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SM06101-3000-2023-00008 文号 宁政办〔2023〕8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3-03-21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有效 失效 废止
索 引 号 SM06101-3000-2023-00008
文号 宁政办〔2023〕8号
发布机构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3-03-21
标题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有效性 有效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3-22 15:14
| | | |
政策解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2021年-2025年)

宁化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前   言

 

近年来,宁化县围绕“一城四区”的战略发展定位,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依托红色、客家和生态资源优势,围绕消费升级和服务创新,着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现代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服务业向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持续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对促进宁化县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为进一步促进宁化县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主要提出宁化县服务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产业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作为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机遇 8

三、存在问题 10

第二章  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战略定位 14

四、发展目标 14

第三章  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 19

一、完善空间结构,构建服务业新格局 19

二、发展商贸物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21

三、发展电商服务,打造服务业新平台 25

四、凝聚红色力量,唱响宁化红色品牌 27

五、完善旅游设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29

六、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33

七、创新金融服务,增强服务产业质效 35

八、发展建筑产业,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37

九、拓展现代服务,延伸提升服务层次 39

第四章  产业空间布局 43

一、城市总体规划 43

二、规划“一核两带四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44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0

一、加强组织领导 50

二、强化要素保障 51

三、加大招商力度 52

四、营造良好环境 54

附表1: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汇总表 56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近年来,宁化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我县第三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集聚新动能,服务业保持健康发展良好态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间,宁化县赶超目标顺利完成,“三大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果,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一)服务业发展总量持续壮大

宁化县2016年至2019年进步指数居全市前三,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等荣誉,2017年、2019年两次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

宁化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从2015年的23.5:44.3:32.2调整为2020年的14.5:44.8:40.7,“十三五”期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高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2020年宁化县服务业增加值为81.74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县国民经济比重达40.7%,服务业已经成为宁化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撑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增加值对宁化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成为驱动宁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着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现代金融、房地产业、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等重点行业,加快建设一批集聚载体,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推动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水平逐步提升。

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批发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较快,2020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分别比2015年增长233%、259%;商贸流通方面,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7亿元,比2015年增长176%;2020年全年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分别达7家、24家,新培育两类企业数均居全市前列,全年新增服务业企业205家,比增11.3%。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客家祖地、长征出发地、国家地质公园”三大文化特色品牌效应凸显,一批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森林康养文化等项目加快建设,景区游客数量不断提升,“客家康养,红绿相映”森林康养品牌品牌逐渐打响。

2016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互联网“商圈经济”成为新亮点,直播带货等电子商务新业态持续发展,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增电子商务企业215家。

(三)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提升

深入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闽政文〔2011〕28号),宁化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扶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政文〔2019〕1号)、《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政文〔2020〕21号)等一系列鼓励物流运输、商贸、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发展规模服务业企业、加大现有服务业企业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培育宁化县旅游市场主体和品牌创建等方面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服务业工作新机制。

(四)服务业加快发展综合基础更加扎实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97亿元,增长3.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十三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86、1.23、1.52倍,2016年至2020年进步指数居全市前三位,税收保持较快增长,新动能新活力逐步释放。“两铁三高”交通区位优势凸显,与三明市区、东南沿海的时空距离大幅缩小,生产要素流通更加便利。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救助、文化体育等民生补短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格局更加开阔,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同时,在营商环境、医疗卫生、农村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宁化县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机遇

(一)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服务业一直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60%。当前,在服务需求加速增长、服务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等动力作用之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此外,“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领域数字技术越来越普遍,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趋势明显,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推动了服务业行业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催生了服务行业新业态。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做好“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宁化县应国家发展大势,立足新阶段、服务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契机

服务业贯通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对各产业的整合与提升作用日益凸显,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新冠感染疫情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也给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契机,它加速云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无接触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为服务业数字化带来新机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全县范围内产业发展创新提质机遇期,推进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是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三)信息技术创新为深入发展服务业提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智能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是关键一环。后疫情时代,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远程办公、视频会议、跨境电商等服务的广泛应用,驱动了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引导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和壮大一批数字经济特色企业,统筹布局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将对宁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不匹配倒逼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当前,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家庭服务、文体娱乐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持续增加,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疫情促使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效激发了电商物流、在线教育、信息监控等方面的供给扩容。但目前在全县在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营销管理、商务咨询等相关服务业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加上全县范围内还缺全面、系统的服务业体制机制,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有必要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应势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整体发展规模不大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一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难以聚集发展,每年新增的服务业企业或商贸个体户数量众多,但受区位交通方面等影响,企业普遍体量小,贡献小,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也不充分,使一部分潜在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二)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

宁化县地处山区,总体的经济体量较小,资源依赖型企业比重偏大,社会事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市后位。在全县的经济结构中,呈现出服务业的总产值占比不高,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不足等现象。红色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与周边县市存在较大同构性;新招商的项目规模普遍偏小,产业性(税性)项目占比低;宁化特色资源为载体的服务业做特做大还有待时日;新型服务业发展缺少人才、资金等配套资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相关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有顺利进行。

(三)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

就2020年而言,宁化县城镇新增就业67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比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宁化县绝大多数企业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稀缺,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是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宁化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深度挖掘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找准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服务业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章  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大力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机遇,深化沪明嘉宁合作,立足宁化县文化、生态、区位和产业等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融合,做大做强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实力,促进全县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质量变革,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着力优化改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大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集成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着力构建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乡镇齐头跟进的发展格局,持续扩大服务业规模、加快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为推进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多元融合,借势发展

依托宁化县地缘优势、突出后发优势、发挥红色引领、巩固生态优势、提升协同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构建宁化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新格局。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创新对接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立足优势,特色发展

以旅游、物流、商贸等优势服务产业为重点,重点培育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引导、培育和扶持新兴服务业业态。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现代物流、电商企业等,培育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各乡镇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快形成具有宁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做大做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引领全县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深入乡镇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县乡服务业协同、统筹发展。

(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准入门槛、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创造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县域内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战略定位

围绕全县“东扩、南伸、北控、西优”战略,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大力推进商业布局、商圈形态和时尚业态有机更新。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新兴旅游业、绿色康养业、新兴业态服务业,推动发展文旅康养、休闲旅游、闽赣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将宁化县建设成为海西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闽赣边界中部现代商贸中心、闽赣中部粮食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中心和新兴产业服务中心,形成三明边贸综合服务实体,树立闽赣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福建与内陆对接的前沿区、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区、文化传承繁荣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地位。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立足宁化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区域重镇、红色故里、绿色田园、古韵客家”的发展定位,充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服务业新业态,着力构建“行业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县乡协同推进”全覆盖、全方位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1.做大生产服务,助力全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加快物流园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重点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助力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研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出台“惠企惠民”等政策支持,积极探索“新融资方式”合作,为企业投融资提供强大支撑,建立健全宁化式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2.做实生活服务,带动全服务业发展。立足发展实际,加大电商平台、数字宁化平台、交通物流平台等智能化平台建设力度。提升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商贸、电商物流等生活性服务业。围绕优化服务供给、改善民生,引导发展公共文明服务、外包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重点突出、服务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具体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到2025年,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3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2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5%。“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5项,累计投资约65.3亿元,其中6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4个,总投资约60.8亿元(详见附表1: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汇总表)。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2年,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55%;到2025年,全县基本形成合理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地位不断加强,形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3.产业影响显著增强。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45%,实现全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50%,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县税收收入比重达60%。

4.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从2022年起,全县每年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家以上,力争到2025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3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0.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21年的42.7%提升到45%以上。

5.产业机制更加完善。市场动力机制不断强化,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健全,统筹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到2025年,市场在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引导和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到2035年,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推动的体制机制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目标指标具体设置如下:

序号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增长情况

1

规模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81.74

100

140

年增长10.5%左右

2

贡献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0.47

43

45

年增长2%左右

3

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县税收收入比重

%

55.61

57.86

61

年增长2%左右

4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

38.45

40

42

年增长2%左右

5

服务业固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29.60

30

33

年增长2%左右

6

各行业发展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

亿元

15.92

20.90

31

年增长14.6%左右

7

住宿和餐饮业增加

亿元

3.31

4.45

7

年增长16%左右

8

现代物流业增加值

亿元

5.18

6.04

8

年增长9.5%左右

9

金融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0.63

12.6

14.5

年增长5%左右

10

房地产业增加值

亿元

14.17

15

24.5

年增长5%左右

11

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1.03

14.83

25

年增长16%左右

12

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20.34

23.67

30

年增长8%左右

注:该表按《宁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宁政〔2021〕1号)以及《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宁政办规〔2021〕4号)文件规定增幅计算所得。

第三章  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

着眼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省市战略定位和宁化县城市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具有宁化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培育发展新业态,实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提升宁化县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一、完善空间结构,构建服务业新格局

着力布局综合型城镇、农贸型城镇、工贸旅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四镇合一”的产业服务新格局,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商圈、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等新的消费热点,全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互联网+”,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等服务。

(一)推进建设中心城区综合型城镇

集中力量推动中心城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与品质,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虹吸效应”,发挥核心区的“引导作用”,借助万星城市综合体、闽赣边贸快消品批发配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电商网络平台等项目的带动,融合宁化“红色+客家”文化特色,努力将城区服务业发展成宽领域、多业态的“宁化式”现代服务业新格局。合理布局万星广场综合体,优化整合百货、超市、家电与餐饮、影业、休闲、娱乐、专业市场等,有效聚集消费者,充分发挥综合体的服务能力和辐射效应。加快完善闽赣边贸快消品批发配送中心;加快零散批发点的整合,包括水果批发、小商品市场等;建立健全快消配送中心管理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强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咨询、旅游购物、游客休憩、文化展示功能。聚力打造海西电子商务城,大力推动建设网络零售平台,拓宽电商企业营销范围。探索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营销模式,深入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加快推进电商进农村,完善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二)推进建设东片农贸型城镇、工贸旅游型城镇

重点开发泉上镇国家级传统村落延祥村、毛泽东旧居、东方军土堡战役遗址、军号故事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闽学红色文化旅游。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大棚果蔬、食用菌和中草药等特色农业及现代养殖业。大力整合湖村镇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蛟湖、黄慎文化产业园、红色旅游等资源,发展度假休闲文化旅游。

(三)推进建设北片农贸型城镇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牙梳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河龙乡重点发展“河龙贡米”产业链,提升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影响。水茜镇依托浦建龙梅铁路过境设站、莆炎高速宁化明溪互通等交通条件,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借助红十二军暨新独立七师驻地旧址、路隘林深苔滑行军驿道,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粮食、烟草、三叶青等特色农业。发挥中沙乡“茶果之乡”优势,重点发展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等特色农业。

(四)推进建设西片农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

重点发展济村乡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依托东华山旅游、新田冰臼、溪源大峡谷、黄慎故居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石壁镇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旅游,推动发展烟叶、油茶、食用菌、莲子糯稻等特色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淮土镇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推动发展以烟叶、油茶、薏米、白莲、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快建立方田乡优质大米、富硒水果、生态养殖、林下药材、近郊蔬菜五大生态食材基地,加快发展美食产业及电商产业。

(五)推进建设南片农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

大力发展安乐镇的花卉产业、林下经济、特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发展曹坊镇设施农业、特色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推动挖掘下曹村、上曹村、三黄村、滑石村革命旧址等旅游资源,壮大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加强治平畲族乡特色村寨保护,建立畲族文化产业园,发展文化旅游,推动果蔬、毛竹、林下经济等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商贸物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明确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方向

批发业:引导矿产加工、新材料两大工业主导产业及建材、纺织、林产等重点产业工业企业,实施“工贸分离”,拓展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发展壮大一批龙头批发企业。零售业:重点优化配置商业综合体、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社区(乡村)便利店等商业基础设施;积极创建省级商业步行街和商贸特色镇;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直播等新零售业态,培育一批规模电商平台企业和网红直播基地。住宿业:调整供给结构,从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二元时代向文化主题酒店、中档连锁酒店、客栈民宿、租赁式公寓等多元时代发展,丰富产品供给。餐饮业:扶持宁化客家特色美食品种向全省全国推广,并以餐饮产业培育为核心、客家美食产业发展为重点,带动全县餐饮、食品、旅游、民俗等产业全面发展。

