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宁化要闻

宁化:“苏区乌克兰”,筑梦新时代

来源: 宁化县政府       发布时间: 2019-06-24 08:57     浏览量:     【字体:    
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是启动仪式的宁化分会场。参加此次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蓄势待发。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东南网6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通讯员 杨连禄)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1月,行军三明途中,毛泽东豪情满怀地写下这首《如梦令·元旦》。
    日前,“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启动,记者来到三明宁化,一路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历史。
    “苏维埃政府就好比父母,我就姓苏吧”
    “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走进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陈端用客家话唱着当地的歌谣,讲述当年宁化妇女割掉髻子当红军的往事。
    当年,宁化活跃着一支红色妇女武装,顶起了苏区半边天。其中,苏惠珠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
    苏惠珠是孤儿,原本不姓苏,年幼时被卖到宁化做婢女,随主人姓,取名巫珠女,受尽压迫和奴役。
    红军来到宁化,领导贫苦群众进行革命,妇女从此找到希望——有了识字的机会,也有了恋爱的自由。
    1933年,巫珠女与爱人经自由恋爱到区苏维埃政府登记结婚,需提供个人信息。被问及姓氏,为了感谢党和苏维埃政府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决定以“苏维埃”的“苏”为姓,改名苏惠珠,并投身到革命中,成为南郊区妇女部长。
    当时,宁化先后有774名妇女割掉髻子参加红军。
    1934年夏,苏维埃政府开展借谷运动,南郊区借谷困难较大。苏惠珠找到大有商号老板在妇女连的女儿连梅英,一同回她家劝说借谷,说服老板带头借出稻谷。
    随后,苏惠珠又组织妇女运输队,肩挑、背驮,穿行在崎岖的山路上,将9000担粮食送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作战,受到《红色中华》的表扬。
    1934年8月,苏惠珠调任中共宁化县委妇女部长;1935年,她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历史背景:1929年3月,红四军进入闽西地区,点燃了三明的革命火种。1930年春,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行军三明途中,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如梦令·元旦》,“风展红旗如画”这一名句传诵至今。随着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三明全域成为中央苏区,当地群众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中央苏区的生存发展和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
    以被誉为“苏区乌克兰”的宁化为例,当时仅13万人口,先后有1.37万人参加红军,加上地方赤卫队,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上了前线。当地共筹集粮食约475万公斤、苏区货币54万元,大量银元、被子、军衣等送到前线……
    时代新貌:多年来,宁化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发展河龙贡米、薏米和茶叶、油茶“两米两茶”等特色产业,并结合地方实际,持续深化“348”工作机制,探索“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模式,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去年,全县剩余的21户6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革命没有成功就不回来了”
    近日,在蒙蒙细雨中,记者走进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
    看着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孩子们,镇卫生院中医副主任医师张伙金感慨万千:“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张伙金是开国少将张雍耿的侄儿。他从小听着父亲讲伯父张雍耿的事迹长大。
    出生于1917年的张雍耿,9岁开始上私塾,12岁时因父亲去世而辍学,从此担起家庭生计的重任,除了上山砍柴,还做点小生意。
    1929年秋天,张雍耿的小鲜枣连续三天没卖完。那时红军已经驻扎在周边乡镇,听说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老百姓挑水,他便决定将小鲜枣送给红军战士们。红军战士们推脱不过,便收下了。可当他走到半路,一个红军干部追上来,在问清情况后把钱递给了他。他当场表示要参加红军,被“要征得父母同意”为由婉拒,但对方同意让他当小向导。
    当了小向导,张雍耿对红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1931年,他把柴刀交给上山砍柴的小伙伴们,请他们帮忙带话给家里:“革命没有成功就不回来了。”
    宁化县党史方志室办公室主任刘建军告诉记者,当年,当地人民展开扩红竞赛,“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这一传唱至今的歌谣,唱出了当年百姓踊跃加入红军的情形。
    革命理想高于天。张伙金说,许多人参加了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很多人从此没有再回来。以石碧村为例,1930年总户数118户780人,参加红军的达96户136人,牺牲113人,解放后认定在册的革命烈士达90名。
    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三明作为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全市参加红军达3万多人,其中1.12万人参加长征。长征途中,三明籍红军指战员大都编入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为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在湘江战役中,宁化数千子弟兵所在的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担任全军后卫,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用血肉之躯掩护中央机关渡过湘江。红军到达陕北后,宁化籍红军战士幸存仅58人。
    时代新貌:2018年,宁化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16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年工业增加值46.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月兔空调、福特科、长宁纺织等一批龙头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领航宁化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故事:智取泉上土堡
    1933年7月,根据中央提出的“东征福建、筹款百万、赤化千里、创造百万铁红军”的任务,中革军委下令组建东方作战军(简称东方军)。此后,东方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率部从江西进入宁化,决定攻打泉上土堡,打响入闽第一仗。
    宁化泉上镇文化站站长杨吉鑫告诉记者,泉上战役是一场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土堡外围的敌人被歼灭后,退缩进当地的一座土堡。这座土堡为当地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个方志家设计和建造,易守难攻。
    第一个办法是切断水源,但泉上土堡的水源不是明沟,也不是暗渠。原来,土堡建设者将捆起来的小竹子放入深沟,巧妙地利用竹子缝隙将水引入堡内,因此历经百年,水源不断。
    新的尝试是挖地道将炸药送至城墙下炸开城墙。然而在即将成功时,却被堡内敌人引水灌入而失败。原来,堡内通过四处埋水缸的方式,通过响声判断挖地道的位置。
    怎么办?红军见招拆招,找来许多锣鼓在土堡对面山顶敲击,让敌人无从判断方位。一条30余米的地道直通土堡围墙下,三个当地提供的寿材装满炸药随后安放到位。当年7月19日拂晓,炸药引爆,土堡围墙被炸出一个缺口,红军乘势发起进攻,全歼守敌。
    经过此役,宁化东北部全部解放。之后,东方军乘胜解放清流等大片土地,从此打通了闽西、闽北两块根据地。
    感言: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武装”“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共产党是抗日反帝的领导者”……
    推开古色古香的大门,通过一条条红色标语、一段段深情回忆,我们在“再走长征路”中重温那场伟大远征,铭记那段峥嵘岁月。
    再走长征路,我们感受到红军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在宁化淮土镇凤山村的红军街,老人回忆当年1.4万名红军在这里集结;红军迈出长征第一步的前夕,许多群众主动拆下门板给红军战士当床铺的情景,仿佛不曾远去。来到宁化曹坊镇下曹村的古民居群,当年红军战士取下石门槛架锅做饭,门槛烧裂后,默默留下银元作为赔偿的故事,至今仍被当地人传诵。
    再走长征路,我们感受到苏区人民的牺牲和付出。当年,为保守红军秘密,曹坊镇苏维埃政府主席曹盛福烈士,面对敌人“凌迟”酷刑没有叛变,英勇就义。在湘江战役中,数千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三十四师全军后卫,浴血奋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中央机关渡过湘江。这些为革命事业敢于牺牲的英勇事迹,至今听来仍让人泪流满面。
    长征路上,有许多人倒下,可有更多人坚定地朝着同一方向前进。因为他们坚信,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前方一定会“风展红旗如画”,新中国的曙光必将到来。
    采访中,我们看到,脚下的这片红色热土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伟大的长征精神正在鼓舞和激励三明干群牢记嘱托,不断攻坚克难,以高质量发展加快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赓续光荣传统,开辟美好未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在新长征路上,唯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才能越过我们这代人面临的“娄山关”“腊子口”。

相关下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