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林的丰产培育技术
一、发展竹业的意义
我县是我国散生竹中心产区,竹资源丰富,区域化布局明显。竹业是我县最具潜力的优势项目之一,也是我县确定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它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⑴资源优势明显;⑵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力强,农民受益的覆盖面广;⑶竹产业市场容量大,前景好;⑷产业链长,可塑性强,具有系列产品加工开发的特征,适宜工业化生产;⑸竹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生产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可持续发展,可以周而复始地利用。同时竹子具有生长快,成材早,材质好,产量高,经营风险小,用途广,效益大等七大特点。因此,可以说发展竹子是我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发展竹业生产,加速培育和开发竹资源,推进竹业产业化进程,对于发展我县县域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精准扶贫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毛竹的适生环境
影响毛竹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候、土壤和地形。
1、适宜的气候。毛竹有喜温、喜湿的习性,对气候、土壤要求接近于杉木,毛竹生长区最适宜的年平均气温在15—19℃,年降雨量1400—2000毫米之间。毛竹在旬平均气温达10℃开始生长,竹鞭上早期孕的笋开始破土而出,并开始光合作用,当气温在15—25℃之间毛竹的净光合率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反而减少,气温达35—40℃之间时净光合作用几乎等于零。因此,一年中春、秋两季是毛竹生长的最旺盛季节。毛竹一年中有两个季节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一是春季出笋期,此时气温回升,竹笋相继破土而出,但如遇到春旱或持续晴热天气也会导致笋产量与成竹量减少,成竹高度与质量也受影响;二是秋季孕笋期,7—8月,毛竹竹鞭上的芽在各种条件适宜时开始转化为笋芽,8—10月是大量转化时期,此时期需水量要求增加。
温度同样也会影响毛竹的生长,特别是冬季应有适当的低温期,使毛竹地下和地上部分能进入正常的休眠,积累足够的养分,供应第二年发笋长竹的需要。若冬季温度过高,呼吸消耗过大,则会影响第二年笋产量。另外,毛竹是一阳性植物,有明显的趋光性,光照影响着毛竹竹秆的趋向,枝叶的比重和孕笋数量,但光照过强和过荫都不利于竹林生长。因此,在培育竹林中,要控制好竹林的密度和调节林内的光照。
2、适生的土壤。毛竹是散生竹,具有地下横向行走的竹鞭根系,吸收量大,生长快,蒸腾作用强,对土壤要求较高。其竹鞭大部分分布在土层深10-40厘米的范围,其土壤条件是:①土层要深厚。厚度在80厘米以上,才有利于鞭根生长;②土壤质地要疏松。毛竹竹鞭在地下横向生长,虽然鞭梢穿透力较强,但在紧实的土壤 中,竹鞭生长也不良,影响鞭的发笋长竹;③土壤呈酸性。PH值要求在4.5—7.0之间,碱性土壤不能生长,酸度过大往往土壤贫瘠,毛竹的生长也不良;④土壤养分要丰富,水分要充足。由于毛竹林每年挖笋、砍竹,必然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和水分,据测定,每生产50公斤鲜笋约消耗土壤中的氮250—350克,磷50—75克,钾100—125克,还有其它微量元素和许多矿物质。每生产50公斤竹材约消耗土壤中氮74克,磷24克,钾189克及其它微量元素。因此,要改变竹林的大小年和使竹林持续高产、稳产,就必须进行林地深翻、施肥,补充土壤养分。若土壤贫瘠、干燥,毛竹生长则不良,就很难获得笋、竹高产。