(二)推进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商贸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发挥边贸优势,做大做优闽赣建材市场、居然之家、双虹水果批发市场、小商品城、边贸服装城,开发建设汽车交易、农机农资、中草药等市场。加快建设县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项目及其它铁路交通物流项目,推动县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聚集。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鼓励电商企业与苏区老区共建农林全产业链加工、物流和交易平台。加快成立智能快递分货中心,立足南大街、中山街、美食城、万星广场购物、娱乐等4大商贸商圈(商街)优势,推动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改造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乡镇农贸市场等进一步完善县乡镇商贸服务设施,实现“县统一分货、统一配送、乡乡有点、镇镇便利”。加强应急保供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商贸系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合理布局大型商贸综合体,充分发挥4大商贸商圈(商街)优势,加快东部新城地标性建筑建设。大力引进国内知名商贸综合体项目落地,吸引周边县市民来宁“游、购、娱”,促进人口集聚。整合配置运输资源,补齐宁化县现代交通物流短板,降低运输成本,培植新的交通运输经济增长点,打造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就业、税收全面发展。

(三)完善商贸物流智能化建设

完善多层次商贸物流节点网络,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优化现代农产品销售体系,畅通销售物流渠道,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完善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构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平台建设规范和服务规范,开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税费政策,推动发展绿色物流、智慧物流。加快完善物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新建火车站的联通优势,拓展延伸对外物流业务。

(四)加大商贸物流招商引资力度

持续深入推动“一把手”领衔招商,实现“项目洽谈、签约、落地”一条线服务。精准策划物流行业招商项目,瞄准重点目标企业和项目,找准对接洽谈渠道,精准制定个性化招商政策和服务举措,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加快建立健全企业扶持、招商引资、奖励激励、入驻管理、项目申报、资金优惠等相关帮扶政策,大力支持县际商贸物流互通发展,创新推动外出招商、驻点招商、乡贤回归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实现方式。

(五)提升商贸物流服务能力水平

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建设,补齐联通短板,将物流向县际、市县延伸,完善商贸物流体系。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现代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建立突破行业界限的流通管理机制,加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协调,强化流通资源整合与优化,建立跨区域合作的协商和共享机制。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商品流通保障、流通秩序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为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提供保障。加强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流通设施用地保障、加大税费减免政策支持等。

专栏1  商贸物流产业重点方向

商贸物流

聚集全县商贸物流资源,依托现有的交通网络与客货运枢纽,重点发展批水果发业、建材、特色农产品等商贸物流业。做大做强商贸物流龙头企业,支持物流企业集团化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智慧物流

完善多层次商贸物流节点网络,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现代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

快递物流

整合县乡配送资源,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改造物流配送中心,成立智能快递分货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乡镇农贸市场等进一步完善县乡镇商贸服务设施,实现“县统一分货、统一配送、乡乡有点、镇镇便利”。

工业物流

鼓励物流企业与本土传统企业深度合作,实现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一体化。大力发展与建材、汽贸等产业配套的物流仓储和供应链服务。

商贸物流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南大街、中山街、美食城、万星广场购物、娱乐等4大商贸商圈(商街)优势,推动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

三、发展电商服务,打造服务业新平台

(一)搭建电商产业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强化中国邮政、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益农信息社等服务商的服务功能,带动农村特色产品销售,推动传统商贸企业专营升级,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健全菜鸟网络仓储物流中心,激活闽赣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连锁直营店、乡村加盟店,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镇、村服务站等服务活力,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配齐配强电商人才,成立电商物流培训中心、接待中心,提高电商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形式,以乡镇特色产品为基础,培育一批农村带货达人,充分利用手机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移动电商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经济。

(二)推动电商产业产园建设

着力推进宁化金糯薏米专业合作社、河龙贡米米业有限公司、五谷丰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启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购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城市综合治理、精准扶贫、薏米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和打造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为目的的数字宁化产业园。整合资源优势,强化电子商务产业园管理,发挥园区营造数字氛围、发展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功能。推动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齐家网、小商品城电商平台、海西(闽赣)电子商务城等一批电子商务项目,打造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三)创新电商产业发展模式

重点实施宁化县智能物流分拨中心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一个以智能仓储、物流大数据、县乡镇三级配送为基础,集商贸展示、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电商综合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平台。

(四)完善电商产业奖补政策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奖补、快递物流补贴、农村电商奖补等措施。支持发展红色苏区融合电商、电商旅游、电商扶贫等。加大跨境电子商务、智慧电商的建设扶持力度,完善跨境电商通关服务试点单位投资配套分拣设备及监管设施,鼓励企业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鼓励有条件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物流基地等。

专栏2  电商服务产业重点方向

电商平台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健全菜鸟网络仓储物流中心,激活闽赣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连锁直营店、乡村加盟店,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镇、村服务站等服务活力,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

电商园区

着力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城市综合治理、乡村振兴、薏米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和打造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为目的的数字宁化产业园。整合资源优势,强化电子商务产业园管理,发挥园区营造数字氛围、发展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功能。

电商项目

推动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齐家网、小商品城电商平台、海西(闽赣)电子商务城等一批电子商务项目,打造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重点实施宁化县智能物流分拨中心项目。

电商政策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奖补、快递物流补贴、农村电商奖补等措施。支持发展红色苏区融合电商、电商旅游、电商扶贫等。

四、凝聚红色力量,唱响宁化红色品牌

(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形成县域“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动形成县域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充分融合“旅游+直播”,实现云旅游,打造“云上宁化”,通过“直播平台”,开展用户精准投放,制定宁化各镇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培养优秀的直播人才队伍。优化布局红色资源,综合利用教育、产业、旅游等方式,盘活红色资源,利用红色遗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融合发展,加快红色资源保护与红色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加大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投入,大力支持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北山革命纪念园、宁化县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等红色资源,完善红色培训教育运行体制机制,设置红色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常态化举办干部培训、党建教育实践、理想信念教育、应急救援培训、中小学校外实训和劳动教育实践等活动,打响培训实践基地品牌,带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二)打造红色文化产品

推进重点红色产业项目建设,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红色资源与县域产业的融合发展。巧用乡村特色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乡村红色文化产品,优化县域红色产业布局。全力挖掘全县各乡镇红色产品,整合红色产品,探索红色产品产业化建设,做精做优红色产品。大力开展县域红色文创实践,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积极采取“一点一品”实践方式,大力挖掘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的文创产品。构建县域红色文创产品专区,汇集全县范围的各类文创产品,构建红色产品服务区,分层分类设置红色文创产品,重点打造红色产品精品区,形成县域红色产品线。

(三)加强红色文化传承

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创新红色资源传播方式,在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深入结合云平台、微视频等,揭秘红色故事,传递红色价值。强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传播作用,大力引入专业人才队伍,抓好红色文化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影视文学作品,将红色基因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以品牌建设彰显新的时代价值。将客家文化、生态资源、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深度挖掘并有效发挥风展红旗如画、教育强县、国家部委和省直部门对口支援帮扶等优势。打造以长征精神现场教学点为核心,以“红色+培训”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形成康养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推动形成旅游新业态,提升红色资源服务能力。

专栏3  红色服务产业重点方向

红色培训

完善红色培训教育运行体制机制,设置红色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以长征精神现场教学点为核心,以“红色+培训”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形成康养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模式,推动形成旅游新业态,提升红色资源服务能力。

红色文化

大力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段)项目、宁化海峡两岸应急救援交流基地建设项目、“苏区乌克兰”绿色康养项目、客家文化研学基地建设项目等,构建红色文化群。

红色旅游

整合县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优化布局红色经济产业,以红色旅游带动红色经济。

五、完善旅游设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一)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用好客家祖地、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持续创建国家级文旅品牌,培育特色民宿、主题乐园、红色文化培训、研学培训、运动休闲等新兴业态,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量,拓展旅游文化产业链。优化培育医养结合、医学实证、养生药膳、疗休养、自然教育、运动康养等森林康养模式,打响我县森林康养特色品牌,打造成为全省全域森林康养目的地。大力发展度假区、A级景区、乡村景点、休闲农庄,塑造一批集宁化休闲度假、古村观光、文化探源、农业休闲、养老养生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加快生态康养城谋划,推进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蛟湖小镇和聚龙阁康养人家建设,专题打造“客家康养·红绿相映”品牌,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文体旅休闲产业赛事经济,着力建设智慧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大力引进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通过赛事提升城市品质,宣传宁化红色、客家、绿色名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

(二)推动文旅休闲产业平台建设

完善产业政策支持和相关资源配套,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着力培育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纪念馆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深入挖掘乡镇人文资源,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智慧供给和服务水平,重点打造差异化、品牌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培育文旅融合业态,将旅游景点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实现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三)推动文旅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服务设施等硬件投资力度,增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规划建设宁化旅游集散中心,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及相关标准建设。加大旅游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建立面向公众、覆盖全行业、全要素的智慧化旅游服务信息网络,实现智慧旅游功能全覆盖。

(四)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紧盯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产品,充分挖掘宁化丰富的森林资源、温泉、丹霞地貌等优势条件,大力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构建“康养+医疗”“康养+运动”“康养+教育”“康养+培训”“康养+农业”等产业链,形成康养产业的聚焦效应。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大康养项目投入力度,重点培育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南山温泉森林康养中心、治平畲寨疗休养等3个森林康养项目。深入推进“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宁化聚龙阁、南岭清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森林康养、禅修、休闲、垂钓、采摘、餐饮、民宿、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型康养胜地。聘请专家团队开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全面发展。

(五)积极培育客家小吃

全力部署客家小吃产业提升发展规划,推动小吃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鼓励支持全县各乡镇培育特色农产品、无害化农产品,加大农家绿色有机原材料的种植,加快种养基地和成品、半成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县域健康农特产品服务基地。建立健全原材料供应基地、配送中心,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常态化发展食朴客家食材供应有限公司、客家食材交易与配送中心的食材交易业务。创新合作方式,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定向定点收购的方式,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农产品,实行统一检测、分拣、清洗、加工包装,实现客家小吃原材料统一配送,构建客家小吃“食材供应-食品加工-市场营销-辐射推广”的链条式发展,打造宁化生态农产品服务链。加大合作经营力度,引进8家产值千万元以上食品加工、仓储配送、厨具制造企业,带动80家合作社发展;引进餐饮连锁企业,推动醉南拳、福州达明美食街等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培育1个餐饮上市公司;小吃门店预计达8000个,发展连锁餐饮企业80家。常态化举办客家小吃实践操作培训,培训8000个初级以上职称厨师,促进8万人就业。建立健全客家小吃管理服务,定期举办福建省烹饪技能竞赛、宁化客家小吃节等活动,做大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全行业产值达100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达8万元。

(六)发展壮大夜色经济

进一步完善夜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文体娱乐、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特色街区,支持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洗浴、美发美容、洗染等行业延长营业时间,开展美食节、美食街、美食夜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夜市消费氛围,丰富夜间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夜市消费活力,带动夜市经济发展。重点打造特色型夜市。以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集聚发展老字号、品牌餐饮、风味小吃、时尚酒吧、娱乐休闲、精品购物等业态。着力规划创业型夜市,搭建以创业平台、规范占道经营、便民休闲为目的,划定固定经营区域,开辟以进城务工人员为经营主体的小商品一条街、小吃夜市一条街、跳蚤市场等特色夜市,满足创业者的经营需求。

专栏4  文体旅休闲产业重点方向

生态旅游

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宁化国有林场“百园千道”项目,建设集游憩休闲、康养健身、自然教育的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场所,着力培育康养旅游。

文化旅游

深入挖掘乡镇人文资源,重点打造差异化、品牌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培育文旅融合业态,将旅游景点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实现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智慧旅游

规划建设宁化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及相关标准建设。加大旅游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公众、覆盖全行业、全要素的智慧化旅游服务信息网络,实现智慧旅游功能全覆盖。

乡村旅游

深入挖掘乡镇特殊旅游资源,合理规划乡镇特殊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品牌。

六、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全面提升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电影院、剧院、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公共交通公交首末站、公交站(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营,包括镇级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站。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落实卫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推动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加大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村级养老点和农村幸福院建设。持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教育设施建设进度,持续加大教育硬件投入水平。

(二)创新发展医疗康养产业

盘活本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医疗服务、护理康复等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积极培育康养休闲等健康产业,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整合当地药材优势,着力打造“中医养生+旅游”服务新模式,构建集中医药文化、康复理疗、养生保健体验于一体的健康旅游基地。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入福建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专家团队作技术指导,全面提升生物医药服务水平。统筹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主流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专栏5  医疗康养产业重点方向

