁化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荣获“全国先进测报点”称号。

二、农业产业园加快实施

(一)创建宁化县市级现代种业产业园

区域(安远镇、水茜镇和中沙乡)内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5300亩,有关种业发展的农民合作社6个,杂交种子生产经纪人12人(含个人和组织),引进了中种集团、荃银高科、金色农华等10家国内具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在园区设立稳定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宁化县制种面积已超过现有国家级制种大县标准。

(二)创建现代茶业产业园

创建区域为城郊乡、中沙乡、石壁镇等3个乡镇,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园区茶园面积约2.5万亩,茶叶总产量2100吨,茶叶总产值1.2亿元。园区现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3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全国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合作社2家;注册商标8个,省级名牌商标2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1家,SC认证企业4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3个,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示范点8个。

(三)创建宁化县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五新”入户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率达60%以上,良种覆盖率、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全市前列水平;创建区域现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家庭农场48家;创建区域共有农业“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企业8家、11个产品。

三、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一)生态农业不断创新

肥料使用减量增效,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病虫防控绿色高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二)科技兴农深入实施

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依托福建“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67个村级“益农信息社”,为农民提供电话咨询服务。深化技术培训,紧紧结合农业项目和农时,组织各方面农业专家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186个农作物新品种进行展示示范,全县推广省级主推品种35.2万亩。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宁化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实际,开展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三)农田建设持续改善

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规划布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多措并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民生工程。“十三五”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1.7万亩。

(四)农产品安全不断加强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和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抓住质量兴农主线,坚持“产”“管”并举,抓好源头管控,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农业改革持续发力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

全县现有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截至2020年5月底,宁化县经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705家、家庭农场有476家;有合作社联合社6家。累计宁化县有国家级示范社4家(监测合格3家),省级示范社25家,市级示范社34家,县级示范社50家;省级示范场19家,市级示范场25家,县级示范场35家。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完成时序任务

共完成全县16个乡镇210个行政村实测承包地面积47.95万亩,完成打印并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6.53万本,占比99%;完成确权成果工作“回头看”,并顺利通过市级检查验收;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的“一户一档”纸质档案资料整理工作,目前正进行“一户一档”电子化档案扫描工作。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2018年1月31日成立宁化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10月底完成全县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村级公示确认工作。2019年9月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共完成成员身份确认户数7.34万户,成员人数33.31万人。2019年12月完成210个村的资产量化与股权设置工作。2020年4月完成210个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登记赋码工作及210个行政村清产核资成果验收工作。2020年5月底完成210个行政村2018、2019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

五、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对照“十三五”期间的脱贫攻坚目标,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按照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册的4614户13044个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7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退出23个、2018年41个、2019年6个)、74个贫困空壳村(2017年退出32个、2018年36个、2019年6个)和3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2017-2019年每年各退出1个)已全部退出,2020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省政务网对宁化县等6个符合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标准的县进行公告,宣布我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六、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一)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我县按照《宁化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每年从生态补偿资金中支出30余万元用于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维修和管护,2020年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以及集镇污水处理率达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5%以上。

(二)合理实施农村改厕

加快公厕配套建设和改造步伐,2020年新建乡镇公厕4座、农村公厕38座、500户三格化粪池,到2020年底全县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座水冲式公厕与全县常住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三)强化村庄垃圾治理

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进一步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加强村庄日常保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全覆盖。

(四)破解“建新不拆旧”难题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规定,加大存量破旧农村附属房、猪圈、烤房、乱搭盖、村庄杆线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力度,结合土地增减挂钩,依法依规拆除违法、无序搭盖物以及破旧附属建筑。

表1-1      宁化县“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十三五完成情况

备注

增加值

年均

增长

农业
供给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60.42

47.7122

因实行农普数据,故不作比较

 

粮食产量

万吨

20.90

17.74

蔬菜产量

万吨

29.05

31.46

水果产量

万吨

5.9146

1.858

茶叶产量

万吨

0.281

0.266

 

食用菌产量

鲜品

万吨

0.4505

0.6240

0.1735

6.73%

 

干品

万吨

0.1045

0.2430

0.1385

18.39%

肉类产量

万吨

23458

21567.13

-1890.87

 

禽蛋产量

万吨

839

3081.1

2242.1

29.71%

 

奶类产量

万吨

 

水产品产量

万吨

0.994

1.062

0.068

1.33%

 

农业产值

亿元

25.20

26.92

1.72

1.33%

 

畜牧业产值

亿元

6.43

8.761

2.331

6.38%

 

渔业产值

亿元

1.881

2.1112

0.2302

2.34%

 

质量
安全

农业三品认证

15

32

17

16.36%

 

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1

4

3

31.95%

 

农业科技与装备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0.56

20.8768

0.3168

0.31%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

63.36

73.7

10.34

3.07%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

95.6

98.7

3.1

0.64%

 

土地流转面积占比

%

21.27%

25.50%

0.0423

3.69%

 

农民发展和收入

农民培训

万人

0

0.752

0.752

15年无培训任务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370

17904

6534

9.51%

 

