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SM06101-1500-2022-00005 文号 宁政办〔2022〕3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2-02-22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有效 失效 废止
索 引 号 SM06101-1500-2022-00005
文号 宁政办〔2022〕3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2-02-22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2-28 08:53
| | | |
政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2日

 

宁化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宁化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本规划以国家、省、市《教育现代化2035》为指南,结合宁化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与其它专项规划相衔接,主要阐述我县“十四五”期间教育战略部署,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推进战略和保障措施,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宁化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教兴县”和“教育强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县教育事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山区小县办成“大”教育,财政穷县办出“富”教育,全县中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全市前茅,先后承办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和全省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研讨班活动,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和“两项督导”省级评估验收。

1.立德树人机制持续健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积极探索幼、小、中德育一体化建设,创建“德育示范点”17个,打造红色文化示范校5所。扎实抓好“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2+1”工作,创建国家级足球特色校9所,市级近视防控特色校8所,2018年教育局荣获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扎实落实劳技、科技教育,常态化举办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大赛,推出实验小学“厨艺大讲坛”等一批特色劳动课程,近千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020年承办福建省乡村学校科学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

2.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加快乡镇独立中心幼儿园建设,大力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01%,公办与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100%。大力实施小学“强基提质”、初中“壮腰挺拔”、高中“筑梦突破”工程,创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21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中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全市前列,近五年考上“985”“211”大学学生1241名,考取清北学生16名。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明工贸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数字校园实验校和省一类职业培训基地、省中职教改示范校、省首批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宁化县卫生进修学校连年获得市级护理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和省级三等奖,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宁化分校挂牌成立。

3.教师队伍活力不断提升。按照“退一补一加20%”的标准,完成招聘新教师625名,教师老龄化及结构不均的问题得到缓解。出台《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正向激励政策,扎实落实有关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新增初高中周末及晚自修辅导、培优补差、课后服务等补助,并通过“二级绩效”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现有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等260人,特级教师2人。

4.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投入资金近12亿,完成宁化一中连冈分校、连冈小学、连冈幼儿园等新扩建项目39个,新增校舍面积21.7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6万余个,不断满足百姓“有学上”“上好学”需求;投入资金8719万元,实施“全面改薄”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不断补齐全县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短板,中心校以上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均达省Ⅰ类标准,全面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2017年宁化县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授予全国“数字化教学实验区”称号

5.教育改革创新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总校制”办学模式,组建总校(园)12个,成立宁化一中连冈分校和宁化一中初中部。实施适合教育改革2.0版提升工程,《适合学生“学”的教学策略研究》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宁化县教育局获中国教育新闻网“书香教育局”称号,宁化成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成功申报“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18所,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创建三明市新时代特色学校及“书、墨两香”特色学校28所。

6.教育精准扶贫扎实落实。实施“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工程,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管理,扶志、扶智、扶助相结合,建立“一生一档”,并向学前与大学两头延伸。近五年,共发放教育扶贫资金4900余万元,惠及学生57000余人次,帮助426名贫困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先后接受全国人大调研和国务院扶贫办改革实验区评估验收,并在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宁化“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经验做法先后在《福建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上专题专版报道,并在三明全市范围内推广。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人才需求对宁化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缩小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办学差距,宁化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教育设施和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教育现代化建设对宁化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现代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宁化教育要顺应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要有新举措,争取实现新突破、新提升,努力向教育现代化迈进。

——宁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宁化教育发展增添新动能。随着富美新宁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宁化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十四五”宁化提出“打造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建设边贸重镇、红色故里、绿色田园、古韵客家”的战略布局,全方位推动宁化县高质量发展超越,出台了《宁化县做大做强城市促进人口集聚工作方案》,这些政策将对教育聚人提出了新要求,势必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城区学位总量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和培育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宁化经济社会新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持。

——百姓期待上好学对宁化教育发展提出新需求。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程度更加关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对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宁化必须以更大的勇气与魄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努力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持续增强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城区教育资源不足仍显突出。受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近年来我县城区学校新改扩建速度仍难以赶上“农村人口市民化”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增长速度,城区“入公办园难”“临界大班额”等问题仍然突出。

——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县虽然加大了新教师招聘力度,但由于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工资待遇偏低等多种因素,造成优秀毕业生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正规师资类毕业生偏少,新招录男性教师数量占比偏低,紧缺专业教师得不到很好补充。

——优质教育资源后劲不足。受城乡生源流动的影响,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中心校与教学点之间虽然办学条件得到均衡发展,但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差距却日益加大,造成农村学生争相入城区就读,“择校热”问题难以降温。

——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短板。根据《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6〕3号)及有关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文件要求,我县现有教育技术装备与新课程开齐开足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小学强基工作有待提升。受师资、生源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加上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小学“强基”措施泛化、办学主旨不突出、质量提升弱化,与全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百姓对职业教育认同与重视程度不够,职普比偏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亟需加强。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建设教育强县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新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弥补短板,强化内涵、提高质量,统配资源、促进公平,深化改革、强力保障,全方位打造宁化教育品牌,实现宁化教育在省市由局部领先到整体领先的跨越发展,为2035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施原则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教育“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教育现代化2035中长期目标相衔接,满足宁化现实需要,谋划远期目标,促进长远发展。发挥基础教育优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大趋势,破解瓶颈,加快宁化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尊重规律,改革创新。根据宁化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宁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越。

——聚焦重点,统筹兼顾。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坚持补齐短板和提高质量并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促进宁化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解决教育发展所需、基层学校所困、人民群众所盼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现各类教育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以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五年一轮的教育“两项督导”评估为契机,促进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更加优质特色,职业教育产教更加融合、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持续突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全方位推动宁化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9.1%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5%以上,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5%以上,2023年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省定优质均衡标准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