健康产品

盘活本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康养+农业”,重点培育健康食品。重点抓好当地生物医药品牌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医药物流和康养休闲等健康产品。

医药产业

重点抓好当地生物医药品牌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医药物流和康养休闲等健康产业,针对性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鼓励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康养基地

整合当地药材优势,着力打造“中医养生+旅游”服务新模式,构建集中医药文化、康复理疗、养生保健体验于一体的健康旅游基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重点培育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南山温泉森林康养中心、治平畲寨疗休养和“治未病”示范小镇等康养项目。

七、创新金融服务,增强服务产业质效

(一)激活金融服务优势

加快“引金入宁”,吸引更多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宁设立业务中心、分支机构。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扶植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加大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探索绿色银行建设。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推进绿色信贷、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仓储、融资租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实施“金融+”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以及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金融中介等新兴金融业态。组建县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吸引境内外知名基金投资机构参股或来宁化县落户;鼓励异地大型融资租赁机构来宁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规范发展县域民间融资服务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引导资金和产业基金,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县域范围内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各类服务产业的支持,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着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打造综合化、特色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服务县域、支持乡村建设的功能。加快完善全县范围内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金融通,为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着力补齐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短板,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强化金融帮扶工作,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全县商贸物流、电商服务、文旅休闲、医疗康养等产业链产融对接,服务项目、产业链和民营小微企业发展。

(三)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结合数字宁化建设,将智慧服务系统融入金融服务,构建信息化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金融服务生态。打通全县范围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全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活动,强化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完善信用体系。金融业增加值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速,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12亿元以上,培育3-5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争取企业上市(挂牌)实现零的突破。

专栏6 现代金融产业重点方向

智慧金融

加快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结合数字宁化建设,将智慧服务系统融入金融服务,构建信息化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金融服务生态。

普惠金融

着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打造综合化、特色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村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服务县域、支持乡村建设的功能。组织开展全县商贸物流、电商服务、文旅休闲、医疗康养等产业链产融对接,服务项目、产业链和民营小微企业发展。

科技金融

规范发展县域民间融资服务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引导资金和产业基金,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八、发展建筑产业,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一)分类改造城区建筑

聚力建设“客家新貌,康养小城”,以点带面、分类改造、分段推进,协调改造小城市建筑主体风貌,以县域及各乡镇文化特点、建筑需求、环境条件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政治活化布局完整、建筑质量较高的建筑,有效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公共空间,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拆除重建区位条件较好,但建筑布局混杂且不具保留价值、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建筑群,大力提高物质空间质量,分类改善建筑质量,提升小城服务能力。

(二)完善提升城市基建

持续做实“文明宁化”文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东扩、南伸、北控、西优”战略,推进慈恩公园、塔山公园和江滨景观带建设,实施一批微改造、微景观、微乐园、灯光秀、水幕秀项目,加快翠华东路、凤金山路等建设,新建城市路网4.2公里、污水管网15公里、公共停车位50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行动,加快林业新村、北山财政公房等12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区老旧小区环境。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抓紧实施宁阳古街一期(小溪路)改造工程,分批修缮古巷,打造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实施“三溪六岸”、边贸东路等景观提升工程,做好城区边坡地、裸露地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加强市政环卫、园林绿化、路灯等市政设施社会化运营企业监管考核,探索建立小区物业管理新模式新机制,推进城市管理“七难”治理,强化城市社区治理。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外包,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

(三)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划和人口流动变化情况,科学制定长期、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和住房发展规划,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区域发展时序,合理确定各片区的土地供应和出让宗地控价目标,细化调控举措,支持合理自住需求,促进供求平衡。结合人口流动变化和租赁住房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租赁住房,规范租赁市场,引导培育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全面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房地产业增加值每年保持5.2%以上的增速,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24.5亿元以上。

(四)打造和谐美丽县城

完善县乡镇三级路网体系,加强城区、乡镇夜灯夜景建设,打造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园式社区,规划好社区景观节点,新建凉亭、补种绿植以美化社区环境。全力拆除违规搭建建筑,完善车位规划,强化管理,构建和谐的县域环境实现引人、引企、留人、留企。

专栏7 建筑产业重点方向

新型房地产

重点发展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培育发展智慧地产,集聚一批高端商业载体,进一步提升区域商业竞争力,对宁化全县消费形成虹吸效应。集聚一批高品质商务办公楼宇,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对全县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汇聚效应。集聚一批智能、共享、绿色社区,对周边区域智慧地产形成示范效应。

九、拓展现代服务,延伸提升服务层次

(一)大力发展科技服务

开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质量检测和工业设计研发平台等服务配套,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农业、工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工艺,促进园区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培育新型科技产业,着力实施重点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技术转型创新产业,积极对接省级技改基金和专项技改奖励资金,提质扩面“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增资扩产、技改提升项目。夯实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信息科技产业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延伸创新服务链,加大信息科技人才引进,建立更加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宽带网络升级和“光网宁化、智慧宁化”建设,有效对接区外科技资源、产业、智力、金融等创新要素,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代理、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和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

(二)积极推进信息服务

大力提升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信息服务。鼓励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云计算综合服务,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服务、智能制造软件和服务、“互联网+”应用支撑服务、信息安全产品与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RFID射频标签、二维码、智能芯片等物联网技术创新。加强和物联网系统软件商合作,推进物联网集成应用。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企业孵化、技术研发、物流仓储等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开发基于云的应用服务。

(三)加快发展外包服务

加大物流园、创业园、文化产业园、配送中心、交易中心等的建设,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拓展矿产资源、笋竹产品、生态食材、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外包服务。鼓励物流外包服务,推动整体市场向第三方物流业态发展。积极拓展县外服务贸易,鼓励企业和专业市场在县外设立研发和销售机构,支持和引导企业承接国内外资产外包和商业加工外包业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外包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服务外包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发展,积极构建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为动力、以技术为支撑的县内外协调发展的服务外包发展新格局。

(四)积极培育数字产业

重视数字宁化产业园建设,着力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城市综合治理、精准扶贫、薏米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内容的数字城市,打造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推动县域数字经济产业快速稳健发展。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宁化县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区、现代智慧物流园项目、农批市场电商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城南镇智慧新零售体验购物中心,新能源汽车自助租赁项目等现代智能化项目建设。加大新技术投入力度,推动实现资源、产业、技术的深入融合,创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大力推动数字宁化建设。

(五)不断丰富社区服务

推动城乡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形成与城乡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培育若干大型家政服务企业,依法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逐步发展面向农村尤其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促进家政服务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快速发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全面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工程,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县便民服务联网,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

第四章  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宁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要求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实际情况,形成“一轴两翼”的城镇空间格局和“一主两副、三轴五组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

一、城市总体规划

(一)定位:立足中央苏区核心区,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深化宁台各领域融合,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形成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宁化作为闽台与内陆融合发展前沿区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借力泉南高速、兴泉铁路,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及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整合现有物流中心及商贸市场,借力两铁三高,解决宁化县交通障碍壮大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闽赣边境商贸物流中心。实现建设“长征精神引领、客家文化特色、绿色生态文明的闽赣边界工贸中心城市”的目标。

 
 

图4-1 宁化发展规划图

(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主两副、三轴五组团”

1.一主两副:城区商业商贸主核心、城东创新文化中心和高铁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副中心。

2.三轴:为东西向的客家大道集聚发展主轴、南北向的中环路空间发展次轴和开元大道产业创新次轴。

3.五组团:为城西组团、城中组团、城东组团、城南组团、站前组团。

二、规划“一核两带四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一核”,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在中心城区打造服务业发展主导区域。依托服务业经济基础、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优化综合环境,提升产业层次,强化核心功能,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集聚产业、人才、资本和信息的服务业高地。

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和新型房地产等产业,打造全县商贸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承载游客集散、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创新文化主题街区、体验式购物、特色化餐饮、品牌化酒店等新兴业态,让城区焕发新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品味,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舒适度,打造精致宜居的中心城市。加快中心功能组织建设,加快闽赣物流园及水茜物流园的建设,形成中心城区重要的功能组团,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引擎,推动中心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城西组团:以居住、商业商贸、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导的老城区,按照城市更新理念优化和调整用地布局,完善城西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老城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

城中组团:以居住、教育科研、行政办公、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导,该区域以高品质配套和优质生活环境为依托,完善商务办公、现代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城区综合服务能力。

城东组团:依托长征革命纪念馆、长征学院、长征主题公园,发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展览等功能,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休闲片区。

城南组团:推动精细化工园建设,围绕智慧家电、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链拓展延伸,培育发展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站前组团:该区域主要功能为居住、商贸服务,未来依托高铁站建设,重点完善现代商贸以及产业配套等综合服务功能,强化站前组团综合服务能力。

(二)“两带”,红色文旅康养发展带,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带。

1.红色文旅康养发展带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北至安远镇、南连曹坊镇,西南接淮土镇、石壁镇的一条发展轴,以“古法康养,红绿相映”为定位,构建集、红色教育、绿色康养与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森林康养体系。依托曹坊镇上曹村家庙余坪鸡爪梨树下(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曹氏家庙(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遗址)、曹氏宗祠(秘密农会旧址)、下曹村安俊公厅厦(红军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旧址,联合周边绿色森林基底,打造红色康养型森林人家,开发红军森林学堂、红色森林食舍等康养项目。充分利用安远镇、水茜镇现有“七叶一枝花”“三叶青”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通过省级保护区牙梳山、朝天寨景区、里坑村红色文化等现有的旅游资源,跨村联建、多村联动,充分挖掘绿色、文旅、康养资源,着力打造县内“生态游”“研学游”“工会游”等;借助石壁镇石碧村建成的客家公祠为核心,体验传统的客家祭祖习俗与研习客属源起文化,重点打造客家祖地森林疗养中心,开发客家民俗森林学堂、客家森林博物馆。

2.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带

以城南镇、城郊镇、湖村镇、泉上镇为一体,依托华侨经济开发区、城南开发区等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聚集发展优势、山海协作产业园对外交通优势,打造县域发展副中心、山海协作发展示范区、产镇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轴和重要产业承接中心,依托现有莆炎高速泉上互通,重点发展宁化县现代冷链物流、工业电商、现代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打造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物流园区、铁路货运场站等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形成综合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物流等现代物流聚集区。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面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服务,拓展商务中介和服务外包,建设共享生产平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面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服务,拓展商务中介和服务外包,建设共享生产平台。

(三)“四区”,东西南北四个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充分利用两铁三高的交通优势,大力推进城乡互动、块状经济、特色旅游休闲环境、商贸服务业聚集,增强中心城镇的服务功能。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增强服务功能,重点打造边贸流通业的聚集中心,发展与块状经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及休闲旅游业、乡镇与农村商贸流通业等服务产业,以满足县域基本服务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使中心城镇服务业成为联系城乡的重要平台。

1.东部城镇功能与华侨文化展示区。统筹东部均衡发展,充分考虑土地开发、专业市场、康养产业等诸多因素,激活自产自销农产品临时交易市场功能,充分发展农业服务业,提升服务城市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东部泉山、湖村的华侨文化资源,打造华侨文化创意展示区。研究和开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功能,打造集展示、培训、教育、劳动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展示区。

2.西部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聚集区。充分发挥石壁“客家祖地”的影响力,发扬客家人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推进世界各地客家人寻根祭祖,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打造成全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推进客家民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联性研究,打造客家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发挥淮土、方田的特色资源,发展农村淘宝,做大“闽西土八路”等电商平台;发展客家小吃,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

3.南部红色和民族文化发展集聚区。曹坊镇是三明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站之一,宁化第一个党支部在曹坊三黄村诞生,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宁化县南乡委员会。充分发挥曹坊镇的红色和生态资源优势,以“红色故里、古韵之乡、农产名镇、绿色田园”为目标,打造主题党日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党员教育培训、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治平乡要突出民族特色,提炼畲族元素,挖掘畲族风俗,把畲族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加快打造民族特色乡镇,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北部文旅康养发展聚集区。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形成康养产业集中区。安远镇要把朝天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区。河龙乡要做大河龙贡米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市场、做响品牌,培育壮大河龙贡米品牌,让河龙贡米这个米中臻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水茜镇要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借力水茜火车站,依托水茜商会,大力对接引进乡贤,打造水茜镇红色文化旅游业态——“如梦令·元旦”红色体验小镇,创造“水美林森·红色水茜”名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着力强化组织领导、要素保障、招商力度等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发挥好宁化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或现场办公,加强动态管理、解决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根据规划做好各部门分工安排、明确各自任务、落实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突破“难、硬、重、新”工作行动,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发展的质量指数、群众的满意指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鼓励按行业分类建立健全各种协会,完善行业协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编制行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承担起制订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资质认证等职责。