3、适生的地形。毛竹适合于低山、丘陵,垂直分布海拔多在300—800米,一般在山凹和山坡下部生长为最好,由于山凹、山坡下部土层厚、疏松,土壤肥力高,水分充足,风力小,因此在山凹、山坡下部对毛竹生长最为有利。
三、毛竹丰产林必备的竹林结构
决定毛竹林产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立地条件、竹林结构和经营管理。立地条件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竹林结构是产量形成的条件、核心;经营管理是毛竹林结构、产量形成的手段,是一个间接的因子,通过提高立地条件和改善竹林结构而起作用。要达到毛竹的高产、稳产,必须具备适宜的立地条件、合理的竹林结构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人们采用的丰产措施必须以调整竹林结构为指导思想,遵循生态经济原则,这样调整竹林结构才能以最小的投入和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才能使丰产林的培育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的统一。
竹林结构包括竹林地上和地下结构,竹林结构主要因子包括竹林组成、立竹密度、竹株分布的均匀度、年龄结构、竹株大小(平均胸径和竹高)的整齐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结构等,所谓的竹林合理结构就是毛竹林的丰产结构。南京林业大学熊文愈、周芳纯教授总结了毛竹丰产结构是“纯、密、齐、匀、壮、大”六字方针,也就是纯林要获得高产必须和“密”(立竹数每亩250株左右),“齐”(整齐度>6)、“匀”(均匀度>5)、“壮”(幼壮龄竹占75%以上)、“大”(叶面积指数>7)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1、合理的树种组成。毛竹林组成有单纯由毛竹组成的纯林和毛竹与其他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之分。毛竹丰产林到底是纯林好还是混交林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生态学角度看,混交林有利于维系毛竹生态系统的协调平衡,保持毛竹生产力不降低、不衰退、不怕雪压、减少病虫猖獗发生,毛竹林可进入良性循环,故应提倡,且须注意非目的树种组成比例宜控制在一定数量,但应以毛竹为主,避免喧宾夺主。一般目前经营毛竹林,竹木混交比例材用林7:3 、笋材两用林8:2、 笋用林9:1,若伴生树种比例过大,会削弱毛竹的竞争力,种间矛盾大,对毛竹的生长不利;若伴生树种比例过小,则失去了混交的有益作用。
但是,毛竹纯林与混交林相比,也有它的优势,如实行集约经营管理,产量比混交林高得多。如果按照竹林丰产结构科学经营,纯林是能够实现丰产的。培育毛竹丰产林,前提条件就是要实行集约经营,为了实现丰产,应把立地条件好、地形上处于低山丘陵或中山的下部、山凹等土壤肥沃、生产力高的地段改成纯林,按照丰产模式,实行集约经营;把地形处于山脊或山的顶部,土层干燥瘠薄,水肥条件差的地段保留混交林,按一般经营水平进行经营,使不同立地级的毛竹林均能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能。
2、合理的立竹密度。立竹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立竹株数,毛竹林要获得丰产,必须具备合理的立竹密度,毛竹林在一年中春季出笋成竹,立竹数增加,采伐后立竹株数又减少,立竹密度是指采伐后的立竹株数。不同经营类型的毛竹林,其立竹度也不同,以生产笋为主的笋用林要求林内有适当的光照,为了提高土温,促进多孕笋、早出笋,笋用林的母竹留养密度,要比材用林低。一般认为笋用林的立竹密度应以150株/亩为宜,每亩200株较适合。