——普通高中更加优质发展。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每年高考本科批以上上线率保持在全市前列,“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在省内县域中学前列,每年都为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优质生源。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构建以三明工贸学校和宁化卫生进修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三明工贸学校和宁化卫生进修学校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

——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0-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培育省级社区教育示范点2-3个,争创市级示范性老年教育体验基地1个。

——办学条件更加优越宽裕。完成新改扩建项目13个,新增学位7620个,“临界大班额”占比降低到10%以下。健全教育补短板提机制,办好农村家门口学校。

——教师队伍更加合理配置。教师老龄化和专业结构不均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教师从业平均年龄降低3岁以上,专业师资配备比例不低于85%,培养省、市级名师名校长10名,培育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县级名师名校长及学科带头人150名。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全县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9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建设智慧校园示范校4所。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主要发展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学   前

教   育

学前教育入园率(%)

普惠性幼儿园就读比例(%)

99.01

100

99.05

100

99.1

100

九年义

务教育

小学教育入学率(%)

100

100

100

初中教育巩固率(%)

99.9

99.95

100

高中阶

段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8

98.2

98.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12.5

13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1.扩大普惠学前资源总量。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高峰方案和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着力构建以公办园为主体的普惠性办园体系。加大城区公办园建设力度,新改建城区公办幼儿园7所,将城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65%以上。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将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大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落实普惠性民办园在财政、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办好乡镇中心园和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附设幼儿班。加快托幼服务机构建设,构建 0~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网络。

2.完善学前教职员工配备。落实教师资格准入与定期注册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标准,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切实把好幼儿园园长、教师入口关。按照公办幼儿园教师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严格民办园教职工配备,督促民办园按照标准配足配齐专职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等教职工。保障民办园教职工工资待遇。

3.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县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管理力量,设立学前教育专职教研员。加强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和业务指导制度建设,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总园制管理模式,发挥优质示范园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城乡幼儿园保教水平整体提高。加大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力度,完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定期公布评估结果。积极开展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工作。

4.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严格幼儿园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积极探索民办园分类管理办法。完善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数据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继续实行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园行为的惩治力度,对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吊销办园许可证。落实公民办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科学保教能力。落实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根据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人口变化与流动等因素,科学编制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加快落实。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促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普及程度、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再提升。严格按照新国标相关规定,认真做好“必配”和“选配”仪器设备添置工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准备。

2.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出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管理办法,探索义务教育“总校制”办学模式改革,总校与分校之间实行一体化协同管理,达到“制度共建、教学共赢、师资共享、文化共融”的目标,提升农村校、薄弱校整体办学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注重学校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推动农村校、薄弱校依法治校,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深化义务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全面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采取多校划片、随机派位的方式满足学生入学。高中阶段学校招生采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录取办法,实行阳光招生。健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突出重点,规范过程,切实增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照顾。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政策,巩固“控辍保学”成果。

4.优化义务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建立“双减”工作长效机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巡课、听课、评课制度,切实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扎实开展“适合教育”研究,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完善学校教学质量及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全县统一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三、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1.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格局。贯彻落实《福建省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根据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宁化县普通高中的总体发展规划,分年度开展基础性项目建设,大力改善公办高中的办学条件。宁化一中积极打造强基计划培养体系和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双一流”院校录取率,打造全省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宁化六中、宁化一中连冈分校根据生源实际,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办好艺术类、体育类特长生班,提高本科院校录取率。宁化一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宁化六中争创省一级达标高中,宁化一中连冈分校创建省二级达高中。

2. 加强普通高中共同体建设。建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完善高中“总校制”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以“差异教育、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为策略,发挥宁化一中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宁化六中和连冈分校共同发展,形成“一主两翼”的高中分层办学模式。拓宽与一流大学和省内外高中名校间战略合作渠道,聚焦核心素养,加强学生学科竞赛、强基计划、自主招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形成高中多样化优质办学格局。

3.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质量。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健全完善新课程新教材监测反馈制度,推动普通高中课程地方化和校本化。落实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扎实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发展学生个性。大力开展情境化教学、项目化学习,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开展系统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4.完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持续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倾向,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等片面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标准。建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培养专业评价队伍,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监督机制。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基础教育和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有效衔接,搭建全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路径,推行学生发展成长自我评价。

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1.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全面实施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借助“福建省扶贫攻坚共同体”“闽西南职教联盟”“三明市职教联盟”等平台,进一步加强三明工贸学校和宁化卫生进修学校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扩大三明工贸学校“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夯实宁化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基础。积极支持三明工贸学校争创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和福建省“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将三明工贸学校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进一步完善宁化卫生进修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卫生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2.促进高质量产教融合发展。以福建省首批“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为基础,以三明市“新芽众创空间”为平台,建立数量更多、契合更紧的“校中厂”和“厂中校”,促进校、政、行、企和学、产、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校企订单培养人数、对口升学和就业人数均超过90%的目标。积极探索与应急管理部共建职业教育试点,建立应急安全领域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加大校企师资“互聘共用”力度,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70%。着力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品牌,积极争创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以上,建成省级产教融合专业示范点2个以上,打造省级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1个,建设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1个,新建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基地1个,新建老年康养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1个。

3.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发挥工贸学校、卫校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优势,针对园区企业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开设定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课程,实现年度培训人数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的1.2倍,年平均培训人数达到2500人,为“工业宁化”提供人力支撑。充分发挥三明工贸学校省级技能鉴定站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点、普通水平测试考点、福建师大网络教育教学点和1+X证书培训考试点等平台,推行1+X证书制度和国际认证制度,为学生和行业、企业开展证书考试和技能鉴定服务。支持三明工贸学校创建耘墨书法社、客家小吃培训中心、无人机培训中心、健康美颜中心等4个以上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支持宁化卫生进修学校老年康养人才培养与实训项目建设。