(二)完善统计监测。紧盯目标任务,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以强力的督查问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事项落地见效。坚持系统观念,完善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完善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重点完善对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的统计。建立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告报制度,构建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促进统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强化规划实施。做好服务业专项规划与宁化县“十四五”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的协调。健全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跟踪督查和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各乡镇,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做好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工作,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二、强化要素保障

(一)强化财税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技改补贴、贷款贴息、财政奖励、融资服务等政策。创新宁化服务业引导资金使用方式,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政策,争取国家、省引导资金和专项发展资金扶持,重点投入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力度,做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在疫情期间,对餐饮、零售、旅游等多方面特殊困难行业,实施税惠减免、资金补贴、失业工伤保险缓缴、信用贷款发放、提供增信支持、鼓励债券发行等支持政策措施。

(三)创新金融支持。建立政银企合作对接机制,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适合服务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开发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金融产品。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信托投资机构、金融租赁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担保规模。

(三)完善土地供应。加强对服务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在土地指标安排上对服务业用地给予适当倾斜,对投资强度大、建成后纳税额高、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于符合条件的租赁型企业,实行租金折扣和“一事一议”政策。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鼓励通过改造低效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强化人才支撑。结合宁化县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各类技能人才以及科研人才。采取亲情招商、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等措施,促进人才返乡就业创业。针对重点引进的产业人才,从个税返还、创业扶持、住房优惠、专项基金奖励等方面制定和落实人才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采取新建、购买和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一批人才安居房及人才公寓。提升宁化县人才服务水平,重点提高新引进人才手续办理、就业人员档案办理、专场招聘会举办、职称评定和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服务效率,积极建设人力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宁化县人力资源稳定供应、优化配置。

三、加大招商力度

(一)优化招商引资队伍。聚焦招商引资,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对外招商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招商团队,完善招商人员培训体系,提升招商人员综合素质;围绕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决策者信息库,实现与目标企业决策者的有效沟通。通过阶段性任务分解,稳步推进大客户招商工作,采取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等多样化的招商方式引进企业,建立产业招商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招商人员、中介机构积极性。

(二)提升招商人员专业能力。积极对接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大中型企业高管、招商中介高管等相关产业领域专业人士,定期开展招商相关产业知识、商务知识、沟通技巧等招商技能培训,加强宁化县招商队伍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招商队伍的专业素质。

(三)出台招商奖励政策。制定个性化招商引资奖励政策,针对新引进的现代物流、文旅康养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将按照《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政文〔2020〕21号)、《宁化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精神进行扶持。

(四)建设线上招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线上招商平台,大力提高宁化县招商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宁化县招商引资信息资源库,提供投资环境、投资主体、投资项目、重点产业、土地资源等数据,对相关招商数据进行汇总、存储、分析和挖掘。搭建招商办公管理平台,面向宁化县招商管理部门内部提供投资方关系管理、投资项目跟踪管理、综合考评管理等服务,提高招商管理效率。打造招商综合信息平台,面向投资主体和招商人员提供投资信息发布、政策法规信息发布等在线服务,提升招商服务效果。

四、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服务市场信用建设。强化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建设,建立服务业诚信红黑名单,构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机制,加大对失信主体惩戒力度,营造“处处守信、事事方便”的诚信环境。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守信公开承诺制度,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加强内部信用管理。探索建立重点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服务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在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使用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

(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优势,加强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督促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性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支持协会商会举办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

(三)积极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加大宣传力度,精心策划和举办一批与现代服务业、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主题事件、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各类新闻媒体综合宣传的功效,大力宣传重点培育企业、重点集聚平台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人才创业先进事迹的报道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宁化县服务业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附表1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   (万元)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

年限

责任单位

类别

合计:

652657

 

1

宁化县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区

350000

规划用地面积690亩,其中:城区占地610亩,4个乡镇8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设普通物流仓储及联运区、冷链物流仓储及联运区、车辆综合服务区、办公商务及生活区、乡镇农产品分拣及仓储区(一)普通物流仓储及联运区包括:包括普通货物仓储区、运输联运区、加工及配送区等;(二)冷链物流仓储及联运区包括冷链仓储区、配套交易区、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农副产品加工车间等;(三)车辆综合服务区包括停车区、维修服务区、汽车检测、汽车交易展示、报废车回收等区域;(四)办公商务及生活区包括办公商务区、生活公寓区、配套商业及休闲区等;(五)乡镇农产品分拣及仓储区包括农产品分拣包装中心、冷链库、农副产品交易区等。

2021-2025

发改局、交通运输局,湖村、曹坊等4乡镇

仓储

物流

2

中沙粮食仓储和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14100

建设稻谷生产基地1.1万亩项目总建筑面积29340平方米建设粮食仓储加工基地,主要建设粮食烘干车间,散粮仓,成品仓库,加工车间,配电房,药品库,包装库,综合楼,机械棚,配套用房等。

2020-2022

中沙乡

仓储

物流

3

环保装备智能制造及电商仓储物流一体化建设项目

20000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5亩,主要建设环保装备智能制造中心、电商运营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

2022-2024

曹坊镇

仓储

物流

4

杰龙特训教育及退役军人就创业孵化基地项目

10500

项目位于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及周边,规划用地面积45亩,新建艺体楼、综合实训楼、扩建现有食堂、教学楼,采购教学设备、实训设备、课程开发平台系统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室外拓展训练基地、标准公寓、国防教育基地等设施

2022-2024

淮土镇

教育

培训

5

金融机构建设项目

2000

新引进1家银行金融机构,规划用地面积600平米的县域中心办公楼,在城区及部分乡镇开设营业网点等。

2020-2024

金融办

金融

服务

6

宁化天鹅洞洞天福地森林康养项目

30000

依托现有天鹅洞建设项目,新建民俗酒店、培训中心、森林步道、观景台、蛟湖小镇游学基地等基地开发主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为主,依托黄慎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化传承与宣传为基础,突出并展现生态资源、人文教育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貌主要提供房车/自驾车露营、户外拓展、绿野乡居、红色研学、养心秘谷、休闲疗养、游学康养等项目服务。

2020-2022

文旅局

森林

康养

7

安远商贸综合体项目

5000

商贸服务中心按照“用地集约、空间集中、服务集成”的原则设在乡镇中心,营业面积在6000㎡左右,有相应规模的停车位新建一栋二层的现代农贸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及商贸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约为15000㎡总造价约5000万元。

2020-2024

安远镇

商贸

服务

8

城区农贸市场(小溪、双虹、翠华山)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10000

建筑面积7730平方米,地下室6130平方米,附属配套4500平方米,地下停车位82个,室外停车位18个,非机动车停车位78个,配备公厕及垃圾收集站等。

2020-2024

城市建设公司

商贸

服务

9

淮土镇边贸市场建设项目

6300

规划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万平方米,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设交易摊位300个,设店面40间,停车场2000平方米,同时建设公厕、岗亭、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2022-2025

淮土镇

商贸

服务

10

水茜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5600

规划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新建设备用房和停车场,总摊位160个,商铺60余个,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厕、绿化、亮化等相关设施。

2021-2025

水茜镇

商贸

服务

11

安乐笋竹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4657

规划用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配套建设管理房、公共卫生间等用房400余平方米,新建停车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020-2023

安乐镇

商贸

服务

12

治平乡甜玉米交易市场

2200

打造富硒甜玉米丰产示范区6300平方米,新建甜玉米交易市场,配套初级农副食品加工设备和包装设备、配置物流运输线2条,年交易吞吐量达12万吨。

2022-2023

治平畲族乡

商贸

服务

13

薏米产业文化服务数字展销中心及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5200

规划用地面积20亩,建设薏米产业文化服务数字展销中心,包括薏米文化一站式动态视觉观摩区、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区、直播销售功能区,辐射周边建设500平方米智能温控冷链仓库及15亩智慧农耕体验区。

2022-2024

淮土镇

商贸

服务

14

佰岁堂医药连锁超市建设项目

5000

建设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医药仓库及办公场所,利用五年时间(至2024年),连锁门店数量达到120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2.1亿元以上。

2022-2025

翠江镇

商贸

服务

15

翠江镇智慧新零售体验购物中心建设项目

16800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0亩,主要建筑面积32800平方米,主要建设新型超市、智慧办公楼、各类娱乐设施等商业综合体,建成后年接待顾客20万人次。

2022-2025

翠江镇

商贸服务

16

宁化东华胜景文旅开发与建设项目

10000

围绕“生态•休闲•朝圣”主题,在东华寺周边开发文化娱乐、宗教礼佛等项目;在济村乡长坊、石壁镇张家地等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闲散空民居等打造特色民宿旅游产品。

2021-2025

石壁镇、济村乡

文化

旅游

17

客家祖地生态文化园

65000

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占地约300亩,总建筑面积42700㎡,主要规划建设客家传统康疗院、祠堂文化园、客家第一收藏堡、客家第一大戏苑、客家名人展示馆(黄慎、伊秉绶等展示馆)、三升楼、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VR体验中心、客家圩场、城楼、生活客家、客家书院、文化集市、巧工园、葛藤园等项目。

2021-2025

文旅局

文化

旅游

18

宁化济村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53000

规划用地面积1100亩,按国家4A级标准,瀑布群观赏栈道1万米、百年红豆杉群探索公园200亩、东华山佛教朝圣寺庙扩建、旅游宾馆、餐饮楼(含茶文室)、仿古小木屋20栋,移动厕所,完善水利设施,改建道路设施、停车场,园林绿化等。

2020-2024

文旅局

文化

旅游

19

畲寨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5800

总建筑面积40357平方米,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座,新建畲乡红色文化展馆1座,配套刀耕火种园1座、畲禾文化园1座、停车场1座,畲药沐浴房5座、星空房2座、情侣房2座、亲子房2座、旅游公路5千米、休闲步道20公里,配套相关旅游景观设施。

2022-2025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0

治平竹文化产业园项目

15000

项目总用地面积17亩,建成笋竹产业文化展示厅、笋竹交易市场、配套笋竹加工设备和加工生产线,笋竹竹文化观光园。

2022-2025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1

宁化县玉扣纸非遗传习体验中心

3000

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建设玉扣纸非遗传习体验中心1座,配套玉扣纸与红色文化展示厅、古法玉扣纸仿制工艺体验厅、成品纸展示厅及重修老旧纸厂2座、湖塘多处等项目。

2022-2023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2

治平乡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项目

1600

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新建游客接待中心1座,配套餐饮区、住宿区、休闲垂钓区、亲子采摘区,新建红军步道7公里,配套旅游景观设施及水电消防设施。

2022-2023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3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步道(淮土段-梨树段)

3000

项目用地约15亩,新建智慧旅游步道6公里,搭建智能互动大屏、体能消耗电子指示牌、光影步道、视频监控等数字运营系统。建设红军历史纪念馆46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200平方米及红军碉堡、户外拓展、观景平台、玻璃栈道、餐饮休闲等配套设施,扩建停车场及2公里景区道路。

2022-2024

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

文化

旅游

24

翠江镇新能源汽车自助租赁项目

6900

在翠江镇内建设新能源汽车销售及租赁广场,并在全镇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智能管理系统,购置新能源汽车200辆,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自助租赁。

2021-2022

翠江镇

信息

服务

25

湖村镇多功能文化传媒中心

2000

建设3300平方米足球场地、占地180平方、建筑面积700平方的多功能文化传媒大厅、群众文娱演练厅、电影院等。

2021-2023

湖村镇

信息

服务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单位: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2021年-2025年)

宁化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前   言

 

近年来,宁化县围绕“一城四区”的战略发展定位,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环境和趋势,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依托红色、客家和生态资源优势,围绕消费升级和服务创新,着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现代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向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服务业向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持续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对促进宁化县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为进一步促进宁化县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主要提出宁化县服务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产业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作为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机遇 8

