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林业局关于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2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及加大奖扶力度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宁化县地处闽西边陲,武夷山东麓,是南方重点林区县之一,是典型的老区苏区、山区林区,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8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7.4%。其中生态林面积88.8万亩,占林地的31.7%;森林覆盖率74.97%,具有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良好的自然条件,历史以来就有种植中草药的民间传统。中药材产业是宁化县的特色产业,按照《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要求,宁化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特色道地药材提升工程,实现“生态产业化,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新模式,促进革命老区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种质资源丰富。宁化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多样性丰富,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共有植物245科961属1911种,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根据2011年宁化县药用植物普查,全县共有天然药用植物资源229科1784种以上,其中药用真菌及苔藓植物31科80种,药用蕨类植物38科126种,药用裸子植物8科23种,药用被子植物152科1555种。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收载的常用中药247种,蕴藏量在2万吨以上,其中虎杖、厚朴、黄精、钩藤等蕴藏量达2000多吨。
2.药材道地优质。为提升特色道地药材的知名度,我县在扩大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坚持质量优先,品牌发展。目前,已有银杏、虎杖、三叶青等3个品种栽培技术获得福建省地方标准制定;虎杖、薏米等品种种植基地通过国家中药协会评审认定为“优质道地药材基地”;薏米和淮土茶油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授予中国“薏米之乡”和“虎杖之乡”;选送的七叶一枝花被评为三明道地药材“明八味”品种。
3.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宁化县注重通过项目和示范基地带动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中药材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45家,创建了一批种植示范基地,如宁化县益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市金枝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牙梳山众绿中草药专业合作社、安远镇国寿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通过自身建设,辐射带动了大批群众参与中草药种植。目前全县种植总面积约2万亩,种植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三叶青、铁皮石斛、藤茶、金银花、虎杖等主要药用植物20余种。安远镇七叶一技花种植,水茜镇三叶青种植、种植面积均达3千亩以上,种苗培育均在100万株以上,位居省市前列,安乐镇、治平乡林下套种黄精,城郊镇、安乐镇林下套种茯苓,城郊镇林下套种铁皮石斛,湖村镇林下套种黄花远志也初具规模,“一乡一品”建设态势良好。宁化县益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开发三叶青系列产品加工,目前产品主要有三叶青袋泡茶、三叶青超细粉、三叶青复合片等产品,三明市绿意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藤茶固体饮料,袋泡茶等产品。
4.做好组织服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宁化县委县政府对中草药产业发展项目高度重视,将其列入2021年深化“五比五晒”和“产业突破年” 特色现代农业攻坚组重点项目之一,实行县领导挂包,部门负责,乡镇组织,企业实施工作机制,促进中草药产业进入迅速发展轨道;二是实施项目扶持。为促进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经营主体经营效益,宁化县林业局积极争取上级林下种植中草药建设项目,近三年来共争取省级财政林下经济专项资金补助595万元,实施林下经济项目46个,其中林下中草药种植项目41个,发放补助资金527万元;三是做好技术服务。根据林农和经营主体对中草药种植技术的需求,林业局开展“林农点单专家送餐”林业科技精准服务活动,技术人员及时深入基层一线,推广林下中草药种植新技术、新成果,做好技术指导,指导林农组建家庭林场或专业合作社,帮助业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创新金融产品。为拓展中草药种植融资渠道,县林业局与县农信社协调开展林下种植产品信用贷款,安远镇永跃村林农郑国群已获林下中草药种植信用贷款20万。
二、存在问题
宁化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虽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宣传引导有待加强。部分群众对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理解不深,认识不足,对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野生中草药掠夺式的滥采乱挖和非科学经营模式和化学品的过量使用等现象仍然时有存在。
2.发展资金比较匮乏。林下中草药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经济类型,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由于产业建设尚处在发阶段,除林业部门有实施林下经济项目资金补助外,农业、卫健、工信等部门尚无中药材项目补助,金融部门很少开展林下经济产品抵押贷款,现有政策性的森林保险也没有顾及到中草药种植,导致了林下经济融资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3.优质优价体现不明显。我县中药材以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为主,符合重金属及农残检测标准,药材有效成份含量高,但目前缺乏栽培规范及药材定价标准,造成我县安全有效的高品质中药材与大田栽培的普通药材相同价格出售,未体现优质优价。
4.产业创新利用滞后。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少,对相关中药材品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制定、品牌创建等环节投入不足,目前我县大部分中药材未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尚未形成,生产的原材料大多只能销往外地,产品缺乏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思路
以建设生态中药材强县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标准化种植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发、建立特色显明的中药材产业群,着力培育优势品种、全力打造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
1.落实政策扶持。由工信局牵头,制定并完善县域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各级财政对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林业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林下种植中草药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或省级示范乡镇项目建设,获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建议县财政对中草药种植特别是大田种植予以专项资金补助,工信、发改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中药材销售和加工项目支持;支持安远镇建设闽赣边界中草药交易市场和水茜镇林下中草药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协调金融部门将中草药种植作为信用贷款产品,保险部门将中草药种植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2.扩大中药种植规模。依托绿色宁化生态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大量林地,或引入沿海发达地区社会资本来我县流转一批林地,在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通过主要特色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建立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三叶青、藤茶、虎杖等重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五万亩以上,为省内外中药材加工和制造企业建立优质的药源基地,使中药材产业成为全县乡村振兴潜力产业和农民重要收入支柱。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的合作,围绕药材品种选育、野生资源驯化、栽培模式创新、病虫害防控、机械化栽种采收、储藏干燥标准等技术研究,重点实施七叶一枝花、三叶青等中草药优质丰产栽培科技示范项目建设,将全县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提高到新阶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带技术、带项目帮助广大农户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培养一批服务于中草药种植产业的技术专家和农民技术员,帮助相关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林下种植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高度重视品牌优势,鼓励引导产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县域中草药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
4.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效益好、有市场需求和我县特点的中药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扩大优质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改变初级产品直接上市的状况。加大中药种植、采收、加工、制造等产业链接的依存强度。强化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三叶青、藤茶、虎杖等重点中药材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投资中药材种植、生药加工和高端制药等行业,增加中药材上游利润。研制开发客家小吃药膳包、延伸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膳、保健食品、提取物、天然色素等相关产业链。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相结合,建立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文创研学、职工疗养与药膳食疗、健康体验、科普宣传等活动单位的产业联盟体系,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生态康养全产业链循环新业态。
领导署名:周登华
联 系 人:岳 滨
联系电话:6824386
宁化县林业局
2021年5月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