五、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延伸发展

1.构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以及随班就读基地学校特教资源教室建设,配足配齐必要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县域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专业人员和社会相关团体的作用,共同为残疾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整合利用各方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向学前和中职教育阶段“两头延伸”,实现残疾少儿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目标。加强片区“随班就读”管理,不断提升“随班就读”办学效益。

2.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大特殊教育师资配备力度,保持“随班就读”班级师资相对稳定,满足特殊教育基本需要。切实保障残疾儿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全县三类残疾适龄儿少入学率达 99.5%以上。积极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特殊教育校本课程,切实加强公共安全、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心理健康和体育艺术教育,帮助提高残疾儿少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开展为重度残疾儿少“送教上门”活动,逐步解决重度残疾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争创福建省特殊教育改革试点校。

六、推进终身教育和谐多元发展。

落实各级财政社区教育预算,加强县乡村三级社区教育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宁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学习场所。对接省终身学习在线网络云平台,构建社会化学习网络支持体系,构建线上线下“城区书房”“农村书屋”等学习平台。持续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百姓学习之星”等活动,打造社区家庭教育特点品牌,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点2-3个、示范性老年教育体验基地1个,到2025年城区老年教育参与率达35%以上。

第四章  推进策略

一、实施“五育并举”策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1.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永远跟党走。实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工程,加快补齐思政课专职教师建设短板。上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和团队(少队)活动课,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提升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进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2.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一体化德育建设。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职责明确、专业全面的德育队伍。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逐步配齐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重视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建好宁化县中小学校外实训红色研学基地,丰富中小学研学实践形式和内容,完善分类研学课程建设,培养一批专兼职研学导师。全面推进“智慧家长”成长课堂建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做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开展以“德育树”“德育示范点”为载体的争先创优活动,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德育特色校。

3.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行动,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强化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以各类体育比赛为载体,以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抓手,大力争创体育特色学校。推进学校体育、艺术评价改革,将体育、艺术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积极构建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与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高尚情趣。加强学校劳动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4.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素养。推进城市语言服务资源建设,开展区域和行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监测,提高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人群规划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创新开展推普宣传教育,到2025 年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2%。

二、实施“人才强校”策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育人先育己,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发挥师德先进的引领作用,激励教师充分彰显师德精神。

2.完善“县管校聘”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以县为主、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全面统筹管理县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出台吸引宁化籍优秀教师“回流”政策,切实加大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力度,强化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医(保健医生)配备,探索试行生管教师及后勤等工作人员政府购买服务办法。加大与三明学院合作力度,五年委培紧缺急需公费师范生300名。完善校长及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加强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重点解决新型城镇化后城区和边远乡镇师资不足、学科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探索新高考后高中师资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满足高考综合改革走班教学需求。加强中小学校教师编制、职称岗位的统筹管理,全面盘活县域内教师资源。

3.加大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力度。加快县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打造成集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实现2022年创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目标。加强与福建师大、三明学院等院校合作,构建校长及管理干部培养管理系统,建立基础性教师培养与优秀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训培养工程,构建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共同体,力争五年内培育省、市级名师10名,培育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县级名师名校长50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培养一批胜任顶尖学生辅导的“金牌教师”“金牌教练”。完善名师队伍及名校长考评办法,建立名师队伍“退出”机制,实行校长末位淘汰制度。分类制定“非师范类教师”“新教师”“90后青年教师”等培训计划,整体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广泛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引导教师扎实教学基本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实施“内涵发展”策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1.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学前“养正启蒙”、小学“强基提质”、初中“壮腰挺拔”和高中“筑梦突破”工程,形成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质量“一盘棋”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巡课视导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加强质量监测动态数据库建设,建立学校质量监测预警机制,构建一套科学的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聘请教育名师担任教育顾问,强化初中、高中尖子生培养指导。办好宁化一中初中部,打造全市初高中衔接办学样板示范。打好“中高考保卫战”,持续打响宁化教育质量品牌。

2.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完善学校个性化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引领学校从规模扩张和项目建设向追求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转变,充分调动各校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全面实施《关于全面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精细化管理督查指导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在求实、求精、求细、求新上扎实作为。持续深化“创特色·树品牌”工作,扎实开展三明市新时代特色学校创评工作,不断提升“创特色·树品牌”工作成效,推出一批在国家、省、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办学项目。

3.重视校园文化提升打造。重视校园文化构建与培育,采取“精品立校、特色亮校、固本强校”策略,不断促进学校具有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中央苏区乌克兰、红军长征出发地”的独特资源,打造高品位红色文化特色学校5所。利用好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客家文化特色校2所。持续深化“书、墨两香”教育,加大书墨校园创建力度,不断擦亮宁化“书、墨两香”教育名片

四、实施“改革创新”策略,激发教育管理活力

1.深化“适合教育”改革。以省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学·导·用”课堂教学、“书墨两香”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组建“学·导·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及推广共同体,采取实验教师团队集中研训与学校自选策略推广的两种方式,寻求“学·导·用”课堂教学理论支撑,推出一批优秀课改基地校、实验校和项目校。深化“校园大阅读”工作,健全完善“七彩阅读”课程体系,落实学生阅读时间保障,加强阅读能力有效转化研究,常态化推进“校园大阅读”活动。深化“普及+特长”墨香教育推进思路,抓好书法师资培养与建设,落实“五短一长”写字课程,定期举办“读写大赛”“送春联”等系列活动。认真做好实验区经验总结,为山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样版和示范。