三、存在问题 10

第二章  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战略定位 14

四、发展目标 14

第三章  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 19

一、完善空间结构,构建服务业新格局 19

二、发展商贸物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21

三、发展电商服务,打造服务业新平台 25

四、凝聚红色力量,唱响宁化红色品牌 27

五、完善旅游设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29

六、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33

七、创新金融服务,增强服务产业质效 35

八、发展建筑产业,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37

九、拓展现代服务,延伸提升服务层次 39

第四章  产业空间布局 43

一、城市总体规划 43

二、规划“一核两带四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44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0

一、加强组织领导 50

二、强化要素保障 51

三、加大招商力度 52

四、营造良好环境 54

附表1: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汇总表 56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近年来,宁化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我县第三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集聚新动能,服务业保持健康发展良好态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间,宁化县赶超目标顺利完成,“三大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果,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一)服务业发展总量持续壮大

宁化县2016年至2019年进步指数居全市前三,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等荣誉,2017年、2019年两次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

宁化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从2015年的23.5:44.3:32.2调整为2020年的14.5:44.8:40.7,“十三五”期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4%,高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2020年宁化县服务业增加值为81.74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县国民经济比重达40.7%,服务业已经成为宁化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撑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服务业增加值对宁化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成为驱动宁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着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现代金融、房地产业、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等重点行业,加快建设一批集聚载体,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推动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水平逐步提升。

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批发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较快,2020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分别比2015年增长233%、259%;商贸流通方面,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47亿元,比2015年增长176%;2020年全年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分别达7家、24家,新培育两类企业数均居全市前列,全年新增服务业企业205家,比增11.3%。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客家祖地、长征出发地、国家地质公园”三大文化特色品牌效应凸显,一批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森林康养文化等项目加快建设,景区游客数量不断提升,“客家康养,红绿相映”森林康养品牌品牌逐渐打响。

2016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互联网“商圈经济”成为新亮点,直播带货等电子商务新业态持续发展,农村电商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增电子商务企业215家。

(三)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提升

深入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闽政文〔2011〕28号),宁化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扶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政文〔2019〕1号)、《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政文〔2020〕21号)等一系列鼓励物流运输、商贸、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发展规模服务业企业、加大现有服务业企业扶持和服务力度、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培育宁化县旅游市场主体和品牌创建等方面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服务业工作新机制。

(四)服务业加快发展综合基础更加扎实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97亿元,增长3.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十三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86、1.23、1.52倍,2016年至2020年进步指数居全市前三位,税收保持较快增长,新动能新活力逐步释放。“两铁三高”交通区位优势凸显,与三明市区、东南沿海的时空距离大幅缩小,生产要素流通更加便利。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救助、文化体育等民生补短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格局更加开阔,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同时,在营商环境、医疗卫生、农村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宁化县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机遇

(一)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服务业一直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60%。当前,在服务需求加速增长、服务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服务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等动力作用之下,我国服务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此外,“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领域数字技术越来越普遍,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趋势明显,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推动了服务业行业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催生了服务行业新业态。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做好“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是宁化县应国家发展大势,立足新阶段、服务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契机

服务业贯通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对各产业的整合与提升作用日益凸显,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新冠感染疫情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也给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契机,它加速云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无接触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为服务业数字化带来新机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全县范围内产业发展创新提质机遇期,推进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是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三)信息技术创新为深入发展服务业提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智能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是关键一环。后疫情时代,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远程办公、视频会议、跨境电商等服务的广泛应用,驱动了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进程提速,引导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和壮大一批数字经济特色企业,统筹布局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将对宁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不匹配倒逼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当前,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家庭服务、文体娱乐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持续增加,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互动式服务。疫情促使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效激发了电商物流、在线教育、信息监控等方面的供给扩容。但目前在全县在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营销管理、商务咨询等相关服务业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加上全县范围内还缺全面、系统的服务业体制机制,为了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有必要加快推进服务业产业应势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整体发展规模不大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一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难以聚集发展,每年新增的服务业企业或商贸个体户数量众多,但受区位交通方面等影响,企业普遍体量小,贡献小,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力也不充分,使一部分潜在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二)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

宁化县地处山区,总体的经济体量较小,资源依赖型企业比重偏大,社会事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市后位。在全县的经济结构中,呈现出服务业的总产值占比不高,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不足等现象。红色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与周边县市存在较大同构性;新招商的项目规模普遍偏小,产业性(税性)项目占比低;宁化特色资源为载体的服务业做特做大还有待时日;新型服务业发展缺少人才、资金等配套资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相关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的有顺利进行。

(三)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

就2020年而言,宁化县城镇新增就业67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比上年末上升0.0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宁化县绝大多数企业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稀缺,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是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的来看,“十四五”时期,宁化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深度挖掘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找准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服务业更上一个台阶。

第二章  总体发展战略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大力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机遇,深化沪明嘉宁合作,立足宁化县文化、生态、区位和产业等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融合,做大做强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实力,促进全县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质量变革,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着力优化改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大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集成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着力构建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乡镇齐头跟进的发展格局,持续扩大服务业规模、加快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为推进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多元融合,借势发展

依托宁化县地缘优势、突出后发优势、发挥红色引领、巩固生态优势、提升协同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构建宁化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新格局。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创新对接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立足优势,特色发展

以旅游、物流、商贸等优势服务产业为重点,重点培育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引导、培育和扶持新兴服务业业态。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现代物流、电商企业等,培育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各乡镇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快形成具有宁化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做大做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型服务业,引领全县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深入乡镇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县乡服务业协同、统筹发展。

(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准入门槛、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创造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县域内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战略定位

围绕全县“东扩、南伸、北控、西优”战略,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大力推进商业布局、商圈形态和时尚业态有机更新。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新兴旅游业、绿色康养业、新兴业态服务业,推动发展文旅康养、休闲旅游、闽赣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将宁化县建设成为海西知名生态休闲旅游中心、闽赣边界中部现代商贸中心、闽赣中部粮食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中心和新兴产业服务中心,形成三明边贸综合服务实体,树立闽赣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福建与内陆对接的前沿区、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区、文化传承繁荣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地位。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立足宁化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区域重镇、红色故里、绿色田园、古韵客家”的发展定位,充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服务业新业态,着力构建“行业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县乡协同推进”全覆盖、全方位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1.做大生产服务,助力全服务业发展。着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加快物流园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重点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助力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和研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出台“惠企惠民”等政策支持,积极探索“新融资方式”合作,为企业投融资提供强大支撑,建立健全宁化式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2.做实生活服务,带动全服务业发展。立足发展实际,加大电商平台、数字宁化平台、交通物流平台等智能化平台建设力度。提升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商贸、电商物流等生活性服务业。围绕优化服务供给、改善民生,引导发展公共文明服务、外包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重点突出、服务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具体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到2025年,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3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2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5%。“十四五”期间规划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5项,累计投资约65.3亿元,其中6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4个,总投资约60.8亿元(详见附表1: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汇总表)。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2年,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55%;到2025年,全县基本形成合理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地位不断加强,形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3.产业影响显著增强。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45%,实现全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50%,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县税收收入比重达60%。

4.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从2022年起,全县每年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家以上,力争到2025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3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0.5%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21年的42.7%提升到45%以上。

5.产业机制更加完善。市场动力机制不断强化,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健全,统筹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到2025年,市场在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引导和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到2035年,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推动的体制机制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目标指标具体设置如下:

序号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2年

2025年

增长情况

1

规模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81.74

100

140

年增长10.5%左右

2

贡献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0.47

43

45

年增长2%左右

3

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县税收收入比重

%

55.61

57.86

61

年增长2%左右

4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

38.45

40

42

年增长2%左右

5

服务业固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29.60

30

33

年增长2%左右

6

各行业发展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

亿元

15.92

20.90

31

年增长14.6%左右

7

住宿和餐饮业增加

亿元

3.31

4.45

7

年增长16%左右

8

现代物流业增加值

亿元

5.18

6.04

8

年增长9.5%左右

9

金融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0.63

12.6

14.5

年增长5%左右

10

房地产业增加值

亿元

14.17

15

24.5

年增长5%左右

11

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11.03

14.83

25

年增长16%左右

12

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20.34

23.67

30

年增长8%左右

注:该表按《宁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宁政〔2021〕1号)以及《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化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宁政办规〔2021〕4号)文件规定增幅计算所得。

第三章  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

着眼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省市战略定位和宁化县城市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具有宁化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培育发展新业态,实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提升宁化县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一、完善空间结构,构建服务业新格局

着力布局综合型城镇、农贸型城镇、工贸旅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四镇合一”的产业服务新格局,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商圈、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等新的消费热点,全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互联网+”,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等服务。

(一)推进建设中心城区综合型城镇

集中力量推动中心城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与品质,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虹吸效应”,发挥核心区的“引导作用”,借助万星城市综合体、闽赣边贸快消品批发配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电商网络平台等项目的带动,融合宁化“红色+客家”文化特色,努力将城区服务业发展成宽领域、多业态的“宁化式”现代服务业新格局。合理布局万星广场综合体,优化整合百货、超市、家电与餐饮、影业、休闲、娱乐、专业市场等,有效聚集消费者,充分发挥综合体的服务能力和辐射效应。加快完善闽赣边贸快消品批发配送中心;加快零散批发点的整合,包括水果批发、小商品市场等;建立健全快消配送中心管理机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强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咨询、旅游购物、游客休憩、文化展示功能。聚力打造海西电子商务城,大力推动建设网络零售平台,拓宽电商企业营销范围。探索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营销模式,深入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加快推进电商进农村,完善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二)推进建设东片农贸型城镇、工贸旅游型城镇

重点开发泉上镇国家级传统村落延祥村、毛泽东旧居、东方军土堡战役遗址、军号故事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闽学红色文化旅游。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大棚果蔬、食用菌和中草药等特色农业及现代养殖业。大力整合湖村镇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蛟湖、黄慎文化产业园、红色旅游等资源,发展度假休闲文化旅游。

(三)推进建设北片农贸型城镇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牙梳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镇。河龙乡重点发展“河龙贡米”产业链,提升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影响。水茜镇依托浦建龙梅铁路过境设站、莆炎高速宁化明溪互通等交通条件,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借助红十二军暨新独立七师驻地旧址、路隘林深苔滑行军驿道,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粮食、烟草、三叶青等特色农业。发挥中沙乡“茶果之乡”优势,重点发展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等特色农业。

(四)推进建设西片农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

重点发展济村乡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依托东华山旅游、新田冰臼、溪源大峡谷、黄慎故居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石壁镇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旅游,推动发展烟叶、油茶、食用菌、莲子糯稻等特色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淮土镇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推动发展以烟叶、油茶、薏米、白莲、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快建立方田乡优质大米、富硒水果、生态养殖、林下药材、近郊蔬菜五大生态食材基地,加快发展美食产业及电商产业。

(五)推进建设南片农贸型城镇、旅游型城镇

大力发展安乐镇的花卉产业、林下经济、特色农业,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发展曹坊镇设施农业、特色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推动挖掘下曹村、上曹村、三黄村、滑石村革命旧址等旅游资源,壮大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加强治平畲族乡特色村寨保护,建立畲族文化产业园,发展文化旅游,推动果蔬、毛竹、林下经济等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商贸物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明确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方向

批发业:引导矿产加工、新材料两大工业主导产业及建材、纺织、林产等重点产业工业企业,实施“工贸分离”,拓展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发展壮大一批龙头批发企业。零售业:重点优化配置商业综合体、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社区(乡村)便利店等商业基础设施;积极创建省级商业步行街和商贸特色镇;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直播等新零售业态,培育一批规模电商平台企业和网红直播基地。住宿业:调整供给结构,从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二元时代向文化主题酒店、中档连锁酒店、客栈民宿、租赁式公寓等多元时代发展,丰富产品供给。餐饮业:扶持宁化客家特色美食品种向全省全国推广,并以餐饮产业培育为核心、客家美食产业发展为重点,带动全县餐饮、食品、旅游、民俗等产业全面发展。