3、合理的年龄结构。毛竹以出笋成竹到翌年换叶为一度,以后每隔二年换叶1次,换1次叶算一度。所以毛竹年龄除第一年外都是二年算一度,不同年龄的毛竹,其生理代谢能力不一样。一度竹林成竹后根系趋于完善,吸收能力逐渐加强;二度竹根系已相当完善,吸收能力强,生理活动旺盛,光合作用能力强,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除自身消耗部分之外,略有积余,可供给竹鞭生长、孕笋,鞭有一定的发笋能力;三度竹生理活动达到最高峰,根系吸收能力、叶子的光合作用能力都达到最高点,光合作用的积累和转移达到最盛时期,养鞭、出笋能力最强;四、五度竹生理代谢能力逐渐下降,尤其是所连竹鞭开始老化,发笋、长竹能力逐渐减弱;六度竹已全部丧失发笋、长竹能力,自身的光合作用产生物质不够呼吸的需要,还要消耗竹林整体中积累的养分。
为实现竹林丰产,合理的年龄结构是:花年竹林一度竹占15%,二度竹占30%,三度竹占30%,四度竹占25%。大小年竹林一度、二度、三度各占30%、四度竹各10%。
4、合理的整齐度。整齐度是指立竹大小的整齐程度(平均胸径和标准差的比值),整齐度愈大,竹株大小差异愈小,根据南京林业大学研究,整齐度小于5的竹林为不整齐竹林,大于5而小于7的竹林为一般整齐竹林;大于7的为整齐竹林,丰产毛竹要求毛竹林整齐度达到或大于7的水平。调整整齐度是促进毛竹丰产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调整整齐度办法主要是在留笋养竹时期,在低产林改造2—3个大年后,这时立竹密度增加,竹子粗度增粗,竹林已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每年出笋成竹数量显著增加,培育丰产林时有计划地选留大笋、壮笋,及时挖除小笋、弱笋。砍竹时,先砍除小竹、老竹,这样经过2—3个大年的留养后,立竹整齐度就逐步能达到丰产结构要求。
5、合理的均匀度。均匀度是指林分中立竹在林内分布的均匀程度(单位面积平均株数和标准差的比值),它是检验竹林是否充分合理利用空间和地力的标准之一。均匀度小的竹林不可能形成丰产竹林,而均匀度大的竹林,由于竹株受光均匀,光能利用率高,营养空间也均匀,所以产量也高。均匀度小于3的为不均匀竹林,大于3小于5的为一般均匀竹林,当均匀度大于5时为均匀竹林。丰产毛竹林结构要求均匀度达到或大于5的水平。
6、合理叶面积指数。竹林的叶面积指数是指林地单位面积上竹株叶面积总和与土地面积之比值,叶面积指数大、叶量多,单位面积光能利用率高,产量也高,相反,叶面积指数小,叶量少,单位面积光能利用率低,产量也低。测定叶面积指数是一项工作量较大的工作。由于我县竹林经营普遍没有钩梢的习惯,因此,与浙江等有钩梢习惯地区相比,在胸径和立竹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叶面积指数要大。综合各地研究情况,一般认为叶面积指数在7或略大于7竹林产量最高。
7、合理的地下结构。毛竹林的地下结构是指地下茎包括竹鞭、鞭根、竹蔸、竹根系统。地下结构是竹林群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地上和地下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
竹鞭既是毛竹林起吸收和支撑作用的器官,又是竹林赖以更新繁殖和蔓延扩展的器官,不同年龄的竹鞭,它的生活力和孕笋能力是不同的。1龄竹鞭其组织尚未完全充实,侧芽多数尚未成熟,只有少数萌发孕笋,但抽鞭能力强,2—5龄竹鞭贮藏养份多,根系发达,芽苞成熟且肥壮膨大,生命力强,壮芽比例大,抽鞭发笋能力强,数量大,质量好,是竹林更新繁殖的主体;6龄以上竹鞭逐渐进入衰老期,生命力下降。所以,丰产林结构应使地下幼、壮龄竹鞭的鞭段数占总鞭段数的80%左右。衰老的竹鞭应通过垦复不断清除,使网络宽松。
调整竹林地下结构,难度较大。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土壤管理,即深翻、松土,使竹鞭网络宽松,根系舒展。在深翻中清除死鞭、老鞭,使幼壮龄竹鞭有较大的生长空间,形成良好的地下结构。