2.深化“总校制”管理改革。落实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28条措施。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总校制”改革,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积极探索紧密型、联盟型、协作型总校制办学模式,发挥宁化一中、城东中学、宁师附小、实验小学、第二实小、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幼儿园、城东幼儿园等优质学校“以城带乡”“以优带新”“以强带弱”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新建学校、薄弱校和农村校快速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探索“初高中六年一盘棋”衔接办学模式,办好宁化一中初中部,扩大我县优质初中的体量。定期举办“总校制”办学经验推广会,及时总结经验和得失,不断完善“总校制”管理模式。

3.深化差异性教育改革。认真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达标+特长”的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模式,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出彩。积极构建“1+X”选修课程体系,通过以乡村青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社团活动或选修课,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质,张扬学生个性。开展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成长状况、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教育方式研究,积极构建教师导师制和学生新幸福成长工程。

五、实施“项目带动”策略,优化学校办学条件

1.加快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按照20万人口规模调整城区学校布局与建设规划,做大城区教育规模,新改扩建城南工业园、黄慎路、长征(火车站)、东风等4所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440个;实施城区幼儿托育机构建设,新增托育位1860个;新建城西小学(东风小学迁建)、开元大道小学和长征学校小学部等3个项目,实施城南小学扩容项目,新增小学学位3780个;迁建宁化四中,新建长征学校初中部(火车站),实施宁化五中扩容项目,新增初中学位2400个;高中实施宁化一中、宁化六中图书馆建设项目。

2.加快农村薄弱项目建设根据城乡生源结构变化,做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建工程,完成安远中心学校扩容项目建设。新改建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周转房1.9万平方米,配套附属设施设备建设。

3.实施其他重大项目工程。加快宁化县中小学校外实训红色研学基地建设,配套种植、养殖、应急自救、军事训练和交通训练等功能建设,满足每期容纳1200名学生食宿及活动条件。开展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和环境提升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建立教育装备定期更新机制,确保学校教育装备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

六、实施“信息化2.0”策略,助推数字校园建设

1.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普及程度。实施宁化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目标,即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更新配备学校信息化装备,保证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9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福建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基本要求。统筹推进区域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培育师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品质。积极开展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关注学生成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新兴技术为基础,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教室、AR/VR体验室,创客空间等智能学习空间。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探索混合式教学、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慕课”重构教学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针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等方面,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开展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形成动态的学情分析报告。

3.建设“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加快宁化教育信息中心建设,构建集教育管理、教育资源为一体的“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与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与互通。持续推进在线教育,通过“1+N”或“N+N”的网络直播课堂方式,完善“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教师在线直播、名师名校网络课程的软硬件设施,逐步实现教育均衡优质高效。建设“5G+AI+大数据+学习分析”智慧校园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云上学校”与“实体学校”共同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业务事项“掌上办”,全面提升教育政务服务能力与质量。

七、实施“依法治教”策略,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1.健全完善依法治教机制。加强教育执法能力建设,构建由教育会同财政、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引进融托幼(早教)服务、学前教育、课后服务、艺术教育、在线教育等为一体的教育集团,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同政法部门的合作,建立性侵犯学生等违法犯罪行为和校园欺凌“零容忍”机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2.强化学校依法治校管理。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学校章程,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高效规范的校园管理机制。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度,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定期交流和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落实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规范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工作程序,确保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财产。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3.加大师生法治教育力度。严格落实法治国家教育大纲,开设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不断促进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实学校法治教育队伍,定期举办法治专题讲座,开展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充分利用校外活动中心法治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贴近青少年学生实际的系列普法教育活动。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创建一批“法治教育示范校”。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健全学生伤害事故调解制度、矛盾纠纷化解制度,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切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推进公民办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完善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建设。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深化党建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入融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

2.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扎实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做到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付,教育部门安排使用,确保不截留、不抵顶,正常教育拨款不超范围安排使用。努力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海外、港、澳、台侨对教育进行捐赠,设立宁化县奖教奖学基金。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财务财政收支和专项资金审计等。

3.健全校园安全机制建设。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和“预防为主、综合指导”的原则,加强学校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学校安全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有效遏制学校安全责任事故。落实学校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安全问题督办约谈制度。扎实开展学校安全常规工作,强化学校安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完善校园“三防”建设,提升“三防”设施使用水平。持续开展平安校园等级创建活动。加强网络舆情监控,落实重点信访包案制度,做好信访投诉调查处理,开展涉校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工作。

4.持续推进党风行风建设。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好行风建设,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教育改革发展相融合,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考评。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常规教育、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落实,着力构建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新格局。从严规范广大教师廉洁从教行为,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持续加大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治理力度,以“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着力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5.健全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县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健全工作规程,明确工作程序,明晰各成员单位教育督导职责,加强沟通联络,形成教育督导机构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教育督导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指导、评估验收、质量监测”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保障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健全督导整改复查和问责制度,有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坚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积极做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评工作。

6.巩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果。持续深化“三全三扶一档”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救助(含孤儿)等在籍在库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前受理和贷后管理工作,规范落实学费补偿政策。发动社会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加强资助政策和成效宣传,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把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7.营造教育发展环境氛围。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台、网站、公众号等媒介作用,大力宣传我县发展教育的好政策、好措施和好成果,全面推动宁化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挖掘我县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教育典型。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2日

 