(二)推进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商贸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大力发挥边贸优势,做大做优闽赣建材市场、居然之家、双虹水果批发市场、小商品城、边贸服装城,开发建设汽车交易、农机农资、中草药等市场。加快建设县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项目及其它铁路交通物流项目,推动县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聚集。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鼓励电商企业与苏区老区共建农林全产业链加工、物流和交易平台。加快成立智能快递分货中心,立足南大街、中山街、美食城、万星广场购物、娱乐等4大商贸商圈(商街)优势,推动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改造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乡镇农贸市场等进一步完善县乡镇商贸服务设施,实现“县统一分货、统一配送、乡乡有点、镇镇便利”。加强应急保供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商贸系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合理布局大型商贸综合体,充分发挥4大商贸商圈(商街)优势,加快东部新城地标性建筑建设。大力引进国内知名商贸综合体项目落地,吸引周边县市民来宁“游、购、娱”,促进人口集聚。整合配置运输资源,补齐宁化县现代交通物流短板,降低运输成本,培植新的交通运输经济增长点,打造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就业、税收全面发展。

(三)完善商贸物流智能化建设

完善多层次商贸物流节点网络,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优化现代农产品销售体系,畅通销售物流渠道,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完善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构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平台建设规范和服务规范,开放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税费政策,推动发展绿色物流、智慧物流。加快完善物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利用新建火车站的联通优势,拓展延伸对外物流业务。

(四)加大商贸物流招商引资力度

持续深入推动“一把手”领衔招商,实现“项目洽谈、签约、落地”一条线服务。精准策划物流行业招商项目,瞄准重点目标企业和项目,找准对接洽谈渠道,精准制定个性化招商政策和服务举措,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加快建立健全企业扶持、招商引资、奖励激励、入驻管理、项目申报、资金优惠等相关帮扶政策,大力支持县际商贸物流互通发展,创新推动外出招商、驻点招商、乡贤回归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实现方式。

(五)提升商贸物流服务能力水平

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建设,补齐联通短板,将物流向县际、市县延伸,完善商贸物流体系。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现代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建立突破行业界限的流通管理机制,加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协调,强化流通资源整合与优化,建立跨区域合作的协商和共享机制。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商品流通保障、流通秩序以及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为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提供保障。加强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流通设施用地保障、加大税费减免政策支持等。

专栏1  商贸物流产业重点方向

商贸物流

聚集全县商贸物流资源,依托现有的交通网络与客货运枢纽,重点发展批水果发业、建材、特色农产品等商贸物流业。做大做强商贸物流龙头企业,支持物流企业集团化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

智慧物流

完善多层次商贸物流节点网络,支持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现代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

快递物流

整合县乡配送资源,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改造物流配送中心,成立智能快递分货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乡镇农贸市场等进一步完善县乡镇商贸服务设施,实现“县统一分货、统一配送、乡乡有点、镇镇便利”。

工业物流

鼓励物流企业与本土传统企业深度合作,实现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一体化。大力发展与建材、汽贸等产业配套的物流仓储和供应链服务。

商贸物流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南大街、中山街、美食城、万星广场购物、娱乐等4大商贸商圈(商街)优势,推动建设大型商贸综合体。

三、发展电商服务,打造服务业新平台

(一)搭建电商产业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强化中国邮政、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益农信息社等服务商的服务功能,带动农村特色产品销售,推动传统商贸企业专营升级,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健全菜鸟网络仓储物流中心,激活闽赣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连锁直营店、乡村加盟店,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镇、村服务站等服务活力,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配齐配强电商人才,成立电商物流培训中心、接待中心,提高电商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形式,以乡镇特色产品为基础,培育一批农村带货达人,充分利用手机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移动电商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商经济。

(二)推动电商产业产园建设

着力推进宁化金糯薏米专业合作社、河龙贡米米业有限公司、五谷丰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启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购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城市综合治理、精准扶贫、薏米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和打造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为目的的数字宁化产业园。整合资源优势,强化电子商务产业园管理,发挥园区营造数字氛围、发展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功能。推动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齐家网、小商品城电商平台、海西(闽赣)电子商务城等一批电子商务项目,打造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三)创新电商产业发展模式

重点实施宁化县智能物流分拨中心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一个以智能仓储、物流大数据、县乡镇三级配送为基础,集商贸展示、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电商综合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平台。

(四)完善电商产业奖补政策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奖补、快递物流补贴、农村电商奖补等措施。支持发展红色苏区融合电商、电商旅游、电商扶贫等。加大跨境电子商务、智慧电商的建设扶持力度,完善跨境电商通关服务试点单位投资配套分拣设备及监管设施,鼓励企业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鼓励有条件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物流基地等。

专栏2  电商服务产业重点方向

电商平台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完善电商物流体系和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健全菜鸟网络仓储物流中心,激活闽赣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连锁直营店、乡村加盟店,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镇、村服务站等服务活力,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

电商园区

着力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城市综合治理、乡村振兴、薏米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和打造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为目的的数字宁化产业园。整合资源优势,强化电子商务产业园管理,发挥园区营造数字氛围、发展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功能。

电商项目

推动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齐家网、小商品城电商平台、海西(闽赣)电子商务城等一批电子商务项目,打造一批电商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重点实施宁化县智能物流分拨中心项目。

电商政策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奖补、快递物流补贴、农村电商奖补等措施。支持发展红色苏区融合电商、电商旅游、电商扶贫等。

四、凝聚红色力量,唱响宁化红色品牌

(一)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形成县域“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全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动形成县域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充分融合“旅游+直播”,实现云旅游,打造“云上宁化”,通过“直播平台”,开展用户精准投放,制定宁化各镇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培养优秀的直播人才队伍。优化布局红色资源,综合利用教育、产业、旅游等方式,盘活红色资源,利用红色遗址,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融合发展,加快红色资源保护与红色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加大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投入,大力支持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北山革命纪念园、宁化县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等红色资源,完善红色培训教育运行体制机制,设置红色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常态化举办干部培训、党建教育实践、理想信念教育、应急救援培训、中小学校外实训和劳动教育实践等活动,打响培训实践基地品牌,带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二)打造红色文化产品

推进重点红色产业项目建设,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红色资源与县域产业的融合发展。巧用乡村特色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乡村红色文化产品,优化县域红色产业布局。全力挖掘全县各乡镇红色产品,整合红色产品,探索红色产品产业化建设,做精做优红色产品。大力开展县域红色文创实践,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积极采取“一点一品”实践方式,大力挖掘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的文创产品。构建县域红色文创产品专区,汇集全县范围的各类文创产品,构建红色产品服务区,分层分类设置红色文创产品,重点打造红色产品精品区,形成县域红色产品线。

(三)加强红色文化传承

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创新红色资源传播方式,在红色遗址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深入结合云平台、微视频等,揭秘红色故事,传递红色价值。强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传播作用,大力引入专业人才队伍,抓好红色文化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的影视文学作品,将红色基因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以品牌建设彰显新的时代价值。将客家文化、生态资源、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深度挖掘并有效发挥风展红旗如画、教育强县、国家部委和省直部门对口支援帮扶等优势。打造以长征精神现场教学点为核心,以“红色+培训”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形成康养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推动形成旅游新业态,提升红色资源服务能力。

专栏3  红色服务产业重点方向

红色培训

完善红色培训教育运行体制机制,设置红色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以长征精神现场教学点为核心,以“红色+培训”为中心的教育培训,形成康养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模式模式,推动形成旅游新业态,提升红色资源服务能力。

红色文化

大力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段)项目、宁化海峡两岸应急救援交流基地建设项目、“苏区乌克兰”绿色康养项目、客家文化研学基地建设项目等,构建红色文化群。

红色旅游

整合县域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优化布局红色经济产业,以红色旅游带动红色经济。

五、完善旅游设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一)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用好客家祖地、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军长征出发地核心展示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持续创建国家级文旅品牌,培育特色民宿、主题乐园、红色文化培训、研学培训、运动休闲等新兴业态,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量,拓展旅游文化产业链。优化培育医养结合、医学实证、养生药膳、疗休养、自然教育、运动康养等森林康养模式,打响我县森林康养特色品牌,打造成为全省全域森林康养目的地。大力发展度假区、A级景区、乡村景点、休闲农庄,塑造一批集宁化休闲度假、古村观光、文化探源、农业休闲、养老养生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加快生态康养城谋划,推进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蛟湖小镇和聚龙阁康养人家建设,专题打造“客家康养·红绿相映”品牌,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文体旅休闲产业赛事经济,着力建设智慧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大力引进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通过赛事提升城市品质,宣传宁化红色、客家、绿色名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

(二)推动文旅休闲产业平台建设

完善产业政策支持和相关资源配套,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着力培育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纪念馆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深入挖掘乡镇人文资源,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智慧供给和服务水平,重点打造差异化、品牌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培育文旅融合业态,将旅游景点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实现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三)推动文旅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服务设施等硬件投资力度,增强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规划建设宁化旅游集散中心,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及相关标准建设。加大旅游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建立面向公众、覆盖全行业、全要素的智慧化旅游服务信息网络,实现智慧旅游功能全覆盖。

(四)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紧盯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产品,充分挖掘宁化丰富的森林资源、温泉、丹霞地貌等优势条件,大力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培训研学等康养业态,构建“康养+医疗”“康养+运动”“康养+教育”“康养+培训”“康养+农业”等产业链,形成康养产业的聚焦效应。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大康养项目投入力度,重点培育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南山温泉森林康养中心、治平畲寨疗休养等3个森林康养项目。深入推进“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宁化聚龙阁、南岭清秋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森林康养、禅修、休闲、垂钓、采摘、餐饮、民宿、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型康养胜地。聘请专家团队开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全面发展。

(五)积极培育客家小吃

全力部署客家小吃产业提升发展规划,推动小吃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鼓励支持全县各乡镇培育特色农产品、无害化农产品,加大农家绿色有机原材料的种植,加快种养基地和成品、半成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打造县域健康农特产品服务基地。建立健全原材料供应基地、配送中心,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服务体系,常态化发展食朴客家食材供应有限公司、客家食材交易与配送中心的食材交易业务。创新合作方式,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定向定点收购的方式,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农产品,实行统一检测、分拣、清洗、加工包装,实现客家小吃原材料统一配送,构建客家小吃“食材供应-食品加工-市场营销-辐射推广”的链条式发展,打造宁化生态农产品服务链。加大合作经营力度,引进8家产值千万元以上食品加工、仓储配送、厨具制造企业,带动80家合作社发展;引进餐饮连锁企业,推动醉南拳、福州达明美食街等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培育1个餐饮上市公司;小吃门店预计达8000个,发展连锁餐饮企业80家。常态化举办客家小吃实践操作培训,培训8000个初级以上职称厨师,促进8万人就业。建立健全客家小吃管理服务,定期举办福建省烹饪技能竞赛、宁化客家小吃节等活动,做大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全行业产值达100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达8万元。

(六)发展壮大夜色经济

进一步完善夜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文体娱乐、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特色街区,支持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洗浴、美发美容、洗染等行业延长营业时间,开展美食节、美食街、美食夜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夜市消费氛围,丰富夜间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夜市消费活力,带动夜市经济发展。重点打造特色型夜市。以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集聚发展老字号、品牌餐饮、风味小吃、时尚酒吧、娱乐休闲、精品购物等业态。着力规划创业型夜市,搭建以创业平台、规范占道经营、便民休闲为目的,划定固定经营区域,开辟以进城务工人员为经营主体的小商品一条街、小吃夜市一条街、跳蚤市场等特色夜市,满足创业者的经营需求。

专栏4  文体旅休闲产业重点方向

生态旅游

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宁化国有林场“百园千道”项目,建设集游憩休闲、康养健身、自然教育的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场所,着力培育康养旅游。

文化旅游

深入挖掘乡镇人文资源,重点打造差异化、品牌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着力培育文旅融合业态,将旅游景点与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实现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智慧旅游

规划建设宁化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及相关标准建设。加大旅游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公众、覆盖全行业、全要素的智慧化旅游服务信息网络,实现智慧旅游功能全覆盖。

乡村旅游

深入挖掘乡镇特殊旅游资源,合理规划乡镇特殊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品牌。

六、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全面提升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数字电影院、剧院、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公共交通公交首末站、公交站(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营,包括镇级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站。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落实卫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推动支持民营医院发展。加大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加快村级养老点和农村幸福院建设。持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教育设施建设进度,持续加大教育硬件投入水平。

(二)创新发展医疗康养产业

盘活本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医疗服务、护理康复等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积极培育康养休闲等健康产业,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整合当地药材优势,着力打造“中医养生+旅游”服务新模式,构建集中医药文化、康复理疗、养生保健体验于一体的健康旅游基地。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入福建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专家团队作技术指导,全面提升生物医药服务水平。统筹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主流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

