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小管护里的“大民生”

日期:2022-09-05 19:54 来源: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 | | |
  夜幕降临,清风徐徐,宁化县水茜镇水茜村的维藩桥上,村民们正纳凉聊天,“加装夜灯后的屋桥,明亮又好看。”“屋桥有人维护,有人保洁,真不错。”……村民们对焕发新机的古朴维藩桥交口称赞。
  但在2021年以前,历经风雨的维藩桥,由于缺少日常管护,存在漏雨、老化等问题。而水茜镇面临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在宁化其他乡镇同样存在。
  2021年10月以来,宁化县抓住被列为全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重点推广县的机会,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345”模式,即打造三级管护体系、探索四种管护模式、强化五个管护保障,在理顺管护体制机制、创新管护模式、完善管护保障等方面积极推进,让小管护惠及“大民生”。
  三级体系
  明确谁来管护
  清晨,薄雾笼罩着方田乡方田溪,几只白鹭正踱步戏水,而乡里的生态综合管护队队员,开始了巡河、河道清理等工作。
  这支生态综合管护队,由生态保护网格员、护林员、河道专管员、农村道路专管员、联防队员等5支队伍融合组成,主要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公共设施进行全方位管护。
  方田乡的美丽乡村画卷,得益于宁化县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上的有力探索。宁化是农业县、山区县,多年来陆续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完善灌溉水渠、农村公路、污水网管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广大农民从中受益。但重建轻管、责任不明、模式单一等问题,却没让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看”更“中用”。
  如何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变“应急管理”为“常态管护”,宁化县致力打通管护工作“最后一公里”。县里明确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构建起权责清晰的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县级层面由县发改局牵头,县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建立年终绩效考评制度,对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管护工作进行等级考评,推动管护工作落在实处细处。乡级层面由乡里自行摸清家底,因地制宜探索管护模式,确保管护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村级层面则全面落实属地责任,筑牢管护第一线,通过上下联动,让管护小问题立马解决,大问题及时上报解决。
  四种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立秋过后,在宁化县济村乡武层村白子陂,连片的农田里,水稻长势更加喜人。眼下正值稻田用水高峰期,5名村民手拿锄头、镰刀,正清除水渠内的淤泥、水草,保障农田用水。
  武层村党支部书记巫瑞玉介绍,白子陂建于20世纪70年代,农田水渠则在2005年建好,2300多米长的水渠灌溉着40公顷农田,惠及5个小组160多户村民。
  这里的水利设施给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老化失修、管理滞后等问题。为此,济村乡实行“一事一议”的民主方式,明确“谁建设、谁监管”“谁受益、谁管护”,如白子陂水陂水渠每年由受益的每个小组派出2人,义务疏通沟渠、清淤2至3次;如有需要大维修,则报乡村申请专项维修资金,确保损毁农田水利工程及时得到修复。
  村民巫华金是水稻种植大户,在他看来,“水利设施管护人人有责,管护好后,再也不用为农田用水发愁了。”
  除济村乡形成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自我管护模式,宁化县还积极探索专业管护、协会管护、融合管护等模式,让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了“大管家”。
  专业管护就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如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学校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管护等领域,实行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化管护。协会管护,方田、济村等乡镇下辖的行政村探索成立管护协会,通过协会整合各类管护资金、分配管护任务、加强管护人员管理、监督检查管护效果,确保管护任务全面落实。融合管护,则是整合农村的水利、农技等行业管理人员,以及河长、路长、林长等,探索多员合一,提高管护覆盖率和管护效率。
  “虽然农村供水设施、供电设施等有专人管护,但包括新农村基础设施、乡村道路等在内的其他设施管护,仍然面临着人员不足、资金整合不到位、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县发改局副局长廖东华说,随着专业管护、协会管护、融合管护等管护模式效应的凸显,“重建轻管”难题渐渐得到解决。
  五个保障
  提升管护效率
  立秋过后,天气依旧炎热。8月9日,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同时,中沙乡农村公路养护队队长余新秀正带领队员,对樟荣村的通村道路进行清沟除草。
  “有了专门的养路工人后,家门口的道路干净整洁,不仅看起来舒服,出行也更加方便。”樟荣村村民张玉荣对此赞不绝口。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宁化县通过强化制度、资金、队伍、激励、舆论等方面保障,抓牢抓实“小管护”,切实保障群众关切“大民生”,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其中,科学制定管护保障制度,督促全县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行业管护细则,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完善管护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设立专账,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例如安排一定比例农村集体经营性收益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建立农村污水治理受益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等。
  此外,还不断强化专业队伍保障,打造一批专业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队伍。加大考核激励力度,通过“奖优惩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