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坊:红色山村复兴习武古风

日期:2019-11-13 10:54 来源:宁化县新闻中心
| | | |
  ●罗鸣灶 林文斌 俞祥波 文/图
  “直立抱拳,蹬踢架打,垫步弹踢……”10月27日下午,在宁化县安乐镇俞坊村俞氏家庙内,孩子们正在练习少年拳,声音清脆洪亮,动作整齐划一,给宁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俞坊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大力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用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展魅力。
  俞坊村积淀着武术文化。
  当年:“桅杆赫赫俞坊村”
  站在俞氏家庙门前,斜对面是俞氏后人正在集资重修的进士坊,这是清朝武进士俞学天的府第。砖木结构的进士坊分为三进间,正厅与横屋合计9井(天井)10厅,规模庞大,雕梁画栋,大门上方刻着“雍正癸丑科会试联捷武进士俞学天建坊”,大坪内竖有2对石桅,已经毁坏的桅石杆上刻有“道光乙巳岁”字样,破损的围墙外可以看见拴马石。
  “根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建这种样式的房屋必须经朝廷批准,否则是违制犯法。”俞氏家庙理事会成员俞长辉介绍,俞学天是宁化县清朝年间唯一的武进士。
  翻开厚重的俞氏族谱,清代,俞氏家族崇文尚武,习武成风,人才辈出。乾隆、嘉庆、道光等年间,文有邦彦、家镇、延炳、延松、定杰……武有学天、大勇、朝宠、家夔、光之……武进士学天公一家“进士举人三科甲、父子兄弟八衣冠”成为代代相传的佳话,“桅杆赫赫俞坊村”更是声名远扬。
  “受到考取功名的武生影响,习武的风气在村里流传了下来。”俞长辉说,村口进士门楼正对面,曾有练武的跑马场大坪,场边建有习文练武的学堂。如今,跑马场已成为农地,只能看见学堂墙基和2个喂马槽。
  桅杆毁坏,场地荒芜,武术文化也随着时间慢慢流逝。
  今时:再续百年习武风
  7月20日,俞氏家庙理事会正式成立武术培训班,以少林武术派为背景,聘请连城冠豸文武学校教师吴家龙传授少年拳。培训班结束后,留在村里的孩子每周末下午定时集中习武。
  “把练武和传承文化相结合,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是想把文化保留下来。”俞长辉说,在学习少年拳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引进“俞家棍”。
  《俞大猷研究论文集》显示,俞家棍由明代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创立,号称“天下第一棍”,为少林棍鼻祖,其影响不仅遍及国内,而且广泛播撒到世界各地,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俞家棍传承人苏德来已经来村里考察过,很感兴趣,村里也和相关部门在筹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俞家棍传习所’。”俞长辉说。
  “练武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磨练意志。”俞心玥原本害怕劈叉,不敢参加学校舞蹈兴趣班,练武一个月后却自然而然做到了。
  随着越来越多孩子加入习武队伍,村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增强,练武石、勾镰枪等散落在村民家中的武具,正慢慢收集到俞氏家庙理事会。
  武术文化正在复活,元宵龙灯(花灯)和每年正月十一、七月廿五举办的传统庙会,也吸引着各方游客走进俞坊村。
  俞坊村还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村庄。1930年1月,朱德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路过俞坊村,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此后,村里成立农民协会,组建赤卫队,并于1931年10月成立了俞坊乡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斗争。
  走进俞坊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工人们正加快重修工作,各种展示资料正抓紧收集。
  “在做足红色文化文章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游客 走进俞坊。”俞长辉说。
  文化是魂,产业是根。乡村振兴战略,为这个建于公元1131年的小村庄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