8、合理的大小年竹比例。毛竹丰产林合理的大小年比例为林分中大年竹与小年竹各占一半,即经营花年竹林。因为花年竹林的年龄结构、叶龄结构生产周期交错,不会出现明显无叶期,每年竹林中叶量也比较稳定,保持了较高的同化能力,保证每年均匀大量出笋成竹,达到稳产高产。
(四)丰产竹林培育技术要点
1、合理留笋养竹。经营竹山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合理的留笋养竹,因为要达到高产,它的立竹度要有最起码的要求,立竹度根据经营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这么多的立竹量,它的产量肯定是不高的,如何做好留笋养竹呢? ①护养鞭笋。毛竹林是依赖鞭笋的生长扩大竹林面积,更新衰老的竹鞭,使竹林始终保持有充足的健壮竹鞭,以保证每年有大量的芽发笋长竹。挖掘鞭笋,断鞭部位将会产生大量伤流,损失该竹鞭系统的营养物质,直接妨碍新鞭的蔓延和更新,并在断鞭处产生细弱叉鞭,降低来年的出笋数量和质量。鞭笋在地下生长呈波状延伸,时上时下,有时因土壤板结或遇障碍物常钻出地面,这时应及时覆土加以保护。笋用林在经营上要挖鞭,一则以鞭笋作为笋产品增加竹笋产量,再则使萌鞭增多,辅以重施肥等技术,使来年的春笋也增产。夏秋季节,部分鞭笋伸出地面,群众称在大暑前露出地面为“梅鞭”,大暑后露出地面为“伏鞭”,“梅鞭”发笋力强,生长期长,鞭粗壮有力,而“伏鞭”相反,因此挖鞭笋宜挖“伏鞭”笋,且强度不能太大,竹林空隙处不挖或少挖,土层深处不挖,鞭笋沿山坡方向穿行不挖,以免影响来年出笋长竹。②合理留养冬笋。毛竹林有冬笋和春笋之分,其实冬笋和春笋不过是毛竹笋在不同季节或生长阶段的同物异名而已,冬笋是春笋的前身,春笋是冬笋的发展,它们本质上无大差别。由于冬笋富含营养、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被人们作为上等菜肴,很多地方历来把冬笋作为竹林的重要产品之一。实践和试验证明,老式的挖冬笋,严重影响春笋及竹林生长。一是这种挖笋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冬笋,大小冬笋全部挖走。二是挖冬笋时,沿鞭寻笋,到处乱挖,造成大量的损芽伤鞭。三是林缘竹、空堂竹生长旺盛,冬笋也较多,挖笋时易被首先挖掘,这将严重影响了立竹的均匀分布和竹林面积的扩大。四是挖冬笋又正值严寒季节,冬笋挖后,沟穴又不加覆土填平,使竹鞭和芽易受冻害,沟穴积水也易引起烂鞭。据浙江安吉的调查,不挖冬笋的毛竹林在成竹数及新竹产量比挖冬笋的提高48%。③春笋合理疏笋。所谓疏笋,就是人为淘汰一部分笋,以保证留养的一定数量的竹笋长成新竹和具有较高的成竹质量,不会对竹林的竹材生产带来危害,而且又能提高竹笋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疏笋要做到适时、适度、合理挖笋和留养。疏笋对象应当是那些路边笋、并笋、过密的笋、小笋、歪笋、病虫笋等,保留那些生长健壮、分布合理的笋。疏笋次数宜勤不宜少,要经常疏,可2-3天一次,最长间隔期也不宜超过5天。④护养小年笋。我县大多数竹林为大小年竹林,不少竹农沿用“大年养竹,小年挖笋”的旧经营方法,将小年笋挖尽挖光。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实行小年留笋养竹可以提高产量和效益。刚开始实行小年留养笋竹,常常出笋数量少,成竹的质量也低劣,竹壁薄,尖削度大,但只要加强竹林的土肥管理,坚持继续留养,小年竹会逐代增大,质量越来越好,数量也会逐渐增多。实行小年留养笋竹,并加强对小年竹的肥培管理,多砍大年竹,小年不砍竹、不挖笋,在大年实行较强的疏笋,人为地适当抑制大年优势,扶植小年竹,将能够逐步把大小年竹林改造为花年竹林,使整片竹林中有一半竹子换叶,另一半翌年换叶,竹林每年能充分利用阳光,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年年产量都比较高。但花年竹林其病虫害往往比大小年竹林严重,故应加强防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