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夫妇的“甜蜜”事业

日期:2018-10-08 09:29 来源:宁化县政府
| | | |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文/图
  宁化县城郊乡杨禾村外厂组,一座老木屋四周林间草地上散布着56个蜂箱,蜜蜂成群结队飞出飞进,让人眼花缭乱,一股股沁人心脾的蜜香扑鼻而来。
  邹光信戴着白色防蜂帽,正在为蜂巢整理防暑降温的雨披。妻子陈花香站在一旁挥动拍子,将伤害蜜蜂的大马蜂击落、踩死。
  这对八旬夫妇已在这养蜂40年。
  春风吹送,养蜂成副业
  杨禾村距县城18公里,地处城郊乡东部,地广人稀,林木茂密,蜜源植物十分丰富。邹光信今年87岁,妻子陈花香81岁,夫妇俩虽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手脚敏捷。
  1978年,夫妇俩开始养蜂。当时,泉州知青王新民下放到杨禾村,在当地养了12箱蜂。邹光信很感兴趣,虚心地向王新民取经,并买回5箱中华蜜蜂试养。田间地头劳作之余,他就蹲在蜂箱边观察,慢慢摸索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养蜂技术。第二年他就尝到了养蜂的甜头,决定扩大养殖规模。
  “那时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邹感慨地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原生态的蜂蜜越来越受到村民的喜爱,养蜂成为当地最吃香的副业,每年卖蜂蜜让他家日子宽裕了一些。
  两次挫折,坚持养蜂路
  老邹养蜂也遇过挫折。
  1992年8月,蜜蜂患上中蜂囊状幼虫病,几乎一夜之间,76箱蜂快灭光了,最后仅剩3箱。他痛苦不堪,欲哭无泪,却并没有放弃这份“甜蜜”的事业,反而潜心研究养蜂技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1年5月,中蜂囊状幼虫病再次席卷蜂场,68箱蜜蜂只剩6箱,老邹还是擦干眼泪,重振旗鼓。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传染病,传播速度极快,危害性很大,可造成30%~90%的蜂群损失,让人血本无归。”回想伤心往事,邹光信至今心有余悸。他坦言,防治这种病,至今未找到特效药,当年他只能努力隔断主要传染源——病虫,采取加强管理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防制措施。
  蜂巢的保温、育王分蜂繁殖、摇蜜机活框取蜜……谈到蜜蜂养殖,邹光信滔滔不绝。他介绍,春夏交替的季节是蜜蜂“分家”的时候,分巢时要确保每个蜂箱只有一个蜂王,蜂王的工作就是产卵,繁殖后代。养蜂,既要照顾好蜜蜂生活起居,还要注意安全,防范老鼠、马蜂、蚂蚁等天敌的破坏。
  邹光信乐于将养蜂经验传授给别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妻子陈花香平时会打打下手,需要时也能独当一面,儿子邹琪祥也爱上了养蜂,至今养蜂20多箱,孙女婿养蜂多达120箱。
  原生态蜂蜜,网销到港澳
  邹光信夫妇育有四儿二女,如今五代同堂、儿孙满堂,耄耋之年本可颐养天年,夫妇俩却人老心未老,不甘放弃经营多年的“甜蜜”事业。在他们看来,养蜂有苦有甜,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就有稳定收入,可减轻晚辈经济负担,还能体验生活的乐趣。“一箱蜂一年能割近10公斤蜂蜜,每公斤卖100元,一箱蜂一年就有近千元的收入。”邹光信估摸着说,今年56箱蜜蜂可收入约5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产出品质优良的蜂蜜。邹光信夫妇独守深山老宅,因水土好、污染少,所产蜂蜜没有任何添加剂,深受消费者喜爱。
  邹光信是城郊乡老年长寿协会的创办者之一,有着丰富的人脉。10多年前,邹光信隔三差五挑着担子,走村串户推销蜂蜜,逐渐打出名气,不少顾客至今还会慕名前往杨禾村体验割蜜的乐趣,现场摇蜜并购买。如今,年纪大了,挑不动了,夫妇俩只能守在家里等待客人上门购买土蜂蜜,难免供大于求。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邹光信夫妇都爱捎上土蜂蜜,既当礼物赠人,又积极推介,赢得口碑和客户群。
  蜜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邹光信的孙辈们带着自家产的土蜂蜜,纷纷进城打工。工作之余,5名孙辈逐渐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通过简易网站,QQ、微博、微信等渠道,在淘宝网、拼多多等网站发布信息,线上线下积极推介纯天然蜂蜜,帮助长辈邹光信夫妇销售蜂蜜。
  邹光信表示,他的蜂蜜质量好,不含任何添加剂,确保消费者真正喝上纯天然的绿色蜂蜜,从而赢得大量回头客,还在网上远销香港、澳门。
  “以蜂为伴,养蜂让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得充实。”邹光信感慨道,虽留守深山老林,远离人群和喧嚣的城市,但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他将一直坚守这份“甜蜜”的事业,无怨无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