培育职业农民

0

581

581

15年无培训任务

农业
生态

测土配方施肥

万亩

40

79

39

14.58%

 

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

%

44.9

 

美丽乡村建设

23

0

 

农业
经营
主体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亿元

(只有一家规模企业)

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

亿元

(没有统计数据)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30

49

19

10.31%

 

家庭农场示范场

9

35

26

31.21%

 

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

28

19

 

 

第二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宁化县农业农村发展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三农”工作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系统观念,融入协同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目标任务。

一、发展机遇

(一)宏观形势变化带来战略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宏观层面的战略背景和总体判断。从国际来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农产品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在国际循环不畅的情况下,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十四五”时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战略机遇期的内生性、可塑性和延展性显著增强。

(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基础条件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率先完成,农业农村应对风险与挑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三)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机遇

“十四五”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将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为高端农产品消费带来机遇。三品一标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高端农产品公共品牌,总量逐年递增,随着消费升级的推进,其需求机遇凸显。预计“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在产业增效、产品提质、生态改善、制度创新等方面切实发力。

二、制约因素

(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宁化县大部分现代农业企业,都是以农业产品初生产为主导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过分重视其农业生产,而忽视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无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农业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土地流转、农资、人工工资等生产性支出一直在上涨,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造成非生产性支出也处于高位,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现实的困境是农业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发展人才短缺。本地目前没有足够吸引年轻人留下来、待得住的产业,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资金投入受到制约

现代农业的建设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快乡村建设的步伐仅仅依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宁化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急需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四)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还不够规范,对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带动能力还不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为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加快农业农田标准化、品种优良化、生产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契机,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安全相统一,推动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

二、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乡村集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培植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销衔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科技创新,改革发展

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探索具有宁化特色的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四、强农惠民,共建共享

坚持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善治新格局,促进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群众,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市场导向,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业产业集聚;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对接,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把农业产业做出特色,做优品质,打响品牌,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的留给农民,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六、合作兴农,开放发展

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需动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坚持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利用好县内县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果蔬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更加健全,支持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对台合作与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到202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0元、年均增长8.5%,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并走在省市前列,将宁化县打造成闽西北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2035年宁化县农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按照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到2025年,力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特色产业优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

全面落实“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主要农产品结构,提高生猪、蔬菜、食用菌、禽、蛋等农副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71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17.74万吨左右;稳定生猪产能,存栏稳定在20万头,猪肉年产量稳定在6万吨左右。

农业产业特色优势全面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建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强镇和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全县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资源保育与修复不断推进,减肥、减药、节水、减膜取得重要成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完成省市下达指标,实现零增长。

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具、新产品及专用型农机具的研发、引进和示范推广,采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补助+农户自筹”的方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使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7%。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落实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实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增“三品一标”获证产品15个,打响河龙贡米、宁化薏米农产品品牌。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升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年均增长8.5%,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

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进农村产品与互联网结合,推广灾害预警服务、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投融资服务。到2025年,实现“互联网+”应用全面推进,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加完善,争创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智慧园2~5个,新增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10个;培训高素质农民4550人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6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7家,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加快一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项目建设,发展农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到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农业二三产比例稳步提高,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远景目标

到2035年,宁化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全面优化,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展现“机制更活、产业更优、百姓更富、生态更美”的宁化新面貌。

四、发展指标

 

专题1  “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49.67

61.9

4.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904

27000

8.5%

优势特色农业镇村

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1

3

24.57%

一村一品示范村

8

32

31.9%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成高标准农田

万亩

4.22

25

42.73%

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万亩

5

农业

设施装备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20.8768

21

0.12%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73.7

77

0.88%

农业数字化升级改造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3

10

27.2%

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智慧园

0

2-5

农产品

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

%

97.5以上

98以上

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11

25

17.8%

三品一标认证

36

45

4.56%

农业

绿色发展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5

95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3.8

95

0.24%

农膜回收利用率

%

84.5

85.0

0.1%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9

25

5.6%

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

37

49

5.78%

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

30

42

6.96%

培训高素质农民

人次

1550

4550

24%

 

 

 

 

 

 

 

专题2  “十四五”五大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年均增长

高优粮食

河龙贡米

面积

万亩

5

10

14.9%

产量

万吨

2

4

14.9%

宁化薏米

面积

万亩

5

10.8%

产量

万吨

0.57

2

28.5%

高标准制种田

面积

万亩

3

5

10.8%

现代烟草产业

烟叶

面积

万亩

8.85

12.17

6.58%

产量

万担

21.079

28

5.84%

上缴税收

万元

7983

12000

8.49%

精致园艺产业

水果

面积

万亩

2.41

3

4.5%

产量

万吨

1.858

2.3

4.4%

蔬菜

面积

万亩

20.05

22

1.9%

年产值

亿元

5.3

8

8.58%

茶叶

面积

万亩

3.73

5.3

7.3%

产量

万吨

0.266

0.6

17.7%

食用菌

规模

亿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