专栏5  医疗康养产业重点方向

健康产品

盘活本地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康养+农业”,重点培育健康食品。重点抓好当地生物医药品牌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医药物流和康养休闲等健康产品。

医药产业

重点抓好当地生物医药品牌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医药物流和康养休闲等健康产业,针对性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鼓励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康养基地

整合当地药材优势,着力打造“中医养生+旅游”服务新模式,构建集中医药文化、康复理疗、养生保健体验于一体的健康旅游基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重点培育福地天鹅洞森林康养基地、南山温泉森林康养中心、治平畲寨疗休养和“治未病”示范小镇等康养项目。

七、创新金融服务,增强服务产业质效

(一)激活金融服务优势

加快“引金入宁”,吸引更多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宁设立业务中心、分支机构。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扶植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加大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探索绿色银行建设。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推进绿色信贷、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创新,积极发展金融仓储、融资租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实施“金融+”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以及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金融中介等新兴金融业态。组建县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吸引境内外知名基金投资机构参股或来宁化县落户;鼓励异地大型融资租赁机构来宁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规范发展县域民间融资服务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引导资金和产业基金,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二)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县域范围内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各类服务产业的支持,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着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打造综合化、特色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服务县域、支持乡村建设的功能。加快完善全县范围内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金融通,为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着力补齐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短板,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强化金融帮扶工作,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全县商贸物流、电商服务、文旅休闲、医疗康养等产业链产融对接,服务项目、产业链和民营小微企业发展。

(三)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结合数字宁化建设,将智慧服务系统融入金融服务,构建信息化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金融服务生态。打通全县范围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全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活动,强化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完善信用体系。金融业增加值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速,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12亿元以上,培育3-5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争取企业上市(挂牌)实现零的突破。

专栏6 现代金融产业重点方向

智慧金融

加快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结合数字宁化建设,将智慧服务系统融入金融服务,构建信息化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金融服务生态。

普惠金融

着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打造综合化、特色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村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服务县域、支持乡村建设的功能。组织开展全县商贸物流、电商服务、文旅休闲、医疗康养等产业链产融对接,服务项目、产业链和民营小微企业发展。

科技金融

规范发展县域民间融资服务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引导资金和产业基金,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八、发展建筑产业,打造宜居宜业新城

(一)分类改造城区建筑

聚力建设“客家新貌,康养小城”,以点带面、分类改造、分段推进,协调改造小城市建筑主体风貌,以县域及各乡镇文化特点、建筑需求、环境条件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政治活化布局完整、建筑质量较高的建筑,有效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公共空间,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拆除重建区位条件较好,但建筑布局混杂且不具保留价值、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建筑群,大力提高物质空间质量,分类改善建筑质量,提升小城服务能力。

(二)完善提升城市基建

持续做实“文明宁化”文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东扩、南伸、北控、西优”战略,推进慈恩公园、塔山公园和江滨景观带建设,实施一批微改造、微景观、微乐园、灯光秀、水幕秀项目,加快翠华东路、凤金山路等建设,新建城市路网4.2公里、污水管网15公里、公共停车位50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行动,加快林业新村、北山财政公房等12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区老旧小区环境。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抓紧实施宁阳古街一期(小溪路)改造工程,分批修缮古巷,打造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实施“三溪六岸”、边贸东路等景观提升工程,做好城区边坡地、裸露地生态修复,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加强市政环卫、园林绿化、路灯等市政设施社会化运营企业监管考核,探索建立小区物业管理新模式新机制,推进城市管理“七难”治理,强化城市社区治理。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加快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外包,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

(三)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划和人口流动变化情况,科学制定长期、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和住房发展规划,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区域发展时序,合理确定各片区的土地供应和出让宗地控价目标,细化调控举措,支持合理自住需求,促进供求平衡。结合人口流动变化和租赁住房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租赁住房,规范租赁市场,引导培育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全面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房地产业增加值每年保持5.2%以上的增速,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24.5亿元以上。

(四)打造和谐美丽县城

完善县乡镇三级路网体系,加强城区、乡镇夜灯夜景建设,打造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园式社区,规划好社区景观节点,新建凉亭、补种绿植以美化社区环境。全力拆除违规搭建建筑,完善车位规划,强化管理,构建和谐的县域环境实现引人、引企、留人、留企。

专栏7 建筑产业重点方向

新型房地产

重点发展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培育发展智慧地产,集聚一批高端商业载体,进一步提升区域商业竞争力,对宁化全县消费形成虹吸效应。集聚一批高品质商务办公楼宇,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对全县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汇聚效应。集聚一批智能、共享、绿色社区,对周边区域智慧地产形成示范效应。

九、拓展现代服务,延伸提升服务层次

(一)大力发展科技服务

开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质量检测和工业设计研发平台等服务配套,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农业、工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工艺,促进园区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培育新型科技产业,着力实施重点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技术转型创新产业,积极对接省级技改基金和专项技改奖励资金,提质扩面“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增资扩产、技改提升项目。夯实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壮大信息科技产业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延伸创新服务链,加大信息科技人才引进,建立更加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宽带网络升级和“光网宁化、智慧宁化”建设,有效对接区外科技资源、产业、智力、金融等创新要素,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代理、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和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

(二)积极推进信息服务

大力提升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信息服务。鼓励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云计算综合服务,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服务、智能制造软件和服务、“互联网+”应用支撑服务、信息安全产品与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RFID射频标签、二维码、智能芯片等物联网技术创新。加强和物联网系统软件商合作,推进物联网集成应用。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企业孵化、技术研发、物流仓储等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开发基于云的应用服务。

(三)加快发展外包服务

加大物流园、创业园、文化产业园、配送中心、交易中心等的建设,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拓展矿产资源、笋竹产品、生态食材、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加工外包服务。鼓励物流外包服务,推动整体市场向第三方物流业态发展。积极拓展县外服务贸易,鼓励企业和专业市场在县外设立研发和销售机构,支持和引导企业承接国内外资产外包和商业加工外包业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外包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服务外包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发展,积极构建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为动力、以技术为支撑的县内外协调发展的服务外包发展新格局。

(四)积极培育数字产业

重视数字宁化产业园建设,着力建设涵盖数字政务、城市综合治理、精准扶贫、薏米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内容的数字城市,打造数字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推动县域数字经济产业快速稳健发展。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宁化县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区、现代智慧物流园项目、农批市场电商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城南镇智慧新零售体验购物中心,新能源汽车自助租赁项目等现代智能化项目建设。加大新技术投入力度,推动实现资源、产业、技术的深入融合,创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大力推动数字宁化建设。

(五)不断丰富社区服务

推动城乡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形成与城乡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培育若干大型家政服务企业,依法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逐步发展面向农村尤其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促进家政服务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快速发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全面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工程,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县便民服务联网,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

第四章  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宁化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要求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实际情况,形成“一轴两翼”的城镇空间格局和“一主两副、三轴五组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

一、城市总体规划

(一)定位:立足中央苏区核心区,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深化宁台各领域融合,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形成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宁化作为闽台与内陆融合发展前沿区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借力泉南高速、兴泉铁路,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及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整合现有物流中心及商贸市场,借力两铁三高,解决宁化县交通障碍壮大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闽赣边境商贸物流中心。实现建设“长征精神引领、客家文化特色、绿色生态文明的闽赣边界工贸中心城市”的目标。

 
 

图4-1 宁化发展规划图

(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一主两副、三轴五组团”

1.一主两副:城区商业商贸主核心、城东创新文化中心和高铁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副中心。

2.三轴:为东西向的客家大道集聚发展主轴、南北向的中环路空间发展次轴和开元大道产业创新次轴。

3.五组团:为城西组团、城中组团、城东组团、城南组团、站前组团。

二、规划“一核两带四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一核”,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在中心城区打造服务业发展主导区域。依托服务业经济基础、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优化综合环境,提升产业层次,强化核心功能,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集聚产业、人才、资本和信息的服务业高地。

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和新型房地产等产业,打造全县商贸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承载游客集散、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创新文化主题街区、体验式购物、特色化餐饮、品牌化酒店等新兴业态,让城区焕发新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品味,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舒适度,打造精致宜居的中心城市。加快中心功能组织建设,加快闽赣物流园及水茜物流园的建设,形成中心城区重要的功能组团,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引擎,推动中心城区率先形成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城西组团:以居住、商业商贸、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导的老城区,按照城市更新理念优化和调整用地布局,完善城西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老城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质。

城中组团:以居住、教育科研、行政办公、文化休闲功能为主导,该区域以高品质配套和优质生活环境为依托,完善商务办公、现代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城区综合服务能力。

城东组团:依托长征革命纪念馆、长征学院、长征主题公园,发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展览等功能,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休闲片区。

城南组团:推动精细化工园建设,围绕智慧家电、新兴产业等主导产业链拓展延伸,培育发展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站前组团:该区域主要功能为居住、商贸服务,未来依托高铁站建设,重点完善现代商贸以及产业配套等综合服务功能,强化站前组团综合服务能力。

(二)“两带”,红色文旅康养发展带,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带。

1.红色文旅康养发展带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北至安远镇、南连曹坊镇,西南接淮土镇、石壁镇的一条发展轴,以“古法康养,红绿相映”为定位,构建集、红色教育、绿色康养与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森林康养体系。依托曹坊镇上曹村家庙余坪鸡爪梨树下(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曹氏家庙(宁化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遗址)、曹氏宗祠(秘密农会旧址)、下曹村安俊公厅厦(红军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旧址,联合周边绿色森林基底,打造红色康养型森林人家,开发红军森林学堂、红色森林食舍等康养项目。充分利用安远镇、水茜镇现有“七叶一枝花”“三叶青”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通过省级保护区牙梳山、朝天寨景区、里坑村红色文化等现有的旅游资源,跨村联建、多村联动,充分挖掘绿色、文旅、康养资源,着力打造县内“生态游”“研学游”“工会游”等;借助石壁镇石碧村建成的客家公祠为核心,体验传统的客家祭祖习俗与研习客属源起文化,重点打造客家祖地森林疗养中心,开发客家民俗森林学堂、客家森林博物馆。

2.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带

以城南镇、城郊镇、湖村镇、泉上镇为一体,依托华侨经济开发区、城南开发区等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聚集发展优势、山海协作产业园对外交通优势,打造县域发展副中心、山海协作发展示范区、产镇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轴和重要产业承接中心,依托现有莆炎高速泉上互通,重点发展宁化县现代冷链物流、工业电商、现代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打造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物流园区、铁路货运场站等物流枢纽和节点建设,形成综合物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物流等现代物流聚集区。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面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服务,拓展商务中介和服务外包,建设共享生产平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机构,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面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资源。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服务,拓展商务中介和服务外包,建设共享生产平台。

(三)“四区”,东西南北四个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充分利用两铁三高的交通优势,大力推进城乡互动、块状经济、特色旅游休闲环境、商贸服务业聚集,增强中心城镇的服务功能。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增强服务功能,重点打造边贸流通业的聚集中心,发展与块状经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及休闲旅游业、乡镇与农村商贸流通业等服务产业,以满足县域基本服务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使中心城镇服务业成为联系城乡的重要平台。

1.东部城镇功能与华侨文化展示区。统筹东部均衡发展,充分考虑土地开发、专业市场、康养产业等诸多因素,激活自产自销农产品临时交易市场功能,充分发展农业服务业,提升服务城市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东部泉山、湖村的华侨文化资源,打造华侨文化创意展示区。研究和开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功能,打造集展示、培训、教育、劳动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展示区。

2.西部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聚集区。充分发挥石壁“客家祖地”的影响力,发扬客家人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推进世界各地客家人寻根祭祖,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打造成全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推进客家民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联性研究,打造客家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发挥淮土、方田的特色资源,发展农村淘宝,做大“闽西土八路”等电商平台;发展客家小吃,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

