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SM06117-1700-2019-00075
  • 备注/文号: 宁农〔2019〕113号
  • 发布机构: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 公文生成日期: 2019-12-30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19年宁化县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的通知
宁农〔2019〕113号
来源: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0-01-02 09:23

各乡镇农技站:

根据《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在2019年宁化县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宁化县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现予以印发。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2019年12月30

(此件主动公开)

 

 

 

 

 

2019年宁化县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宁化县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东麓,是闽赣两省交界县之一。东经116°22′至117°02′北纬25°58′至26°40′,东邻明溪、清流;南接长汀;西靠江西石城、广昌;北连建宁。现辖 11 个建制镇(翠江镇、城郊镇、城南镇、泉上镇、湖村镇、石壁镇、淮土镇、安乐镇、曹坊镇、水茜镇和安远镇)、5 个乡(济村乡、方田乡、中沙乡、河龙乡和治平畲族乡),全境总面积 2407.19 平方公里。耕地净面积32426.1公顷,其中水田30603.19公顷,旱地1735.27公顷,水浇地87.64公顷,主要作物品种有水稻、甘薯、烤烟、蔬菜。

2、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我县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共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6个,其中在泉上镇联群村、中沙乡下沙村、石壁镇禾口村、安远镇永跃村建立省级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4个以及翠江镇双虹村、曹坊镇罗溪村建立县级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2个。

二、建点落实

1、建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县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成立宁化县耕地质量监测实施工作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办公室挂靠土肥站,以组织、协调监测工作的开展。

2、监测点的确定

根据省土肥总站下达宁化县4个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和2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任务,根据宁化县土壤主要类型和分布情况,生产力、作物代表性和空间布局,经查找资料、充分比较、遴选,确定了6个具有土壤类型代表性、地理分布均衡性和生产水平代表性的监测点,分别为:泉上镇联群村D101,位置E:116°5651,N:26°2350″;中沙乡下沙村D102,位置E:116°4144,N:26°2028″;石壁镇禾口村点D103,位置E:116°3024,N:26°1435″;安远镇永跃村点D186,位置E116°4155″,N26°3508″。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为翠江镇双虹村,编号NH001,位置E:116°3912″,N:26°1358″;曹坊镇罗溪村,编号NH002,位置E:116°3727″,N:26°0132″。

3、建立稳定长期观测点

初步选点后,与耕地承包农户协商,订立2019年度的建点用地协议,规范双方责任与义务,每年付给农户用地补偿资金。不定期与监测点农户联系,做好建点意义和规范耕种、施肥管理方面宣传,确保农户积极配合,计划方案准确落实。

4、做好基础资料的建档工作

为建立好长期、稳定、准确的监测点,开展了详细的基础资料(数据)调查核校,包括地理环境、生产水平、耕作管理与存在问题,对耕地进行了土层剖面挖掘,分层观察、取地样,土样送省站指定单位化验分析。

5、小区建设

根据省站规范,进行不施肥小区水泥隔板施工,做到水、肥不渗漏、进排水有通道,每点树大理石永久标牌。面积按8m*5m=40m2,位置靠近来水处,靠边尽量整齐。预制板规格为:80*55*6cm,设进水口,排水口留空16cm,安装时预制板埋深表土层以下40cm,表土以上15cm,板块间水泥沙浆勾缝,确保不渗水渗肥。

三、监测点工作状态

泉上镇联群村,省级监测点编号D101,今年生产模式为单晚稻种植,种植品种为荃两优丝苗,生育期129天,201961日移栽,916日收获,施肥纯量为N:P2O5:K2O1549,无肥区产量为313.33公斤/亩,常规肥区产量为660公斤/亩;中沙乡下沙村,省级监测点编号D102,今年计划种植蔬菜,种植品种为白面青梗松花(菜花),生育期96天,2019822日移栽,1126日收获,施肥纯量为N:P2O5:K2O16824,无肥区产量为1000公斤/亩,常规肥区产量为2500公斤/亩;石壁镇禾口村,省级监测点编号D103,今年生产模式为单晚稻种植,种植品种为荆糯6号,2019628日插秧,108日收获,生育期127天,施肥纯量为N:P2O5:K2O1549,无肥区产量为320.83公斤/亩,常规肥区产量为516.67公斤/亩;安远镇永跃村,省级监测点编号D186,今年生产模式为单晚稻种植,种植品种为荟丰优3518, 2019510日移栽,911日收获,生育期124天,施肥纯量为N:P2O5:K2O1549,无肥区产量为406.5公斤/亩,常规肥区产量为586.6公斤/亩。

翠江镇双虹村,县级监测点编号NH001,今年生产模式为单晚稻种植,种植品种为浙粳优1578,2019611日移栽,107日收获,生育期145天,施肥纯量为N:P2O5:K2O1549,无肥区产量为353.9/亩,常规肥产量为788.2公斤/亩。曹坊罗溪村,县级监测点编号NH002,今年生产模式为单晚稻种植,种植品种为明I7008,201961日移栽,912日收获,生育期135天,施肥纯量为N:P2O5:K2O1549,无肥区产量为489.4公斤/亩,常规肥产量为729.8公斤/亩。

四、提高耕地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1.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肥力水平

有机肥料富含有机物质和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不但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而且能激活微生物活性,活化土壤养分,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加快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减少化肥使用量,促进肥料使用,向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培肥耕地地力。鼓励农民利用冬闲田广泛种植紫云英、苜蓿、蚕豌豆等绿肥,绿肥鲜草及时翻压入土,以小肥换大肥,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加强作物秸秆还田工作,针对水稻、油菜等大面积种植的主导作物,提倡采用加装粉碎设备的大型机械进行收割,将秸秆切碎还田,并利用大型耕田机进行翻耕。

2.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引导广大农户科学施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构建配方施肥供施网络,逐步形成以科学配方引导肥料生产,以连锁配送方便农民购肥,以规范服务指导农民施肥机制,及时发布面向农民的配方施肥信息,指导农民按方施肥。

3.优化耕作方式   

23年深翻1次耕地,稻油轮作田应在油菜收割后深耕,旱田可在秋季深耕,以解决土壤容重增加,耕作层变浅的问题,提高土壤物理性状,充分利用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以达到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