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包浆”的红色文化更抢眼

日期:2019-02-27 08:50 来源:宁化县政府
| | | |
春节前后加紧建设凤山村红军街
●本报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2月16日,新春的气息里,宁化刘海波一家早早地来到北山革命纪念园参观。“参观纪念园,可让孩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站在毛泽东《如梦令·元旦》铜雕下,刘海波举起手中的相机,为孩子精心地拍照留念。
  和刘海波一样,春节前后很多市民热衷于红色文化旅游,品红色文化,过文明春节。宁化革命纪念馆内,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他们站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前,神情庄重,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感受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怀。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是中小学的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基地。节日期间,宁化实验小学20多名“红色小导游”,分批到县革命纪念馆当小小志愿者,为参观者讲述宁化的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
  坐落在宁化县城薛家坊偏僻角落的谢氏家庙,为城关红军医院旧址、朱德在宁化的旧居。1933年9月,苏维埃临时政府内务部决定在此开辟规模较大的红军后方医院,从1933年9月至1934年9月,这里共收治伤病员2300多人,98%的红军伤病员康复重返前线。谢氏家庙曾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现在,谢氏家庙对外开放,谢氏后裔及远近市民纷纷前往参观,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村民张河银今年85岁,是一名红军烈属,家中墙上挂着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送来的“光荣之家”挂历。每到春节,他都会用玻璃相框精心裱装《革命烈士证明书》,将它摆放在厅堂正中,向客人和晚辈们介绍革命事迹,教育晚辈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张河银说,他的父亲张清松是一名党员,1931年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三军团,后来还动员叔父张清拱参加红军。1933年5月,宁化城郊横锁游击战打得异常激烈,红军浴血奋战,血染山岗。张清松在横锁游击战中被敌人杀害。
  石碧村张仁谱今年82岁,据他介绍,叔叔张恩柱曾任宁化县苏维埃政府的秘书,担任红五军团13师指导员,当年在瑞金围城作战中英勇牺牲。每到清明,他都会带着孩子前往石碧村烈士陵园扫墓,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过来祭扫,让他们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春节前后,他带着晚辈们到烈士陵园上炷香,重温红色历史。有时路过,他也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顺手采一束野花供上,表达思念之情。
  石壁镇陈塘村距县城23公里,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陈塘红军第四医院,集客家宗祠文化和苏区文化为一体,是目前所发现的设施最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军战地医院旧址之一。越来越多客家人自发前往陈塘村,参观红军第四医院旧址,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正月初七,陈塘村都会上演一场打“泥巴仗”闹春田祈丰收传统庙会,群众参加庙会时,也会纷纷前往红军第四医院旧址参观,体验红色文化。
  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于201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凤山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央红军村”。淮土镇凤山村位于宁化县西北部,与江西石城接壤,是中央苏区东北战线上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点之一,至今还保留着红军街、朱德演讲旧址、五通庙、红军井、列宁小学、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部旧址、红四军看病所等。春节前后,返乡过年的宁化人都爱带着孩子到凤山村红军街上走走,现场感受一下历史氛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近年来,宁化加大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红色文化遗址修缮,打造宁化苏区文化旅游精品。“带着孩子到红色文化基地走走,既开阔视野,又是一种国防教育,何乐而不为?”市民张先明坦言,红色文化教育,可以让后人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