3.南部红色和民族文化发展集聚区。曹坊镇是三明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站之一,宁化第一个党支部在曹坊三黄村诞生,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宁化县南乡委员会。充分发挥曹坊镇的红色和生态资源优势,以“红色故里、古韵之乡、农产名镇、绿色田园”为目标,打造主题党日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党员教育培训、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治平乡要突出民族特色,提炼畲族元素,挖掘畲族风俗,把畲族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加快打造民族特色乡镇,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北部文旅康养发展聚集区。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形成康养产业集中区。安远镇要把朝天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生态旅游区。河龙乡要做大河龙贡米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市场、做响品牌,培育壮大河龙贡米品牌,让河龙贡米这个米中臻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水茜镇要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生态资源,借力水茜火车站,依托水茜商会,大力对接引进乡贤,打造水茜镇红色文化旅游业态——“如梦令·元旦”红色体验小镇,创造“水美林森·红色水茜”名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着力强化组织领导、要素保障、招商力度等保障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发挥好宁化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或现场办公,加强动态管理、解决规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根据规划做好各部门分工安排、明确各自任务、落实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突破“难、硬、重、新”工作行动,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发展的质量指数、群众的满意指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鼓励按行业分类建立健全各种协会,完善行业协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编制行业规划、制定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承担起制订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资质认证等职责。

(二)完善统计监测。紧盯目标任务,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以强力的督查问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事项落地见效。坚持系统观念,完善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健全工作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完善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重点完善对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的统计。建立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告报制度,构建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促进统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强化规划实施。做好服务业专项规划与宁化县“十四五”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各类规划的协调。健全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跟踪督查和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各乡镇,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做好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工作,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二、强化要素保障

(一)强化财税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技改补贴、贷款贴息、财政奖励、融资服务等政策。创新宁化服务业引导资金使用方式,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政策,争取国家、省引导资金和专项发展资金扶持,重点投入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力度,做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在疫情期间,对餐饮、零售、旅游等多方面特殊困难行业,实施税惠减免、资金补贴、失业工伤保险缓缴、信用贷款发放、提供增信支持、鼓励债券发行等支持政策措施。

(三)创新金融支持。建立政银企合作对接机制,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适合服务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开发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金融产品。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信托投资机构、金融租赁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担保规模。

(三)完善土地供应。加强对服务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的引导,在土地指标安排上对服务业用地给予适当倾斜,对投资强度大、建成后纳税额高、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于符合条件的租赁型企业,实行租金折扣和“一事一议”政策。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鼓励通过改造低效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强化人才支撑。结合宁化县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各类技能人才以及科研人才。采取亲情招商、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等措施,促进人才返乡就业创业。针对重点引进的产业人才,从个税返还、创业扶持、住房优惠、专项基金奖励等方面制定和落实人才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采取新建、购买和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一批人才安居房及人才公寓。提升宁化县人才服务水平,重点提高新引进人才手续办理、就业人员档案办理、专场招聘会举办、职称评定和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的服务效率,积极建设人力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宁化县人力资源稳定供应、优化配置。

三、加大招商力度

(一)优化招商引资队伍。聚焦招商引资,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对外招商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招商团队,完善招商人员培训体系,提升招商人员综合素质;围绕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决策者信息库,实现与目标企业决策者的有效沟通。通过阶段性任务分解,稳步推进大客户招商工作,采取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等多样化的招商方式引进企业,建立产业招商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招商人员、中介机构积极性。

(二)提升招商人员专业能力。积极对接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大中型企业高管、招商中介高管等相关产业领域专业人士,定期开展招商相关产业知识、商务知识、沟通技巧等招商技能培训,加强宁化县招商队伍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招商队伍的专业素质。

(三)出台招商奖励政策。制定个性化招商引资奖励政策,针对新引进的现代物流、文旅康养产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将按照《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政文〔2020〕21号)、《宁化县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精神进行扶持。

(四)建设线上招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线上招商平台,大力提高宁化县招商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宁化县招商引资信息资源库,提供投资环境、投资主体、投资项目、重点产业、土地资源等数据,对相关招商数据进行汇总、存储、分析和挖掘。搭建招商办公管理平台,面向宁化县招商管理部门内部提供投资方关系管理、投资项目跟踪管理、综合考评管理等服务,提高招商管理效率。打造招商综合信息平台,面向投资主体和招商人员提供投资信息发布、政策法规信息发布等在线服务,提升招商服务效果。

四、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服务市场信用建设。强化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建设,建立服务业诚信红黑名单,构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机制,加大对失信主体惩戒力度,营造“处处守信、事事方便”的诚信环境。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守信公开承诺制度,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加强内部信用管理。探索建立重点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完善服务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在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使用信用记录或信用报告。

(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优势,加强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督促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性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支持协会商会举办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

(三)积极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加大宣传力度,精心策划和举办一批与现代服务业、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主题事件、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各类新闻媒体综合宣传的功效,大力宣传重点培育企业、重点集聚平台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人才创业先进事迹的报道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宁化县服务业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附表1

宁化县“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总投资   (万元)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

年限

责任单位

类别

合计:

652657

 

1

宁化县公铁联运智慧物流园区

350000

规划用地面积690亩,其中:城区占地610亩,4个乡镇8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设普通物流仓储及联运区、冷链物流仓储及联运区、车辆综合服务区、办公商务及生活区、乡镇农产品分拣及仓储区(一)普通物流仓储及联运区包括:包括普通货物仓储区、运输联运区、加工及配送区等;(二)冷链物流仓储及联运区包括冷链仓储区、配套交易区、农副产品检测中心、农副产品加工车间等;(三)车辆综合服务区包括停车区、维修服务区、汽车检测、汽车交易展示、报废车回收等区域;(四)办公商务及生活区包括办公商务区、生活公寓区、配套商业及休闲区等;(五)乡镇农产品分拣及仓储区包括农产品分拣包装中心、冷链库、农副产品交易区等。

2021-2025

发改局、交通运输局,湖村、曹坊等4乡镇

仓储

物流

2

中沙粮食仓储和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14100

建设稻谷生产基地1.1万亩项目总建筑面积29340平方米建设粮食仓储加工基地,主要建设粮食烘干车间,散粮仓,成品仓库,加工车间,配电房,药品库,包装库,综合楼,机械棚,配套用房等。

2020-2022

中沙乡

仓储

物流

3

环保装备智能制造及电商仓储物流一体化建设项目

20000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5亩,主要建设环保装备智能制造中心、电商运营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

2022-2024

曹坊镇

仓储

物流

4

杰龙特训教育及退役军人就创业孵化基地项目

10500

项目位于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及周边,规划用地面积45亩,新建艺体楼、综合实训楼、扩建现有食堂、教学楼,采购教学设备、实训设备、课程开发平台系统等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室外拓展训练基地、标准公寓、国防教育基地等设施

2022-2024

淮土镇

教育

培训

5

金融机构建设项目

2000

新引进1家银行金融机构,规划用地面积600平米的县域中心办公楼,在城区及部分乡镇开设营业网点等。

2020-2024

金融办

金融

服务

6

宁化天鹅洞洞天福地森林康养项目

30000

依托现有天鹅洞建设项目,新建民俗酒店、培训中心、森林步道、观景台、蛟湖小镇游学基地等基地开发主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以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为主,依托黄慎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化传承与宣传为基础,突出并展现生态资源、人文教育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貌主要提供房车/自驾车露营、户外拓展、绿野乡居、红色研学、养心秘谷、休闲疗养、游学康养等项目服务。

2020-2022

文旅局

森林

康养

7

安远商贸综合体项目

5000

商贸服务中心按照“用地集约、空间集中、服务集成”的原则设在乡镇中心,营业面积在6000㎡左右,有相应规模的停车位新建一栋二层的现代农贸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及商贸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约为15000㎡总造价约5000万元。

2020-2024

安远镇

商贸

服务

8

城区农贸市场(小溪、双虹、翠华山)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10000

建筑面积7730平方米,地下室6130平方米,附属配套4500平方米,地下停车位82个,室外停车位18个,非机动车停车位78个,配备公厕及垃圾收集站等。

2020-2024

城市建设公司

商贸

服务

9

淮土镇边贸市场建设项目

6300

规划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万平方米,大棚面积2000平方米,设交易摊位300个,设店面40间,停车场2000平方米,同时建设公厕、岗亭、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2022-2025

淮土镇

商贸

服务

10

水茜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5600

规划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0㎡,新建设备用房和停车场,总摊位160个,商铺60余个,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厕、绿化、亮化等相关设施。

2021-2025

水茜镇

商贸

服务

11

安乐笋竹交易市场建设项目

4657

规划用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配套建设管理房、公共卫生间等用房400余平方米,新建停车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020-2023

安乐镇

商贸

服务

12

治平乡甜玉米交易市场

2200

打造富硒甜玉米丰产示范区6300平方米,新建甜玉米交易市场,配套初级农副食品加工设备和包装设备、配置物流运输线2条,年交易吞吐量达12万吨。

2022-2023

治平畲族乡

商贸

服务

13

薏米产业文化服务数字展销中心及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5200

规划用地面积20亩,建设薏米产业文化服务数字展销中心,包括薏米文化一站式动态视觉观摩区、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区、直播销售功能区,辐射周边建设500平方米智能温控冷链仓库及15亩智慧农耕体验区。

2022-2024

淮土镇

商贸

服务

14

佰岁堂医药连锁超市建设项目

5000

建设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医药仓库及办公场所,利用五年时间(至2024年),连锁门店数量达到120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2.1亿元以上。

2022-2025

翠江镇

商贸

服务

15

翠江镇智慧新零售体验购物中心建设项目

16800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0亩,主要建筑面积32800平方米,主要建设新型超市、智慧办公楼、各类娱乐设施等商业综合体,建成后年接待顾客20万人次。

2022-2025

翠江镇

商贸服务

16

宁化东华胜景文旅开发与建设项目

10000

围绕“生态•休闲•朝圣”主题,在东华寺周边开发文化娱乐、宗教礼佛等项目;在济村乡长坊、石壁镇张家地等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闲散空民居等打造特色民宿旅游产品。

2021-2025

石壁镇、济村乡

文化

旅游

17

客家祖地生态文化园

65000

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占地约300亩,总建筑面积42700㎡,主要规划建设客家传统康疗院、祠堂文化园、客家第一收藏堡、客家第一大戏苑、客家名人展示馆(黄慎、伊秉绶等展示馆)、三升楼、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VR体验中心、客家圩场、城楼、生活客家、客家书院、文化集市、巧工园、葛藤园等项目。

2021-2025

文旅局

文化

旅游

18

宁化济村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53000

规划用地面积1100亩,按国家4A级标准,瀑布群观赏栈道1万米、百年红豆杉群探索公园200亩、东华山佛教朝圣寺庙扩建、旅游宾馆、餐饮楼(含茶文室)、仿古小木屋20栋,移动厕所,完善水利设施,改建道路设施、停车场,园林绿化等。

2020-2024

文旅局

文化

旅游

19

畲寨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5800

总建筑面积40357平方米,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座,新建畲乡红色文化展馆1座,配套刀耕火种园1座、畲禾文化园1座、停车场1座,畲药沐浴房5座、星空房2座、情侣房2座、亲子房2座、旅游公路5千米、休闲步道20公里,配套相关旅游景观设施。

2022-2025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0

治平竹文化产业园项目

15000

项目总用地面积17亩,建成笋竹产业文化展示厅、笋竹交易市场、配套笋竹加工设备和加工生产线,笋竹竹文化观光园。

2022-2025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1

宁化县玉扣纸非遗传习体验中心

3000

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建设玉扣纸非遗传习体验中心1座,配套玉扣纸与红色文化展示厅、古法玉扣纸仿制工艺体验厅、成品纸展示厅及重修老旧纸厂2座、湖塘多处等项目。

2022-2023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2

治平乡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项目

1600

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新建游客接待中心1座,配套餐饮区、住宿区、休闲垂钓区、亲子采摘区,新建红军步道7公里,配套旅游景观设施及水电消防设施。

2022-2023

治平畲族乡

文化

旅游

23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步道(淮土段-梨树段)

3000

项目用地约15亩,新建智慧旅游步道6公里,搭建智能互动大屏、体能消耗电子指示牌、光影步道、视频监控等数字运营系统。建设红军历史纪念馆46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200平方米及红军碉堡、户外拓展、观景平台、玻璃栈道、餐饮休闲等配套设施,扩建停车场及2公里景区道路。

2022-2024

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

文化

旅游

24

翠江镇新能源汽车自助租赁项目

6900

在翠江镇内建设新能源汽车销售及租赁广场,并在全镇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智能管理系统,购置新能源汽车200辆,用于城市公共交通自助租赁。

2021-2022

翠江镇

信息

服务

25

湖村镇多功能文化传媒中心

2000

建设3300平方米足球场地、占地180平方、建筑面积700平方的多功能文化传媒大厅、群众文娱演练厅、电影院等。

2021-2023

湖村镇

信息

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