宁化县“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宁化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本规划以国家、省、市《教育现代化2035》为指南,结合宁化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与其它专项规划相衔接,主要阐述我县“十四五”期间教育战略部署,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推进战略和保障措施,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宁化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教兴县”和“教育强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县教育事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山区小县办成“大”教育,财政穷县办出“富”教育,全县中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全市前茅,先后承办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和全省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研讨班活动,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和“两项督导”省级评估验收。

1.立德树人机制持续健全。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积极探索幼、小、中德育一体化建设,创建“德育示范点”17个,打造红色文化示范校5所。扎实抓好“阳光体育运动”和艺术“2+1”工作,创建国家级足球特色校9所,市级近视防控特色校8所,2018年教育局荣获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扎实落实劳技、科技教育,常态化举办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大赛,推出实验小学“厨艺大讲坛”等一批特色劳动课程,近千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020年承办福建省乡村学校科学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暨学科教学展示活动。

2.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加快乡镇独立中心幼儿园建设,大力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01%,公办与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100%。大力实施小学“强基提质”、初中“壮腰挺拔”、高中“筑梦突破”工程,创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21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中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全市前列,近五年考上“985”“211”大学学生1241名,考取清北学生16名。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明工贸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数字校园实验校和省一类职业培训基地、省中职教改示范校、省首批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宁化县卫生进修学校连年获得市级护理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和省级三等奖,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宁化分校挂牌成立。

3.教师队伍活力不断提升。按照“退一补一加20%”的标准,完成招聘新教师625名,教师老龄化及结构不均的问题得到缓解。出台《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正向激励政策,扎实落实有关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新增初高中周末及晚自修辅导、培优补差、课后服务等补助,并通过“二级绩效”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现有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等260人,特级教师2人。

4.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投入资金近12亿,完成宁化一中连冈分校、连冈小学、连冈幼儿园等新扩建项目39个,新增校舍面积21.7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6万余个,不断满足百姓“有学上”“上好学”需求;投入资金8719万元,实施“全面改薄”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不断补齐全县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短板,中心校以上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均达省Ⅰ类标准,全面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2017年宁化县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授予全国“数字化教学实验区”称号

5.教育改革创新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总校制”办学模式,组建总校(园)12个,成立宁化一中连冈分校和宁化一中初中部。实施适合教育改革2.0版提升工程,《适合学生“学”的教学策略研究》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宁化县教育局获中国教育新闻网“书香教育局”称号,宁化成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成功申报“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18所,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创建三明市新时代特色学校及“书、墨两香”特色学校28所。

6.教育精准扶贫扎实落实。实施“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工程,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管理,扶志、扶智、扶助相结合,建立“一生一档”,并向学前与大学两头延伸。近五年,共发放教育扶贫资金4900余万元,惠及学生57000余人次,帮助426名贫困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学习。先后接受全国人大调研和国务院扶贫办改革实验区评估验收,并在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上做经验介绍。宁化“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经验做法先后在《福建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上专题专版报道,并在三明全市范围内推广。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人才需求对宁化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缩小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办学差距,宁化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教育设施和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教育现代化建设对宁化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出发,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现代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宁化教育要顺应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在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要有新举措,争取实现新突破、新提升,努力向教育现代化迈进。

——宁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宁化教育发展增添新动能。随着富美新宁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宁化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十四五”宁化提出“打造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建设边贸重镇、红色故里、绿色田园、古韵客家”的战略布局,全方位推动宁化县高质量发展超越,出台了《宁化县做大做强城市促进人口集聚工作方案》,这些政策将对教育聚人提出了新要求,势必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城区学位总量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和培育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宁化经济社会新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持。

——百姓期待上好学对宁化教育发展提出新需求。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程度更加关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对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宁化必须以更大的勇气与魄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努力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持续增强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城区教育资源不足仍显突出。受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近年来我县城区学校新改扩建速度仍难以赶上“农村人口市民化”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增长速度,城区“入公办园难”“临界大班额”等问题仍然突出。

——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县虽然加大了新教师招聘力度,但由于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工资待遇偏低等多种因素,造成优秀毕业生招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正规师资类毕业生偏少,新招录男性教师数量占比偏低,紧缺专业教师得不到很好补充。

——优质教育资源后劲不足。受城乡生源流动的影响,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中心校与教学点之间虽然办学条件得到均衡发展,但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差距却日益加大,造成农村学生争相入城区就读,“择校热”问题难以降温。

——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短板。根据《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6〕3号)及有关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文件要求,我县现有教育技术装备与新课程开齐开足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小学强基工作有待提升。受师资、生源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加上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小学“强基”措施泛化、办学主旨不突出、质量提升弱化,与全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百姓对职业教育认同与重视程度不够,职普比偏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亟需加强。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建设教育强县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新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弥补短板,强化内涵、提高质量,统配资源、促进公平,深化改革、强力保障,全方位打造宁化教育品牌,实现宁化教育在省市由局部领先到整体领先的跨越发展,为2035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施原则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教育“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教育现代化2035中长期目标相衔接,满足宁化现实需要,谋划远期目标,促进长远发展。发挥基础教育优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大趋势,破解瓶颈,加快宁化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尊重规律,改革创新。根据宁化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宁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越。

——聚焦重点,统筹兼顾。聚焦城乡一体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坚持补齐短板和提高质量并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促进宁化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解决教育发展所需、基层学校所困、人民群众所盼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现各类教育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以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五年一轮的教育“两项督导”评估为契机,促进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更加优质特色,职业教育产教更加融合、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持续突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全方位推动宁化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9.1%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5%以上,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5%以上,2023年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省定优质均衡标准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

——普通高中更加优质发展。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每年高考本科批以上上线率保持在全市前列,“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在省内县域中学前列,每年都为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优质生源。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构建以三明工贸学校和宁化卫生进修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三明工贸学校和宁化卫生进修学校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

