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从红土地传来

日期:2019-07-01 01:08 来源:宁化县新闻中心
| | | |
●本报记者 郑丽萍
  东方军入闽作战首捷传佳话。宁化县泉上镇这片红土地,注定因为80多年前的那场战斗,被历史铭记。
  时间回拨到1933年。
  那年5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实行“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将红一方面军分成东方军和中央军,东方军入闽作战,留中央军在抚河沿岸牵制北线敌人,待东方军取得进展后再北上,一起攻打南昌。
  同年7月2日,东方军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领下,从江西石城进入宁化县。
  泉上土堡位于泉上罗李村,扼宁、清、归三县要冲,是赣东南经宁化通往闽中腹地和闽西通往闽北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仅威胁附近根据地的安全,也是东方军东向出击的极大障碍。
  于是,东方军决定攻克泉上土堡,在罗李村打响了入闽第一战。
  据宁化县泉上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延祥村原村主任杨祥鑫介绍,1933年7月3日,东方军确定“围点打援”作战计划,即围锁土堡、打击援敌并最终拔除土堡之敌。7月7日,东方军在宁化地方部队配合下,全歼外围敌人,围锁土堡。
  “土堡高4米多,厚约6米,固若金汤,这一战红军打得很艰难。”杨祥鑫说,当时的制高点上,架有轻重武器及迫击炮。“红军战士枪法很好,一个敌兵不听别人劝告,站在没有掩体的城墙上,结果被山头的红军战士一枪毙命。”
  最后,历时17天,土堡战役大获全胜。东方军入闽作战首战告捷,从而打通了闽西和闽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
  红色经典在这里上演,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至今,这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仍在民间口口相传。
  杨祥鑫说:“听父辈们讲,攻克土堡是通过挖地道炸围墙的办法,当时有100多名附近村民参与挖地道,其中我们村一个叫杨成玉的村民,也加入到了挖地道的队伍中。”
  86年前,东方军在罗李村打赢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战役。86年后,这里的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打赢了一场新的“战役”——扶贫攻坚战。
  改革开放初期,罗李村是十里八村中有名的贫困村,底子薄,经济和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2013年,罗李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罗李村村民不等不靠不要,传承苏区人民的革命精神,扶贫攻坚工作大获全胜。截至目前,全村26户58人全部实现脱贫。
  今年52岁的李由喜是罗李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妻子患病,两个女儿还在上学,一家人的开支便落在他一人肩上,仅靠平日里种几亩地,收入甚微,生活十分困难。
  对全村情况进行彻底摸排后,村里将李由喜一家列为精准帮扶对象。考虑到他有劳动能力,家里还有几亩地,村两委干部不但帮他的女儿申请了助学补助,为他买来种植烟叶所需的肥料等生产物资,还请来技术员对他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助他增产增收。
  5年前,李由喜一家人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几番。去年,他家年收入近7万元,日子越过越好的一家人,笑容常挂在脸上。
  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一定要真脱贫、稳脱贫。如何稳定扶贫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罗李村有的是办法。
  有钱就好办事。罗李村想尽办法存下一笔巩固脱贫成果的“备用金”,除了省里企业的挂钩帮助,罗李村将县里的扶贫基金投入企业生产,按企业每年效益的4%进行分红,有了这样一笔固定收入,这些年,罗李村的村财收入越发稳定。
  “以前村里没什么收入,现在每年稳定收入13万元。”罗李村党支部书记官立新说。官立新从1997年开始担任村干部,2012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工作20多年,看着自己的家乡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绩,他的内心充满自豪。
  如今,走进罗李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蹄疾步稳,农民人均存收入稳步提高……“5年前村民人均收入约8000元,现在已经超过1.3万元了。”官立新说。
  红土地上,脱贫攻坚的捷报振奋人心。农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充盈更实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