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油机、大水库到风电场……

日期:2019-10-10 09:30 来源:宁化县新闻中心
| | | |
隆陂水库航拍图   (钱玮 摄)
  ●赖全平 张笑玲
  72年前宁化县城亮起第一盏灯,如今城乡万家灯火,宁化电力事业从无到有、飞速发展。近日,笔者专程拜访水电系统退休干部孙水祥,听他讲述宁化电力事业的流金岁月……
  1947年柴油机发电点亮第一盏灯
  宁化属客家祖地,现有人口38万,其中城区人口超过12万。孙水祥今年68岁,在宁化水电战线奋斗了近40年,是国家水利部劳模、原国网宁化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1972年10月,孙水祥参加淮土桥下水库建设,后被调入工程指挥部担任会计。1979年,桥下水库建成后,他担任桥下水管处主任。从此,他与水利、电力结下了不解之缘,见证着客家大地水电事业的发展壮大。
  解放前,宁化城区有1000多户6000多人,居民长年用煤油灯、点松明火把照明。一到晚上,到处黑灯瞎火,居民害怕外出。当时宁化按方位分设东、南、西、北四个区。1947年6月,西区区长张树庭掏钱购回一台12千瓦的柴油机,另带7.5千瓦的发电机开始发电,在城区小范围供电,每家只允许点一盏灯。白天发电专供碾米、磨粉,夜间低压输电供附近居民照明。不少居民望“电”兴叹,城区经历着“用电荒”,乡下用电还是一片空白。
  1953年1月,宁化添置了一台45千瓦的蒸汽机,另带一台28千瓦的发电机进行发电。蒸汽机和柴油机同时发电,基本上可保障城区居民的照明和3个碾米厂用电。“那时一家一户只能用一两个灯泡,遇上电量不够时,就要拉闸限电。”孙水祥坦言,小时候他常听长辈讲起这些事。
  1971年建成全县首座中型水库
  1956年,宁化开始在翠江七里圳拦水筑坝,直至1963年建起全县首座小水电站——红旗水电站,装机容量35千瓦。水电站与柴油机、蒸汽机同时发电,城区用电慢慢有了保障。1966年2月,乌龙峡水电站建成发电,三台发电机同时发电,向城区供电。原装机容量375千瓦,经1994年2月和1997年8月两次扩建,现有装机容量3750千瓦。有了供电保障,城区陆续建起造酒厂、造纸厂、松香厂、机械厂等小型工厂,人口不断增加。
  隆陂水库总库容1764万立方米,是宁化第一座中型水库,目前也是全县库容量最大的水库,灌溉农田近2万亩。水库于1969年11月动工,1971年8月大坝建成,1972年开始蓄水送水。1970年7月,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建设总指挥,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为方便民工生产和生活,他在工地上办起医疗室、小百货店、缝纫店等店铺,要求每个生产大队每月杀一头猪改善民工生活。1971年3月,正是水库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大坝合龙高度定在海拔高程408米,当填至402米高程时,突然下起暴雨,围堰漏水,抽水机故障不断,8台抽水机坏了6台。库中水位与合龙口土层同时升高。凌晨一点,只差五公分围堰就要过水了,大坝随时有冲垮的危险。危急关头,谷文昌拿起喇叭筒,拄着木棍来到工地上,亲自指挥运土,并组织一班精壮小伙子潜水,一次次将漂浮起来的潜水管放回水底,同时给县委打电话,请求紧急支援。在县直机关180多人的支援下,全体民工在黑夜中冒雨奋战,往龙口拼命填土,大坝龙口终于合龙了。
  政声人去后,雁过留名时。1971年8月隆陂水库建成,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的时代。40多年来,水库下游先后建起3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020千瓦,年发电300万度,结束了当地群众用煤油、松籽油照明的历史,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环境,为下游调洪起了关键作用。2015年2月,宁化县谷文昌纪念园在石壁镇隆陂水库旁正式落成。
  1970年至1985年,宁化建起4座中型水库、10座小一型水库,还有装机容量3750千瓦的龙下小水电站。全县水库总库容达1亿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达1.9万千瓦。从1971年向湖村、泉上供电,到1980年向安远供电,短短9年时间,宁化供电逐渐向乡镇延伸,基本实现城乡用电全覆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化人均年用电量超过100千瓦时。
  1979年1月,淮土桥下水库开始发电,年发电量50万千瓦时,专供当地村民照明和碾米,遇上枯水期就限时供电4小时。直到1993年,桥下水库下游先后建起3座梯级电站,年发电总量650万千瓦时,当地村民用电有了保障。
  孙水祥坦言,水电是清洁能源,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解放后,宁化的水电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不够,遇上恶劣气候,停电也是常有的。
  1999年全县电网并入国网
  1999年8月,国家对电力系统实行厂网分开,多家发电,国家供电。宁化16个水电工作站,从资产到人员全部上收国网福建省供电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当时全县16个水电工作站拥有资产1.2亿元,水利水电工作站员工达210人。乡镇电网并入国网后,各乡镇的电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供电质量提高了,供电有保障了,电价降下来了。
  宁化电网并入国网后,孙水祥担任国网宁化县供电公司总经理。2002年,他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的电力大厦投入使用。大厦高12层,占地1200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电力人的办公条件。
  2008年1月,一场罕见的冰灾造成电路设施严重损毁,城乡供电全面中断,直接影响了20多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国网宁化县供电公司启动抢险应急预案,技术人员奔赴受灾区,进行线路抢险、抢修,不到一个月全面恢复城乡供电。
  宁化现有水电发电站79座,装机容量3.1万千瓦,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接近全县供电量的五分之一。2016年,全县首个村级光伏发电站落户安远伍坊村,总装机容量20千瓦,年发电量约2.6万千瓦时。如今,光伏发电站遍及客家大地,年发电量达0.1亿千瓦时。2019年5月,华电福建宁化鸡公岽48兆瓦风电项目全面并网发电,设计年发电量约1亿千瓦时。
  如今,宁化工业园的进驻企业越来越多,经济飞速发展。国网宁化县供电公司积极优化电网规划,确保企业生产用电。随着供电系统的完善,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燃油汽车也变成了新能源电能汽车,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煲、电磁炉、空调,告别了柴薪灶,原来的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从步行挨户抄表到计算机集控、排队交费到微信互联网缴纳,供电服务不断走向智能化。”孙水祥表示,水资源是绿色的可再生能源,随着电力优质服务水平的提升,电力人的工作逐渐走向科技化,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