——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0-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培育省级社区教育示范点2-3个,争创市级示范性老年教育体验基地1个。

——办学条件更加优越宽裕。完成新改扩建项目13个,新增学位7620个,“临界大班额”占比降低到10%以下。健全教育补短板提机制,办好农村家门口学校。

——教师队伍更加合理配置。教师老龄化和专业结构不均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教师从业平均年龄降低3岁以上,专业师资配备比例不低于85%,培养省、市级名师名校长10名,培育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县级名师名校长及学科带头人150名。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全县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9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建设智慧校园示范校4所。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主要发展指标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学   前

教   育

学前教育入园率(%)

普惠性幼儿园就读比例(%)

99.01

100

99.05

100

99.1

100

九年义

务教育

小学教育入学率(%)

100

100

100

初中教育巩固率(%)

99.9

99.95

100

高中阶

段教育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8

98.2

98.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12.5

13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1.扩大普惠学前资源总量。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高峰方案和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着力构建以公办园为主体的普惠性办园体系。加大城区公办园建设力度,新改建城区公办幼儿园7所,将城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65%以上。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将小区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大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落实普惠性民办园在财政、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办好乡镇中心园和必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附设幼儿班。加快托幼服务机构建设,构建 0~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网络。

2.完善学前教职员工配备。落实教师资格准入与定期注册制度,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标准,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切实把好幼儿园园长、教师入口关。按照公办幼儿园教师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严格民办园教职工配备,督促民办园按照标准配足配齐专职教师、保育员、保健医生等教职工。保障民办园教职工工资待遇。

3.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县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管理力量,设立学前教育专职教研员。加强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和业务指导制度建设,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总园制管理模式,发挥优质示范园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城乡幼儿园保教水平整体提高。加大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力度,完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定期公布评估结果。积极开展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工作。

4.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严格幼儿园准入标准和审批程序,积极探索民办园分类管理办法。完善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及公示制度,建立幼儿园信息数据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继续实行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园行为的惩治力度,对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吊销办园许可证。落实公民办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科学保教能力。落实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根据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人口变化与流动等因素,科学编制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加快落实。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和推进方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促进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普及程度、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再提升。严格按照新国标相关规定,认真做好“必配”和“选配”仪器设备添置工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好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准备。

2.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出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管理办法,探索义务教育“总校制”办学模式改革,总校与分校之间实行一体化协同管理,达到“制度共建、教学共赢、师资共享、文化共融”的目标,提升农村校、薄弱校整体办学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教育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注重学校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推动农村校、薄弱校依法治校,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深化义务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全面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采取多校划片、随机派位的方式满足学生入学。高中阶段学校招生采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录取办法,实行阳光招生。健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突出重点,规范过程,切实增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照顾。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政策,巩固“控辍保学”成果。

4.优化义务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建立“双减”工作长效机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巡课、听课、评课制度,切实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扎实开展“适合教育”研究,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完善学校教学质量及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全县统一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三、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1.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格局。贯彻落实《福建省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根据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宁化县普通高中的总体发展规划,分年度开展基础性项目建设,大力改善公办高中的办学条件。宁化一中积极打造强基计划培养体系和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双一流”院校录取率,打造全省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宁化六中、宁化一中连冈分校根据生源实际,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办好艺术类、体育类特长生班,提高本科院校录取率。宁化一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宁化六中争创省一级达标高中,宁化一中连冈分校创建省二级达高中。

2. 加强普通高中共同体建设。建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完善高中“总校制”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以“差异教育、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为策略,发挥宁化一中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宁化六中和连冈分校共同发展,形成“一主两翼”的高中分层办学模式。拓宽与一流大学和省内外高中名校间战略合作渠道,聚焦核心素养,加强学生学科竞赛、强基计划、自主招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形成高中多样化优质办学格局。

3.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质量。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健全完善新课程新教材监测反馈制度,推动普通高中课程地方化和校本化。落实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扎实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发展学生个性。大力开展情境化教学、项目化学习,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开展系统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4.完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持续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倾向,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等片面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标准。建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培养专业评价队伍,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监督机制。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基础教育和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有效衔接,搭建全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实施路径,推行学生发展成长自我评价。

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1.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全面实施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借助“福建省扶贫攻坚共同体”“闽西南职教联盟”“三明市职教联盟”等平台,进一步加强三明工贸学校和宁化卫生进修学校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扩大三明工贸学校“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夯实宁化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基础。积极支持三明工贸学校争创全国数字校园示范校和福建省“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将三明工贸学校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进一步完善宁化卫生进修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卫生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2.促进高质量产教融合发展。以福建省首批“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为基础,以三明市“新芽众创空间”为平台,建立数量更多、契合更紧的“校中厂”和“厂中校”,促进校、政、行、企和学、产、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校企订单培养人数、对口升学和就业人数均超过90%的目标。积极探索与应急管理部共建职业教育试点,建立应急安全领域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加大校企师资“互聘共用”力度,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70%。着力打造职业教育专业品牌,积极争创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以上,建成省级产教融合专业示范点2个以上,打造省级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1个,建设省级专业群实训基地1个,新建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基地1个,新建老年康养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1个。

3.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发挥工贸学校、卫校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优势,针对园区企业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开设定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课程,实现年度培训人数达到全日制在校生的1.2倍,年平均培训人数达到2500人,为“工业宁化”提供人力支撑。充分发挥三明工贸学校省级技能鉴定站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点、普通水平测试考点、福建师大网络教育教学点和1+X证书培训考试点等平台,推行1+X证书制度和国际认证制度,为学生和行业、企业开展证书考试和技能鉴定服务。支持三明工贸学校创建耘墨书法社、客家小吃培训中心、无人机培训中心、健康美颜中心等4个以上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支持宁化卫生进修学校老年康养人才培养与实训项目建设。

