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曾凤清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站在宁化县革命纪念园毛泽东纪念铜像面前,韩京京熟稔地背起了这首《如梦令·元旦》,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6月11日,韩京京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宁化分会场的启动仪式。这已经是短短几个月内,他第三次来到三明这片红土地。风展红旗如画,这位红军后代沿着父辈曾经战斗行进的路线,一次次地寻访,追寻信仰的力量。
重访三明 红色记忆不能忘却
脚下的这片红土地,是韩京京读懂、理解父亲韩伟的重要“密码”。
在韩京京的心目中,“闽西”是一个大概念,从三明到龙岩,一个个红旗飘扬的地方,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次选择宁化分会场出席启动仪式,他说,父亲当年所在的红三十四师正是在宁化县曹坊镇,由当时的红十九军整编而来,在红三十四师中,有一个团基本上由宁化子弟组成。在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之际,回到宁化这片红土地,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作为血战湘江“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一零零团的团长,韩伟是那场战役中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当时,韩伟率部完成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后,被敌军切断渡江的通路,一路且战且退,当退到宝界岭山顶无路时,韩伟带着几名战士砸断枪支,纵身跳向身后的悬崖。
赖全平 摄
被人救起的韩伟,从没有向自己的独子韩京京主动提起过那场战役、那段经历。直到1986年,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卷的同志来到他家里,让老父亲写一篇有关红三十四师的回忆文章。
看到父亲写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被收录进红军长征卷,韩京京高兴地回到家拿出酒,要跟父亲喝一杯。谁知,老人端着酒杯,却应了句:“将来,把我的骨灰放到闽西去。”韩京京一下子愣了,老家在湖北,父亲这是唱的哪一出?而一旁的母亲,则赶忙掐断了父亲的话茬。
1992年,韩伟临终前再次交代后人,一定要将他的骨灰放到闽西去。韩京京知道,这次自己不能再拂父亲的意了。等到踏上了红土地,他才明白父亲背后的深情。
父亲骨灰安放的那一天,下着小雨,在闽西革命公墓的门口,韩京京愣住了,两排头发花白的老同志站在那儿,韩京京赶忙问陪同的同志,怎么整出这么大的动静?对方答道,不是我们通知的,这些都是当年闽粤赣边纵的一些老同志。他们说,韩伟是当年的“扩红团长”,他和师长陈树湘带了几千闽西子弟去长征,大多数都牺牲了,如今他把自己的骨灰拿回来,大家也要来给他送送行。
韩京京说,自己听到这,眼泪瞬间就流下来了。是啊,“扩红团长”回来了,可是那6000红军将士们又在哪呢?青山何处埋忠骨,那一刻,他读懂了父亲对这块红土地的眷念。
淬火成钢 长征精神绽放光芒
“长征是一个淬火成钢的过程。”韩京京说,“要了解长征,首先得知道为什么要长征,这并不是一场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之后的行军。”
“在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时,教条主义的僵化军事指挥造成我们的根据地越缩越小,不得不被迫进行长征。”韩京京讲起了红三十四师长征出发前的故事。
关于红三十四师长征出发的时间,现在普遍认为是1933年10月16日。根据韩京京的讲述,当天,这支部队正在兴国以南的阻击阵地上奋战。可是,现在人们去于都,红军桥、红军渡……红色文化遗址很多,却很难找到红三十四师的番号。原来,当时红三十四师从阻击阵地上撤下来以后,红军桥也好,红军渡也罢,都已经遭到了破坏。最后,这支部队是另辟一条路线,从一个叫鲤鱼嘴的地方,涉水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韩京京忆起父亲在《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中的记述,当部队经过于都城南的时候,看见路边放了很多还没有缝好的军衣,命令传达下来,每人拿两套带上,队伍就这么出发了。“可想而知当时有多么地仓促,连后勤补给都没有,从阵地上撤下来就直接踏上了长征的征程,可以说是毫无准备。”韩京京感慨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路上有多苦,韩伟没有说。老人在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中,曾经从床上跌下来摔断了锁骨。当时被派驻到苏联工作的韩京京匆匆赶回,问起来,父亲才说是做了噩梦,从床上跌落。
“梦见了什么?”韩京京问道。戎马一生的老红军,梦里都在杀敌。从19岁开始参军,光北伐战争就在韩伟身上留下两处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颗子弹打断了他的手,还有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脸部。
韩京京回忆说,直到父亲70多岁时,脸部发炎疼痛,才做手术,取出了一颗米粒般大小的弹片。如今,这枚弹片静静地躺在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内,向世人诉说着一段永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再走长征 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红军当年从这里出发,他们在寻找什么呢?我想,他们应该是在追寻自己一生的追求。”站在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上,韩京京朗声说,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2009年,湘江战役过去75周年的日子,韩京京在湘江畔为红三十四师牺牲的6000将士立了一块无字碑。基座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三十四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随后,韩京京又会同龙岩、三明两地政府开始了一项漫长的工程:用多年时间查访闽西各处村落,查找出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刻在花岗岩石板上,同无字碑一起立在湘江之滨。
20多年来,韩京京将自己和爱人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投入到重走父辈长征路的事业上,通过在闽西、桂北一带寻访,整理红军长征历史,尤其注重实物的发掘和考证,如今的他对红军长征行军路线如数家珍。
近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重新用脚步去丈量那段红色的岁月。“自驾车从北京出发,然后就是一路到老家湖北,再到父亲的战友、原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烈士在湖南的老家,再到广西湘江战役烈士们牺牲的地方,最后横穿湖南、江西,来到福建。”在闽西革命公墓,韩京京每年都会给父亲写一封信,放在父亲的骨灰盒上,告诉他自己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路上,每一个新故事,每一处新发现,都让他一点点地加深对父辈的理解。
在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内,韩京京和爱人曾在看到一条标语时激动不已。“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标语的落款“红军七师一团(宣)”。红军独立第七师,正是父亲韩伟当年所在的红三十四师的前身,这也是韩京京这么多年来找到的唯一一条这支英雄部队留下来的标语。5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荣光》摄制组,深入清流林畲和宁化革命历史纪念馆,拍摄《陈树湘》人物专辑,韩京京在镜头前动情地为世人讲述了这条标语的故事。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如今我们在前进的路上肯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腊子口’‘娄山关’,我们还得‘过草地’‘爬雪山’。青年记者再走长征路,就要用你们的生花妙笔,用你们孜孜不倦的劳动成果,来讴歌长征和长征精神。”面对着年轻记者的镜头和话筒,韩京京的话语里,对年轻一代满是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