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泉上记忆

日期:2020-10-30 11:24 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 | | |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10月12日,宁化县泉上中心小学50多名学生走进东方军泉上土堡战役纪念馆、泉上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历史。
  泉上镇毗邻清流县,距宁化县城近40公里,现有人口2.3万。泉上地处山区,峰回路转,即将建成通车的莆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在泉上镇设有互通口。80多年前,东方军在泉上土堡打响入闽第一枪,取得首战大捷,打开了中央苏区的东大门。
  途经归化,红军夜宿泉上
  走在这片山清水秀的红土地上,瞻仰红土地上的红色遗址,久远的马蹄声穿越炮火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
  据《宁化县革命史》记载,1930年1月7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前委和第二纵队从古田出发,途经连城、清流、归化(今明溪)县域,于16日进入宁化泉上镇。
  红四军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对百姓秋毫无犯。红军战士在沿途的房屋、茶亭以及大树上用石灰水或墨汁刷写标语,到达宿营地时更是大量刷写,标语内容大多为“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打土豪、杀劣绅”“取消苛捐杂税”“穷人过年不还债”“逼债者杀”“抬高谷价者杀”等。
  红军进入泉上后,召开公判大会,对抓来的大地主和民团头目进行公判。当晚,红四军在泉上镇泉下村宿营。村民纷纷腾出祠堂、庙宇等公房和自家厅堂,供部队安营扎寨。部分红军指战员在距邱氏祖宅约50米的邱氏宗祠宿营。
  宁化县党史方志室副主任龚翠英说,毛泽东当时人称毛委员。泉上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杨祥鑫介绍,根据红军的行进路线以及当地老百姓的描述和邱家人的口述,毛委员当年夜宿邱可嘉家,邱可嘉的父亲邱高魁是一名私塾先生,毛委员当晚与邱高魁畅谈。
  次日,毛委员率部途经豪亨、新军、庙前、儒地、大岭等地,抵达水茜。泉上镇进步青年曹如学、邱水旺等参加红军,投身革命洪流。
  攻克土堡,东方军打响入闽第一枪
  80多年前,东方军在泉上土堡打响入闽第一枪,取得首战大捷,打开了中央苏区的东大门,扫除了东方军团向东运动、扩大苏区的最大障碍。
  泉上土堡地处泉上镇罗李村,建于清康熙年间,扼宁、清、归三县要冲,是赣东南经宁化通往闽中腹地和闽西通往闽北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战略位置。1933年7月1日,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从江西乐安、广昌等地分两路挺进宁化,挥师泉上,对泉上土堡之敌实施战术包围。
  泉上土堡当时驻有国民党军五十二师三O七团主力及宁化等县地方反动武装共1200余人,储存了大量的粮食、食油、食盐、武器等生活和军事物资。土堡外围围墙非常牢固,并有重兵把守。东方军根据敌我双方态势,决定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先消灭泉上土堡外围及增援敌军,继而消灭堡内之敌。7月7日,红五师十五团发起攻打红洞岗和天子嵊外围战,将泉上土堡团团包围。
  泉上镇退休干部李成麟今年78岁,他回忆说,他家屋后有一座小山丘,距土堡200多米,是当年红军观察土堡内敌情的制高点,至今还可见红军挖的战壕,小时候他经常到战壕里玩,还捡到不少弹壳和弹夹。他不无遗憾道,当年红军后方医院就设在村内的关帝庙,解放初期改作粮站,可惜后来拆掉了。
  泉上土堡被围后,守敌向敌五十二师师长卢兴邦请求支援。卢兴邦派一五六旅旅长张兴隆率三O九团増援土堡守敌,东方军第四师及宁化新编独七师奉命在延祥阻击援敌,歼敌400多人,切断了泉上土堡与外敌的联系。
  “两旁都是密林高山,中间有一洼地,是打伏击的理想场所,小时候我在山上放牛时经常看到裸露的白骨,还有锈迹斑斑的弹壳。”87岁的杨仁寿家住延祥村,他曾听父亲讲过有关延祥阻击战的历史,认为离村约3公里的石狮岭是当年的战场。
  杨祥鑫也是土生土长的延祥人,他的爷爷曾背着竹篓捡尸骨,将尸骨进行掩埋,村民在山上挖穴种油茶时,也挖出很多弹壳和弹夹,近年来还有人捡到红军用过的皮带和搪瓷罐。杨祥鑫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商人杨克阶多次途经延祥,发现大量裸露的白骨后,还专程雇人将白骨收集起来掩埋。
  泉上土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红五师强攻不成,后采取挖地道爆破强攻的战术,挖地道直通土堡围墙底下,把三副装满炸药的棺材安放在地道尽头。7月19日拂晓,随着一声巨响,土堡炸开了一个缺口,红五师冲进土堡,歼灭并俘获守敌1200余人。
  8月16日,根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人委)第48次会议的决定,增设泉上县,把属于彭湃县管辖的泉上、店上、巫坊等区乡划归泉上县。泉上县成为宁化县内三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之一。
  泉上土堡战役是东方军入闽首战,且是大捷之战,至此,宁化东北部全部解放。东方军乘胜解放清流、归化(明溪)两县县城及大片土地,从而打通了闽西和闽北两块革命根据地,使宁、清、归苏区与闽赣苏区连成一片。
  牢记初心,建设美好家园
  泉上红色革命历史丰富,历史遗迹众多。泉上土堡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延祥杨氏民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红军作战指挥部。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客家古民居,墙上保存着红军《捷报》和多幅标语。
  杨祥鑫解释说,泉上镇有数百人参加红军,其中在册烈士84名,谢新村至今还保留着红军挖的水井。杨成义在瑞金行军途中受伤后,流落民间,后被哥哥接回泉上。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收录了红军生活、训练、作战等曲谱340多首,属全国目前唯一一本保存最为完整、正式印刷出版的红军军号谱,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父亲罗广茂曾在朱德身边任司号员。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他突围回到家中,将号谱交给奶奶保存。”泉上人罗云清今年66岁,他感慨道,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想找回号谱,但奶奶忘记了存放地点,直至1974年拆建家中谷仓时才找到藏在仓底的号谱,这本号谱也成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泉上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抓住莆炎高速公路建设机遇,积极引进福建融翔生态公司、客药源(福建)中草药公司等企业,发展种养、服装、陶瓷、箱包加工等产业,加快推进三明市首批农村新型住宅集中建设试点工作,助力村民家门口就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泉上镇修建毛泽东旧居暨泉上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并向上申报第六批三明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完成房屋主体、古戏台、门楼等近3000平方米建筑的修建,收集当年红军军号、土枪土炮等老物件,展出复原后的红军标语,在集镇街心公园修建军号手和号谱雕塑。”泉上镇组织委员邱春子表示,镇里正在积极打造红色军号小镇。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毛泽东在诗词《如梦令·元旦》中提及在宁化的峥嵘岁月。如今,“路隘林深苔滑”的宁化已是高速公路纵横。泉上镇旧貌换新颜,全镇265户573名贫困户实现脱贫,谢新、罗李、联群、泉永等村先后退出贫困村之列,新军村如期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要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好家园。”邱春子说,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是我们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我们要不断发扬光大,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