五、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延伸发展

1.构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以及随班就读基地学校特教资源教室建设,配足配齐必要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县域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专业人员和社会相关团体的作用,共同为残疾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整合利用各方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向学前和中职教育阶段“两头延伸”,实现残疾少儿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目标。加强片区“随班就读”管理,不断提升“随班就读”办学效益。

2.提高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加大特殊教育师资配备力度,保持“随班就读”班级师资相对稳定,满足特殊教育基本需要。切实保障残疾儿少接受教育的权利,全县三类残疾适龄儿少入学率达 99.5%以上。积极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特殊教育校本课程,切实加强公共安全、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心理健康和体育艺术教育,帮助提高残疾儿少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开展为重度残疾儿少“送教上门”活动,逐步解决重度残疾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争创福建省特殊教育改革试点校。

六、推进终身教育和谐多元发展。

落实各级财政社区教育预算,加强县乡村三级社区教育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宁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学习场所。对接省终身学习在线网络云平台,构建社会化学习网络支持体系,构建线上线下“城区书房”“农村书屋”等学习平台。持续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百姓学习之星”等活动,打造社区家庭教育特点品牌,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点2-3个、示范性老年教育体验基地1个,到2025年城区老年教育参与率达35%以上。

第四章  推进策略

一、实施“五育并举”策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1.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永远跟党走。实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工程,加快补齐思政课专职教师建设短板。上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和团队(少队)活动课,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提升学科课程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进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2.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一体化德育建设。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职责明确、专业全面的德育队伍。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逐步配齐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重视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建好宁化县中小学校外实训红色研学基地,丰富中小学研学实践形式和内容,完善分类研学课程建设,培养一批专兼职研学导师。全面推进“智慧家长”成长课堂建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做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开展以“德育树”“德育示范点”为载体的争先创优活动,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德育特色校。

3.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行动,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强化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以各类体育比赛为载体,以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抓手,大力争创体育特色学校。推进学校体育、艺术评价改革,将体育、艺术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开齐开足美育课程,积极构建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与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体系,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高尚情趣。加强学校劳动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4.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素养。推进城市语言服务资源建设,开展区域和行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监测,提高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人群规划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创新开展推普宣传教育,到2025 年全市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2%。

二、实施“人才强校”策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引导教师始终牢记“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育人先育己,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发挥师德先进的引领作用,激励教师充分彰显师德精神。

2.完善“县管校聘”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以县为主、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全面统筹管理县域内学校教师资源。出台吸引宁化籍优秀教师“回流”政策,切实加大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力度,强化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医(保健医生)配备,探索试行生管教师及后勤等工作人员政府购买服务办法。加大与三明学院合作力度,五年委培紧缺急需公费师范生300名。完善校长及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加强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重点解决新型城镇化后城区和边远乡镇师资不足、学科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探索新高考后高中师资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满足高考综合改革走班教学需求。加强中小学校教师编制、职称岗位的统筹管理,全面盘活县域内教师资源。

3.加大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力度。加快县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打造成集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实现2022年创建省级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目标。加强与福建师大、三明学院等院校合作,构建校长及管理干部培养管理系统,建立基础性教师培养与优秀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训培养工程,构建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共同体,力争五年内培育省、市级名师10名,培育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县级名师名校长50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培养一批胜任顶尖学生辅导的“金牌教师”“金牌教练”。完善名师队伍及名校长考评办法,建立名师队伍“退出”机制,实行校长末位淘汰制度。分类制定“非师范类教师”“新教师”“90后青年教师”等培训计划,整体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广泛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引导教师扎实教学基本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实施“内涵发展”策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1.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学前“养正启蒙”、小学“强基提质”、初中“壮腰挺拔”和高中“筑梦突破”工程,形成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质量“一盘棋”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巡课视导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加强质量监测动态数据库建设,建立学校质量监测预警机制,构建一套科学的质量目标管理体系。聘请教育名师担任教育顾问,强化初中、高中尖子生培养指导。办好宁化一中初中部,打造全市初高中衔接办学样板示范。打好“中高考保卫战”,持续打响宁化教育质量品牌。

2.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完善学校个性化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引领学校从规模扩张和项目建设向追求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转变,充分调动各校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全面实施《关于全面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精细化管理督查指导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在求实、求精、求细、求新上扎实作为。持续深化“创特色·树品牌”工作,扎实开展三明市新时代特色学校创评工作,不断提升“创特色·树品牌”工作成效,推出一批在国家、省、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办学项目。

3.重视校园文化提升打造。重视校园文化构建与培育,采取“精品立校、特色亮校、固本强校”策略,不断促进学校具有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中央苏区乌克兰、红军长征出发地”的独特资源,打造高品位红色文化特色学校5所。利用好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客家文化特色校2所。持续深化“书、墨两香”教育,加大书墨校园创建力度,不断擦亮宁化“书、墨两香”教育名片

四、实施“改革创新”策略,激发教育管理活力

1.深化“适合教育”改革。以省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学·导·用”课堂教学、“书墨两香”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组建“学·导·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及推广共同体,采取实验教师团队集中研训与学校自选策略推广的两种方式,寻求“学·导·用”课堂教学理论支撑,推出一批优秀课改基地校、实验校和项目校。深化“校园大阅读”工作,健全完善“七彩阅读”课程体系,落实学生阅读时间保障,加强阅读能力有效转化研究,常态化推进“校园大阅读”活动。深化“普及+特长”墨香教育推进思路,抓好书法师资培养与建设,落实“五短一长”写字课程,定期举办“读写大赛”“送春联”等系列活动。认真做好实验区经验总结,为山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样版和示范。

2.深化“总校制”管理改革。落实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28条措施。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总校制”改革,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积极探索紧密型、联盟型、协作型总校制办学模式,发挥宁化一中、城东中学、宁师附小、实验小学、第二实小、实验幼儿园、第二实验幼儿园、城东幼儿园等优质学校“以城带乡”“以优带新”“以强带弱”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新建学校、薄弱校和农村校快速高质量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探索“初高中六年一盘棋”衔接办学模式,办好宁化一中初中部,扩大我县优质初中的体量。定期举办“总校制”办学经验推广会,及时总结经验和得失,不断完善“总校制”管理模式。

3.深化差异性教育改革。认真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达标+特长”的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模式,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出彩。积极构建“1+X”选修课程体系,通过以乡村青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社团活动或选修课,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质,张扬学生个性。开展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成长状况、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教育方式研究,积极构建教师导师制和学生新幸福成长工程。

五、实施“项目带动”策略,优化学校办学条件

1.加快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按照20万人口规模调整城区学校布局与建设规划,做大城区教育规模,新改扩建城南工业园、黄慎路、长征(火车站)、东风等4所幼儿园,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440个;实施城区幼儿托育机构建设,新增托育位1860个;新建城西小学(东风小学迁建)、开元大道小学和长征学校小学部等3个项目,实施城南小学扩容项目,新增小学学位3780个;迁建宁化四中,新建长征学校初中部(火车站),实施宁化五中扩容项目,新增初中学位2400个;高中实施宁化一中、宁化六中图书馆建设项目。

2.加快农村薄弱项目建设根据城乡生源结构变化,做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建工程,完成安远中心学校扩容项目建设。新改建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周转房1.9万平方米,配套附属设施设备建设。

3.实施其他重大项目工程。加快宁化县中小学校外实训红色研学基地建设,配套种植、养殖、应急自救、军事训练和交通训练等功能建设,满足每期容纳1200名学生食宿及活动条件。开展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和环境提升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建立教育装备定期更新机制,确保学校教育装备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

六、实施“信息化2.0”策略,助推数字校园建设

1.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普及程度。实施宁化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目标,即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更新配备学校信息化装备,保证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90%以上中小学校达到《福建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基本要求。统筹推进区域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培育师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品质。积极开展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关注学生成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新兴技术为基础,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教室、AR/VR体验室,创客空间等智能学习空间。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探索混合式教学、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慕课”重构教学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针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等方面,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开展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形成动态的学情分析报告。

3.建设“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加快宁化教育信息中心建设,构建集教育管理、教育资源为一体的“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管理与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联与互通。持续推进在线教育,通过“1+N”或“N+N”的网络直播课堂方式,完善“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教师在线直播、名师名校网络课程的软硬件设施,逐步实现教育均衡优质高效。建设“5G+AI+大数据+学习分析”智慧校园环境,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云上学校”与“实体学校”共同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业务事项“掌上办”,全面提升教育政务服务能力与质量。

七、实施“依法治教”策略,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1.健全完善依法治教机制。加强教育执法能力建设,构建由教育会同财政、公安、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引进融托幼(早教)服务、学前教育、课后服务、艺术教育、在线教育等为一体的教育集团,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同政法部门的合作,建立性侵犯学生等违法犯罪行为和校园欺凌“零容忍”机制。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2.强化学校依法治校管理。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学校章程,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高效规范的校园管理机制。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度,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定期交流和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落实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规范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工作程序,确保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财产。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3.加大师生法治教育力度。严格落实法治国家教育大纲,开设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不断促进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实学校法治教育队伍,定期举办法治专题讲座,开展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充分利用校外活动中心法治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贴近青少年学生实际的系列普法教育活动。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创建一批“法治教育示范校”。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健全学生伤害事故调解制度、矛盾纠纷化解制度,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切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推进公民办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完善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有效发挥作用的制度建设。创新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深化党建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入融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把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

2.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扎实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做到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付,教育部门安排使用,确保不截留、不抵顶,正常教育拨款不超范围安排使用。努力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海外、港、澳、台侨对教育进行捐赠,设立宁化县奖教奖学基金。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财务财政收支和专项资金审计等。

3.健全校园安全机制建设。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和“预防为主、综合指导”的原则,加强学校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学校安全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有效遏制学校安全责任事故。落实学校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安全问题督办约谈制度。扎实开展学校安全常规工作,强化学校安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完善校园“三防”建设,提升“三防”设施使用水平。持续开展平安校园等级创建活动。加强网络舆情监控,落实重点信访包案制度,做好信访投诉调查处理,开展涉校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工作。

4.持续推进党风行风建设。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好行风建设,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教育改革发展相融合,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考评。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常规教育、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落实,着力构建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新格局。从严规范广大教师廉洁从教行为,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持续加大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治理力度,以“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着力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5.健全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县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健全工作规程,明确工作程序,明晰各成员单位教育督导职责,加强沟通联络,形成教育督导机构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教育督导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指导、评估验收、质量监测”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保障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健全督导整改复查和问责制度,有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坚持以科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引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积极做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评工作。

6.巩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果。持续深化“三全三扶一档”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特困救助(含孤儿)等在籍在库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加强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前受理和贷后管理工作,规范落实学费补偿政策。发动社会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加强资助政策和成效宣传,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把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7.营造教育发展环境氛围。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台、网站、公众号等媒介作用,大力宣传我县发展教育的好政策、好措施和好成果,全面推动宁化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挖掘我县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教育典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